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先生,請牽好我的手 第190章 柔軟的印記
網路上的喧囂如同夏日驟雨,來得猛烈,去得也快。幾天後,顧太太側顏殺的熱度雖然逐漸從熱搜榜上滑落,但那驚鴻一瞥的印象,卻已深深烙印在公眾心中,成為一段津津樂道的佳話。蘇晚這個名字,不再僅僅是依附於“顧太太”頭銜的模糊影子,而是與“溫柔”、“美麗”、“氣質非凡”等詞彙緊密聯係在了一起。
然而,這場由一張照片引發的風波,在顧晏舟與蘇晚之間,留下的印記遠比外界想象的更為深遠。
彆墅內的氛圍,悄然發生著變化。那層由協議構築的、薄而脆的冰殼,在經曆了拍賣會、賽車場、病中守護、雨夜相接以及這次的照片默許之後,終於徹底消融,露出其下溫潤流動的活水。
最明顯的改變,來自於顧晏舟。
他不再像過去那樣,將蘇晚完全隔絕在他的公眾生活之外。以前,除非是像慈善晚宴那樣無法推脫的正式場合,他極少帶她出席活動,更遑論那些帶有私人性質的聚會。
但在這之後不久,一位與顧家交好、德高望重的世交長輩舉辦壽宴,顧晏舟不僅主動詢問蘇晚是否願意同去,甚至在蘇晚略顯猶豫時,淡淡地補充了一句:“陳老以前很照顧我,他夫人特意問起你。”
語氣平淡,卻帶著一種將她視為自己人、理應共同出席家庭重要場合的自然。
蘇晚心中微動,點頭應下。
壽宴上,他依舊是她沉穩的依靠,但與以往那種純粹履行丈夫職責的姿態不同,他會更自然地在她與旁人寒暄時,站在她身側,偶爾在她看向他時,遞過一個安撫或認可的眼神。當有人稱讚蘇晚時,他雖然依舊話不多,但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直接無視或轉移話題,而是會幾不可察地微微頷首,或是簡單地應一句“她很好”。
這種細微的變化,落在那些精於世故的人眼中,無疑是重要的訊號。顧先生這是真正將這位太太放在了心上,並且樂於向圈內展示他們的和諧。
甚至連一些商業合作方的非正式邀約,比如高爾夫球會、私人藝術鑒賞沙龍等,顧晏舟也開始偶爾帶著蘇晚一同前往。他不再將她藏於身後,而是讓她以一種平等、甚至是被推崇的姿態,出現在他的社交圈層中。
蘇晚也敏銳地感知到了這種變化。
起初是驚訝,隨即是一種被認可、被接納的暖意。她明白,那張照片的默許,不僅僅是對外界的宣告,更是他對內打破壁壘的開始。他正在用一種笨拙卻實在的方式,將她更緊密地納入他的生活版圖。
她不再僅僅是住在同一屋簷下的“合約妻子”,而是逐漸成為了他生活中一個可見的、重要的部分。
他們的日常相處,也愈發自然。
晚餐時分,兩人之間的沉默不再冰冷尷尬,反而常常流淌著一種舒適的寧靜。他會過問她最近在讀什麼書,她會在他偶爾提及工作煩惱時,安靜傾聽,偶爾給出一點不涉及機密的、溫和的看法。他書房裡那台頂級配置的電腦,蘇晚偶爾也會用來查閱一些設計資料或瀏覽網頁,他看見了,也從未說過什麼,彷彿那本就是她可以隨意使用的物品。
一天傍晚,蘇晚在花園裡寫生,畫的是夕陽下盛放的玫瑰。顧晏舟回來得早,路過花園時,停下腳步,在她身後站了片刻。
蘇晚察覺到,回頭看他。
夕陽的金輝勾勒出他挺拔的輪廓,給他平日冷硬的線條鍍上了一層柔光。他的目光落在她的畫板上,看了一會兒,忽然開口:“這裡的光影,可以再強調一些。”
蘇晚有些意外,他居然會懂畫?
見她疑惑,顧晏舟難得地解釋了一句:“小時候被逼著學過幾年。”
那是蘇晚第一次聽他說起自己小時候的事,雖然隻有隻言片語。她笑了笑,按照他的建議,用畫筆加深了玫瑰花瓣背光處的陰影,畫麵的立體感果然增強了不少。
他沒有離開,就站在她身邊,安靜地看著她作畫,直到夜幕降臨。
沒有過多的言語,但那種陪伴,卻比任何甜言蜜語都更讓人心安。
還有一次,蘇晚無意間提起某家老字號的桂花糕很好吃,隻是距離很遠。她隻是隨口一說,並未放在心上。沒想到隔了兩天,那家店的桂花糕便出現在了下午茶的餐桌上。
她驚訝地看向坐在對麵看財經報紙的顧晏舟。
他頭也沒抬,彷彿隻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語氣平淡:“順路。”
蘇晚看著那碟精緻的糕點,心底軟成一片。她知道,那家店和他公司的方向南轅北轍,根本不可能順路。
這些細碎的、日常的點點滴滴,如同涓涓細流,不斷彙聚,衝刷著兩人之間最後的隔閡。那份始於協議的婚姻關係,在不知不覺中,早已變質,發酵成了某種更為深刻、更為真實的情感聯結。
他們都清楚地知道,彼此在對方心中的位置,已經不同了。
顧晏舟不再刻意隱藏,蘇晚也不再一味被動。他們開始以一種更放鬆、更真實的姿態麵對彼此,也在試探與靠近中,享受著這份日漸深厚的親密與默契。
那張照片,如同一個柔軟的印記,不僅印在了公眾的視野裡,更深深刻在了他們關係的轉折點上,標誌著一段全新的、充滿未知卻也令人期待的旅程,正式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