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養黛玉 第207章 黛玉心事
午後的書房,墨香與陽光交織。
紫檀木書案上,鋪陳著雪浪宣,黛玉正凝神屏息,懸腕提筆,一筆一劃地臨摹著林淡親書的台閣體範本。那端正雍容、法度嚴謹的字型,本是朝廷奏章專用,此刻卻被一隻小小的、白皙的手執著羊毫,努力地複刻著。
林淡負手立於一旁,眼中是毫不掩飾的讚歎。這才短短幾日?小丫頭竟已將那橫平豎直、骨肉停勻的韻味抓到了七八分。
她天生一股靈慧氣,彷彿筆尖沾的不是墨,而是流淌的才思。最後一筆落下,黛玉仰起那張玉雪可愛的小臉,澄澈的眸子帶著期待:“二叔叔,曦兒寫的怎麼樣?”
林淡眉眼舒展,笑意直達眼底:“好極了!這筋骨氣度,已見雛形。假以時日,必成大器。”
“真的?”黛玉眼中光華流轉,卻又帶著一絲小小的懷疑,“二叔叔可彆哄我。”
“自然是真的。”林淡毫不猶豫地點頭,語氣帶著幾分促狹,“你大叔叔寫了這麼些年,那筆字,嘖嘖,還不如我們曦兒如今呢。”
他毫不客氣地拿自家大哥林澤當了“墊腳石”,逗得黛玉“噗嗤”一聲笑了出來,眉眼彎成了新月,頰邊梨渦淺淺。
正說笑著,江挽瀾步履輕快地走了進來,見叔侄倆笑靨如花,不由好奇:“說什麼呢?這般開懷?”
林淡心頭一跳,在侄女麵前編排大哥無妨,但在未婚親麵前說還是有點心虛,若是再傳到大哥耳中,怕是少不得一頓“切磋”。他立刻正了正神色,指向書案:“正誇曦兒字寫得好,進步神速。”
江挽瀾走近細看,也是吃了一驚。她素知黛玉畫工了得,意境超然,卻不知這手字也寫得如此端正清雅,已有大家風範。“你們林家的風水,”她由衷感歎,帶著幾分玩笑幾分真意,“怕真是格外鐘靈毓秀些,子弟個個都這般出息,真叫人眼熱。”
這本是讚譽之詞,黛玉聽了,眼中的笑意卻淡了下去,籠上一層輕愁。她低頭看著自己小小的手掌,聲音低如蚊蚋:“若林家的風水真好……合該讓我生為男兒身纔好……”她頓了頓,語氣裡帶著不易察覺的失落與不甘,“好歹也能下場一試,博個功名,為朝廷、為百姓做些實在事,不似如今……隻能困於這方寸宅院之中,做些女兒家的消遣。”
自從黛玉養在林淡家中,衣食無憂,備受寵愛,少有這般傷懷自憐之態。林淡心中一緊,立刻溫言開解:“傻曦兒,淨說些傻話。可還記得易安居士?才名冠絕古今,誰人敢小覷?誰說女兒隻能困於閨閣?待你孝期滿了,二叔叔定將你的書畫佳作整理刊印,傳揚出去,必不叫明珠蒙塵!”
“多謝二叔叔。”黛玉心頭微暖,感激地看了林淡一眼,但那份為民做事的渴望並未完全平息,“隻是……書畫終究是閒情雅趣,風花雪月。不能如父親或像二叔叔這般,真正為天下蒼生做些什麼實事,曦兒心中……終究有些意難平。”
林淡看著黛玉眼中那份超越年齡的認真與嚮往,心中既欣慰又觸動。他沉吟片刻,一個大膽而開明的念頭浮上心頭。
“那曦兒更要好好讀書明理,”他目光灼灼,帶著鼓勵,“待你學問紮實了,長大了,二叔叔作主,讓你去咱們林家的族學裡做個先生,教書育人,如何?教導林氏子弟,讓他們明事理、知進退,將來成為國之棟梁,這豈非也是為天下人儘了一份心力?”
