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事就變強,開局複活長孫皇後 第134章 蘿卜加大棒
就在何健旺的船隊航向大明的同時,九州島上的戰事也進入了最後的掃尾階段。
九州南部,薩摩、大隅地區。
島津家作為此地最具實力的家族,麵對明軍的浩大聲勢,最初選擇了表麵臣服。
家主島津元久派出使者,獻上降表、地圖和部分糧草,言辭懇切,表示願永世臣服大明,並為天朝鎮守南九州。
征倭大將軍張輔雖知倭人狡黠,但鑒於九州大局已定,且用降人治地可省卻大明不少兵力物力,便接受了島津家的投降,並派出一支數千人的部隊,在一名參將的率領下,前往薩摩接收主要城池和港口,並宣示大明主權。
起初,一切順利。
明軍分隊順利進入薩摩國腹地,島津家也表現得極為恭順,開放城池,提供勞役。然而,這卻是島津元久精心策劃的陷阱。
他深知硬抗明軍無異於以卵擊石,便假意投降,誘使明軍分兵深入地形複雜的薩摩半島,並利用明軍接收後防備略有鬆懈的時機,突然發難!
一夜之間,薩摩多地烽火驟起。島津家埋伏好的精銳武士和熟悉地形的農兵,對分散駐紮的明軍小隊發動了突襲。同時,他們破壞了道路,焚燒了明軍的部分糧草囤積點。
明軍措手不及,加上地形不熟,夜間通訊不暢,一時間陷入了混亂和各自為戰的境地,損失了不少人手,那名帶隊參將也在混亂中戰死。訊息傳回設在肥後國的明軍大營,張輔勃然大怒。
「好個島津氏!安敢如此欺我!」張輔一拳砸在案上,「竟敢詐降傷我將士!若不將其碾為齏粉,何以震懾倭人!」
他立刻調整部署,暫停了向東準備的步伐,決定先以雷霆手段徹底鏟除島津家這個隱患,確保九州再無後顧之憂。
張輔親自點齊麾下最精銳的五千親軍,並調集上百門各式火炮,浩浩蕩蕩,直撲薩摩。
這一次,明軍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投降,進軍速度極快,遇到任何抵抗或可疑村莊,一律以炮火先行覆蓋,大軍隨後碾壓而過,毫不留情。
島津元久原本還想憑借薩摩多山的地形和堅固的山城進行持久抵抗,但在明軍絕對的實力和碾壓式的怒火麵前,一切計謀都顯得蒼白無力。
明軍主力不顧傷亡,猛攻島津家的本據城池。
火炮日夜不息地轟擊,將城牆砸得千瘡百孔。
張輔的親軍更是悍勇無比,冒著箭矢滾石,多次強行登城,與島津家武士展開慘烈的白刃戰。
最終,城池被攻破。明軍湧入城內,清剿殘敵。
島津元久見大勢已去,試圖切腹自儘,但被衝入天守閣的明軍精銳士卒阻止並生擒,被押至張輔麵前。
張輔冷眼看著這位險些讓明軍在九州陰溝裡翻船的倭人大名,沒有絲毫憐憫。
「逆賊詐降,襲殺天兵,罪無可赦!無需押送,就在此地,明正典刑,傳首九州各郡!」張輔下達了冷酷的命令。
很快,島津元久被明軍劊子手於陣前斬首,其首級被懸掛起來,以儆效尤。
島津家核心成員或戰死,或被捕後處決,家族勢力被連根拔起。
經此一戰,九州島上最後一絲有組織的抵抗力量被徹底粉碎。
所有還在觀望的豪族、小大名聞訊,無不嚇得魂飛魄散,紛紛親自趕到明軍大營,匍匐請罪,表示絕對臣服,再無二心。
九州,至此徹底平定。
張輔一邊下令大軍在九州休整,補充兵員糧秣,一邊將九州平定、島津氏覆滅的訊息寫成捷報,八百裡加急送往南京。
同時,他也開始籌劃半月後東進本州,與播磨地區集結的倭國最後主力進行決戰的方案。
幾乎在同一時間,遠在石見海域負責鎮守銀礦並策應大軍行動的鄭和,也接到了來自南京的聖旨。
聖旨中,永樂皇帝首先嘉獎了鄭和發現並守護銀礦的大功待歸國後封賞,隨後重點提到了主動歸附的大內義弘。
旨意言明:
大內義弘深明大義,率先歸順,並引導王師,提供糧草,有功於大明。
特賜其國姓「漢」,改名「漢義弘」,待倭國戰事全麵平定後,特許其攜家眷赴南京覲見,朕將親自封爵賜第,令其安享富貴。
其原有領地周防國,可由其指定一子繼承,但需接受大明駐倭總督府管轄,協助天朝治理地方,永為大明治下藩屏。
這道聖旨,恩威並施,賞賜極為豐厚,訊號極其明確:大明對於主動歸順者絕不吝嗇賞賜,甚至允許其家族在新時代繼續保有部分權力和地位。
鄭和接旨後,立刻明白了皇帝的深意。他親自召見了忐忑不安的大內義弘(現在該叫漢義弘了),宣讀了聖旨。
漢義弘聽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原本隻求能保住家族性命和部分領地,沒想到竟能得到如此厚重的賞賜!
國姓!
南京養老!
兒子還能繼承周防!
這簡直是做夢都不敢想的天恩!
他激動得熱淚盈眶,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朝著南京方向連連叩首:「罪臣不,屬下漢義弘,謝陛下天恩!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漢義弘及子孫後代,永為大明忠犬,若有二心,天誅地滅!」
鄭和微笑著扶起他:「漢先生請起。陛下金口玉言,爾之富貴,已定矣。眼下還需先生多多出力,安撫地方,並為大軍東進提供助力纔是。」
「一定!一定!提督大人但有差遣,屬下萬死不辭!」漢義弘忙不迭地保證,此刻他的忠誠度已然爆表。
很快,大明厚賞歸順者大內氏(漢氏)的訊息,如同長了翅膀一般,迅速在倭國傳播開來。
那些原本還在搖擺、恐懼、甚至準備頑抗到底的大名和豪族,得知訊息後,心思都活絡了起來。
抵抗,如島津家,京極家等都身死族滅,領地不保。
投降,如大內家,得賜國姓,榮華富貴,子孫仍享尊榮。
這其中的差距,簡直是雲泥之彆!
一時間,許多原本打算在播磨與幕府「玉碎」的大名開始暗中盤算自己的退路,甚至悄悄派出了心腹使者,試圖與明軍聯絡
大明一手緊握狼牙棒,毫不留情地粉碎一切抵抗;一手高擎胡蘿卜,慷慨賞賜識時務者。剛柔並濟之下,倭國最後的抵抗意誌,也在加速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