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我能看見好感度 第165章 取經
-
縣委書記,縣長都是大力支援。
建立旅遊公交專線這項議題全票通過。
接下來的幾項議題都和花石鎮的旅遊業密切相關,說白了,就是全力支援花石鎮旅遊業的發展。
毫無例外,陳文林都表示全力支援。
於是,這幾項議題全部順利通過。
列席會議的各鄉鎮的負責人一個個羨慕不已,甚至看李海的目光都是熱切的。
這麼大力度的支援,花石鎮這是要再次起飛啊。
會議開了兩個多小時,順利結束,最大的贏家無疑是李海。
不但獲得了縣委書記,縣長的稱讚和表揚,而且,通過的這幾項議題都是關於支援和發展花石鎮旅遊事業的。
這次會議,李海是賺得盆滿缽滿。
雖然暫時不清楚陳文林為什麼要大力支援自己,但心情還是不錯的,起碼賺翻了嘛。
走出會議室,腳步都是輕快的。
很快,一個聲音在李海的身後響起來,“李書記,等一下,等一下!”
一位中年男子一路小跑追上來,他是金竹鄉的黨委書記陳甲。
金竹鄉和花石鎮毗鄰。
盤龍大峽穀森林公園的西門出來,不到一裡地就是金竹鄉的地界。
這個鄉也屬於山區,最大的特色是漫山遍野的竹海,竹林的覆蓋率應該占了全鄉麵積的三分之一,剩下的纔是樹林,農田等等。
聽說金竹鄉的竹編很有特色,另外,她們鄉普遍種植葡萄,粒大味甜,很好吃,隻是銷路一直成問題,每年都有大量的葡萄賣不出去,爛在地裡麵。
大家都在三江縣體製內,平時開會也經常碰麵,李海當然認識陳甲,打過幾次交道。
“陳書記,你好。”
“李書記,你好,你好。”
陳甲主動的和李海握手,在他的頭頂浮現出一行綠色的字體。
好感度:40
李海有一點微微驚訝,冇有想到陳甲對自己的好感度這麼高,以前兩人也握過手,記得對方的好感度是15。
“李書記,有空冇有,附近有一家茶館不錯,賞臉去那裡坐一坐,怎麼樣。”
肯定不是喝茶這麼簡單。
應該是有某一些事情。
看到對方好感度高達40的份上,李海爽快的答應了,“可以了,那我們現在就過去。”
在陳甲的帶領下,兩人有說有笑的,步行到了這家裝修和環境都不錯的茶樓,距離不遠,一路走過來也就不到十分鐘。
包廂內,兩人坐下來。
陳甲熟門熟路,燙茶具,沖水泡茶,很是熟練,並熱情的給李海倒茶。
兩人一邊喝茶,一邊聊了起來。
陳甲首先祝賀了一番,向李海表示恭喜,眼神和話語之間都是滿滿的羨慕。
花石鎮以前窮,落後,和金竹鄉半斤八兩,現在鳥槍換炮,成了聞名全省的旅遊區,在全國範圍內也漸漸開始有一些名氣。
何止是陳甲羨慕。
其他鄉鎮的領導們,哪一個不羨慕得眼睛發紅。
這不但是一筆巨大的政績,而且,這麼多人過來旅遊消費,花石鎮賺翻了,財政狀況會空前大好,不用幾個月,估計就會財大氣粗起來。
祝賀恭喜一番之後,陳甲的話鋒一轉,輕輕的歎了一口氣,“我們金竹鄉太窮了,實不相瞞,上一個月的教師們的工資都冇有發出去,鄉財政冇錢。”
說完,苦澀的搖了搖頭。
李海第一反應,陳甲不會是想開口借錢,要我們在財政上支援他一下吧,但很快就否定了,應該不是的。
果然,陳甲繼續道,“我們也想發展,李書記,幫個忙,幫我們金竹鄉把一把脈,我們該從哪裡作為切入點,才能快速的發展我們鄉的經濟。”
說完,一臉誠懇的看著李海。
原來是想取經。
李海倒也冇有藏著掖著,稍微沉思一下,組織了一下語言,然後道,“目前來說,發展旅遊是全縣的大環境,從旅遊的角度來看,金竹鄉還是有很大潛力的。”
真的嗎!
我怎麼冇有看出來我們的潛力在哪裡呢。
看到花石鎮的旅遊發展得這麼好,這麼火爆,陳甲也在思考,金竹鄉是不是也有旅遊資源可以進行開發。
他在金竹鄉主政多年,對這個鄉是十分瞭解,誇張一點說,每一草一木都很熟悉。
絞儘腦汁想了很久,實在是想不起來有什麼旅遊資源。
感受到陳甲滿是希望的目光,李海道,“我知道金竹鄉到處都是竹子,竹編工藝很有水平,你們可以成立竹編合作社,開發設計一些竹編工藝品,然後放在我們的幾個景點售賣。”
真的哦!
一心隻想著開發旅遊景點,有什麼旅遊資源,完全忽略了這一點。
隻要銷路好,搞竹編也很賺錢。
人家花石鎮吃肉,起碼金竹鄉能跟著喝一口湯。
有一口湯喝,陳甲就很滿足,總比現在一窮二白,連教師工資都發不出好。
李海繼續道,“除了竹編工藝品,你們還可以在盤龍大峽穀森林公園靠近西門的地方,開發民宿,酒店。”
將酒店、民宿建立在景點附近,生意肯定不會差。
又是教導他們搞竹編工藝品,又是開發酒店和民宿,李海也是有一點私心的。
大家一起努力,將旅遊做大,吃肉的肯定還是花石鎮。
兩人一邊喝茶,一邊聊了很久。
陳甲的收穫巨大,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恨不得馬上回金竹鄉組織大家開發,將這些全部落實下去。
李海不但講了竹編工藝,開發酒店和民宿的事情,還說了可以搞竹筍產品深加工,擴大葡萄種植等等。
至於銷售,依舊是依靠旅遊,將這些東西放到各旅遊景點的商店裡麵,這麼大的遊客量,肯定是不愁賣的。
接下來兩、三天,李海的辦公室門檻都差一點被踩爛了。
訊息不脛而走。
某一些鄉鎮的領導們知道陳甲在李海這裡取到了真經,他們一個個的主動上門,虛心請教。
一下子,李海成了香餑餑。
這不,剛送走某鄉的一位領導,冇有幾分鐘,又一個鄉鎮的領導敲門進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