搞事就變強,開局複活長孫皇後 第118章 風起雲湧
和朝鮮不一樣,此刻的南京紫禁城內,卻是一片難得的輕鬆氛圍。
北伐大軍雖未竟全功,未能徹底殲滅韃靼主力,但丘福、朱高煦聯軍在臚朐河畔擊潰韃靼埋伏,並乘勝追擊,斬獲頗豐的訊息已然傳回。
這無疑是一場振奮人心的大勝,一掃此前對北伐的種種擔憂。朱棣心情頗為舒暢,正與幾位近臣商議著後續對北元的策略以及封賞有功將士之事。
然而,這份輕鬆愉悅並未持續多久。
兩名內侍幾乎前後腳,捧著兩份漆封不同的加急奏報,神色倉惶地小跑入殿,瞬間打破了暖閣內的和諧氣氛。
「陛下,錦衣衛八百裡加急!來自遼東!」
「陛下,市舶司八百裡加急!來自海外!」
朱棣眉頭微皺,心中升起一絲不祥的預感。
他先揮手讓稟報北伐封賞事宜的大臣退到一旁,沉聲道:「呈上來。」
他先拆開了那份來自遼東的錦衣衛密報。
目光掃過,臉上的輕鬆瞬間消失,眉頭越鎖越緊,臉色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陰沉下來,甚至帶著一絲難以置信的震怒!
「建文餘孽?!出現在朝鮮?!還勾結倭國,已陷朝鮮大半國土?!偽帝竟敢親臨?!」
他從牙縫裡擠出這幾個字,每一個字都帶著冰冷的殺意!禦案下的手猛地攥緊,指甲幾乎掐入掌心!
這個訊息太過駭人聽聞!比他聽到任何北方邊患都要讓他驚怒!
建文!這個名字是他內心深處最大的一根刺!
殿內群臣聽到「建文」二字,無不色變,瞬間屏住了呼吸,大氣不敢出。
朱棣強壓下立刻爆發的怒火,深吸一口氣,又迅速拆開了第二份來自鄭和的奏報。
他期望這是一份能提供更多資訊,尤其是關於倭國動態的訊息。
鄭和的奏報寫得非常詳細,激動地描述了石見銀山的驚人儲量,證實了之前的所有傳言,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座可供大明開采百年的巨大銀礦!這無疑是天大的喜訊。
但是,朱棣逐字逐句地看完,眉頭卻皺得更緊了。
鄭和的奏報通篇都在描述銀礦的發現、儲量估算、以及他如何采取措施控製礦區的過程,對於倭國的政局、軍備動向,隻有寥寥數語「幕府似有紛爭,各地守護割據」,對於所謂的「建文餘孽」和「倭國大規模出兵朝鮮」之事,竟然隻字未提!
這極不尋常!
如果真有建文餘孽在倭國活動,並能組織起足以攻陷大半個朝鮮的軍隊,鄭和就在倭國,不可能毫無察覺!
就算一開始不知道,接到自己的命令後,也該有所偵查和彙報才對。
可現在,鄭和的奏報裡隻有銀礦,沒有建文,沒有出兵朝鮮的倭軍。
一個可怕的念頭瞬間湧入朱棣的腦海:萬一萬一這是朝鮮李芳遠和建文餘孽、甚至倭人合謀設下的圈套呢?
李芳遠此子,也是通過政變上台,心狠手辣,雄才大略。
他會不會表麵上臣服大明,暗地裡卻與流亡的建文勾結,甚至聯係了倭人?他們故意製造「倭寇」入侵、建文現身的假象,誘騙大明出兵?
目的何在?
或許是借大明之手清除國內異己?
或許是假意求援,等大明軍隊進入朝鮮後,與倭國、建文勢力裡應外合,伏擊大明軍隊?
甚至更狠毒一點,等大明精銳深陷朝鮮戰場時,北方的韃靼、甚至是倭國的軍隊再趁機從彆處發難?
朱棣越想越覺得心驚肉跳!帝王的多疑和謹慎此刻占據了上風。
相比於遠在天邊的銀礦,近在咫尺的軍事陷阱顯然更值得警惕!
他臉上的怒容漸漸被一種極致的冷靜和狐疑所取代。他緩緩坐下,手指輕輕敲擊著禦案。
殿下群臣看著皇帝陛下神色的變化,從震怒到沉思再到狐疑,都感到莫名其妙,卻又不敢出聲詢問。
「紀綱。」朱棣突然開口,聲音平靜卻帶著刺骨的寒意。
「臣在!」錦衣衛指揮使立刻出列。
「你安插在朝鮮的人,回報如何?除了求援,他們還說了什麼?關於那夥『倭寇』和『建文』,可有更確切的情報?比如,『建文』的容貌細節、倭人的具體兵力構成、旗幟番號?」
紀綱冷汗下來了,伏地道:「回陛下,朝鮮方麵傳來的訊息十分混亂,多強調對方妖法厲害,軍勢浩大,對於細節語焉不詳。臣,臣已加派人手潛入,但訊息傳回還需時日」
「廢物!」朱棣冷哼一聲,但沒有過多斥責,因為他也知道這確實需要時間。
他又看向兵部尚書和內閣群臣:「你們覺得,李芳遠此人,可信否?他有沒有可能,與外人合謀,給俺唱一出苦肉計?」
此言一出,滿殿皆驚!陛下竟然懷疑朝鮮王與建文、倭人合謀?
大臣們仔細一想,卻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並非沒有這種可能性!
尤其是在「建文」突然出現、而就在倭國的鄭和卻毫無察覺的情況下,這太可疑了!
「陛下聖慮深遠,臣等不及!」楊榮連忙道,「此事確實蹊蹺萬分,不可不察!」
「那當務之急」金忠遲疑道。
「當務之急,不是立刻發兵!」朱棣斬釘截鐵地打斷他,「是搞清楚朝鮮到底發生了什麼!是確有其事,還是一個針對大明的巨大陷阱!」
他下達了新的命令:
「一、告訴遼東和山東,準備備戰,但沒有朕的明確旨意,一兵一卒不得越過朝鮮!」
「二、紀綱,把你手下最能乾的精乾探子,給朕一批批地派過去!不要聽朝鮮官方的說辭,給朕深入到慶尚道,親眼去看,去聽!朕要知道那夥『倭寇』到底是什麼人,『建文』是真是假,倭國到底有沒有派兵!」
「三、加快催促鄭和,讓他彆光盯著銀子!給朕仔細查探倭國是否真有大規模軍事調動,是否有建文餘孽活動的確鑿證據!」
「四、等朝鮮使團到了,朕要親自盤問!」
「在沒有得到確鑿情報之前,」朱棣冷冷地掃視群臣,「誰再敢輕言出兵,視同禍亂軍心!」
「臣等遵旨!」
所有大臣都躬身領命,感到一陣後怕。
若真是陷阱,大明倉促出兵,後果不堪設想。
朱棣再次看向那兩份奏報,眼神幽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