“真的嗎?!”黛玉猛地抬起頭,方纔的憂鬱瞬間被巨大的驚喜衝散,一雙眸子亮得驚人,彷彿落入了星辰,“二叔叔,曦兒……真的可以去當先生?”教書育人,傳道授業,這念頭讓她心頭滾燙,彷彿看到了一條從未想過的、充滿意義的路。
“自然是真的!”林淡斬釘截鐵,笑容溫暖而堅定,“二叔叔何時騙過你?”他雖不知十年後這世道能被他影響幾何,但讓自家才學出眾的侄女在族學中當個先生,這點把握他還是有的。這不僅是給黛玉一個施展抱負的出口,更是他心中對“女子亦可為師”理唸的一次小小踐行。
“謝謝二叔叔!”黛玉喜不自勝,小臉因興奮而微微泛紅,“曦兒去陪曾祖母用午膳,不打擾叔叔和姑姑說話了。”她起身,腳步都帶著輕快。
“不急,曦兒,”江挽瀾卻含笑攔住了她。
相處日久,她對林淡教養黛玉的方式早已瞭然——不避世事,不囿於閨閣,家中大小事務,隻要不涉及陰私詭譎,都讓黛玉參與其中,甚至常問她見解。江挽瀾深以為然,此刻便道:“今日這事,你也聽聽。有些道理,早些明白無妨。”
黛玉一向懂事,聞言乖巧地坐回原位,心中也升起了幾分好奇。
江挽瀾便將宮外已悄然傳開的“公開秘密”娓娓道來:皇上如何偏寵新晉的賢德妃賈元春,風頭之盛,連原本頗受聖眷的錦妃都被壓了下去。宮中訊息向來壁壘森嚴,有些事諱莫如深,有些卻如長了翅膀,飛入尋常官宦家。這“恩寵無雙”的訊息,便是後者。
待江挽瀾話音落下,書房內一時安靜下來。隻見方纔還笑意融融的叔侄二人,此刻眉頭幾乎同時緊鎖,神情凝重如出一轍。那相似的眉眼輪廓和沉思神態,竟顯出六七分血緣的羈絆來。
黛玉張了張嘴,似乎有千言萬語堵在喉間,最終卻隻是抿了抿唇,化作一聲無聲的歎息。江挽瀾看在眼裡,心中瞭然,她初聞此訊時,何嘗不是這般心緒翻湧,百感交集,竟不知從何說起?
最終,還是黛玉稚嫩卻帶著一絲憂慮的聲音打破了沉默:“賢德妃娘娘……如此張揚顯赫,若有一日……聖心轉移,盛寵不再……”她沒有說下去,但未儘之意清晰無比——那時,今日的風光便是明日的萬丈深淵,四麵楚歌,群起而攻之。
林淡和江挽瀾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相同的沉重與擔憂。這淺顯的道理,身處旋渦中心的賈元春,難道真的不懂嗎?
林淡的心思更為複雜紛亂。他憶起原著中關於元春的寥寥數筆,並無直接描繪她在深宮如何度日。賈府眾人揣測她在宮中的境遇,全憑前來傳旨太監的臉色行事。
省親那回,元春流露出的更多是壓抑的悲涼與對骨肉親情的眷戀,言語間透著謹慎與無奈,絕非如今這般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張揚做派。這反差……林淡的目光不經意掃過身旁才六歲的黛玉,心頭豁然開朗!
是了!在原本的軌跡裡,賈元春在宮中熬了多年女官,曆經磋磨,棱角或許早已磨平,或許更深諳了宮廷生存的殘酷法則。而如今,變故突生,她過早地登臨妃位,且是這般獨占聖心的“偏寵”。一個年輕的女子,驟然被捧上雲端,麵對帝王無底線的縱容與恩寵,如何能不得意?如何不忘形?那深宮裡的冷眼和算計,或許還未真正刺痛她。
更何況……林淡心底一聲微不可察的歎息。他記憶中那個省親時當著眾多嬪妃、太監、宮女之麵,脫口說出“送我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的元春;那個明顯被母親王夫人影響,一力促成“金玉良緣”、對黛玉抱有偏見的元春……本就不是個真正聰慧、懂得韜光養晦、審時度勢之人。
一個探花郎之女,一個皇商之女,孰優孰劣,便是市井小民也分得清,身為皇妃竟也拎不清?喪命在宮闈的算計裡也不算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