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戒:剩餘壽命730天 第38章 重陽糕,骨粉釀秋香
重陽節前的古玩街,飄著股糯米的甜香。街坊們忙著蒸重陽糕,蒸籠裡冒出的白汽裹著桂花香,在青石板路上漫開,像層薄薄的雲。陳默蹲在聽骨軒門口,幫張奶奶篩糯米粉,指尖沾著粉,像落了層霜。
“小默,加點這個。”張奶奶從兜裡掏出個紙包,裡麵是些淺灰色的粉末,帶著草木的清香,“這是後山老柏樹上的寄生磨的,蒸糕時加一點,吃了不積食。”
陳默接過紙包,指尖剛碰到粉末,骨紋印記突然輕輕發燙——他看到二十年前的重陽,張爺爺背著竹簍上山采柏寄生,露水打濕了褲腳,回來時簍裡還躺著顆野山楂,是給張奶奶留的。
鋪子裡,蘇清月正在翻曬玄老留下的骨粉。那些骨粉是用鎮魂草和忘憂草混合著老骨頭磨的,曬過重陽的太陽後,能儲存更久。她用小篩子細細篩著,粉末落在紙上,像撒了層月光。
“石老傳訊說,昆侖的守陵人在蒸‘骨糕’。”蘇清月揚了揚手裡的信紙,“用隕骨穀的冰泉和麵,加了雪蓮粉,說是吃了能抗寒。”
陳默笑著搖頭:“他們那糕,怕是比石頭還硬,哪有咱們的重陽糕軟和。”
瘋和尚從素麵館跑過來,手裡捧著個蒸籠,掀開蓋子,裡麵是些形狀古怪的糕,有的像小骨頭,有的像蓮花。“嘗嘗我的‘福壽糕’,加了點骨香粉,老和尚說這方子能延年益壽。”
陳默拿起塊蓮花糕,咬了口,糯米的甜混著骨香粉的清冽,在舌尖散開,像含著片秋光。“不錯,比你包的粽子強。”
重陽當天,老槐樹下擺了長桌,街坊們端來自家蒸的糕,擺了滿滿一桌。有紅糖的、豆沙的、棗泥的,還有瘋和尚做的“素麵糕”——裡麵摻了曬乾的麵條碎,引得大家笑個不停。
“來,都嘗嘗我這‘平安糕’。”陳默端出一籠新蒸的糕,上麵撒著層細細的粉末,是用茶山骨窯的碎骨和桂花磨的,“加了點特殊的料,吃了保準冬天不生病。”
孩子們搶著要吃,張奶奶卻拿起塊“小骨頭”糕,對著太陽看了看:“這紋路,像極了我家老頭子年輕時刻的骨牌。”
陳默湊過去看,糕上的紋路果然和玄老筆記裡的守陵人符號相似,是瘋和尚用骨模壓出來的。“這是守陵人的‘祈福紋’,吃了能平平安安。”
午後,大家提著糕去後山看老人。敬老院的院子裡,老人們坐在陽光下,吃著重陽糕,聽瘋和尚講古玩街的趣事。陳默給一位失明的老爺爺剝糕,老爺爺的手指摸著糕上的紋路,突然笑了:“這紋,跟我年輕時給老伴刻的木梳一樣。”
陳默的心一動,從包裡掏出那根“相思針”,輕輕放在老人手裡:“您摸摸這個,也是老物件。”
老人的手指撫過骨針,突然落下淚來:“多少年了……她走的時候,手裡就攥著根這樣的針。”
蘇清月悄悄遞給陳默一塊手帕,眼眶也紅了。陳默知道,這重陽糕會涼,這骨針會舊,但藏在裡麵的念想——對歲月的感恩,對故人的懷念,會像這秋香一樣,年年歲歲,飄在風裡。
傍晚回鋪子時,夕陽把老槐樹的影子拉得很長。陳默看著博古架上的凡骨罐,罐身上的陽光漸漸淡去,留下層溫柔的暖黃。他把剩下的重陽糕掰了點,放在每個罐子前,像給老朋友留了份點心。
瘋和尚煮了鍋薑湯,說是驅寒。三人坐在櫃台前,喝著薑湯,聽著外麵的蟲鳴漸稀。陳默摸了摸胸口的骨紋印記,那裡溫溫的,像揣著塊剛蒸好的重陽糕。
他知道,這重陽的糕會吃完,這秋天會過去,但隻要還有人記得蒸糕的方子,記得骨紋裡的祝福,這人間的暖,就會像老槐樹的根,紮得深,長得穩,歲歲年年,陪著我們走過一個又一個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