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養黛玉 第401章 愚蠢之人
周府的喜宴,自是賓客盈門,熱鬨非凡。
江挽瀾攜黛玉現身花廳時,立時引來了眾多目光的追隨。這兩位,一位是東平郡王府的千金、新晉商部左侍郎林淡的夫人,一位是皇上親封的康樂縣主、林家的掌上明珠。
莫說她們背後代表的林家與郡王府的權勢,單是林淡如今簡在帝心、執掌商部的煊赫,林如海在江南執掌鹽政,就足以讓在場的蘇州官眷們心思活絡,言語間不免帶上了幾分小心翼翼的奉承與不易察覺的巴結。
在這片看似和諧的熱絡中,一些訊息靈敏的夫人有意無意的試探著,林侍郎有意為即將入讀皇家學堂的康樂縣主擇選一兩名伴讀的訊息是真是假。
林淡為黛玉甄選伴讀一事雖說沒有大張旗鼓,但也沒過多遮掩,所以有訊息靈通的知道也不足為奇。江挽瀾已經問過林淡的意思,所以在有夫人問起的時候,大方的承認了。
她說的輕巧,但這訊息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一顆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若能成為縣主伴讀,不僅意味著女兒能踏入京中最頂級的閨秀圈子,更代表著家族可能與如日中天的林家乃至其背後的勢力搭上關係。一時間,家中有適齡、且略有才名女兒的人家都暗自盤算起來。
其中,蘇州通判沈家的三小姐沈靜怡,因著“才女”之名與恰好十二的年紀,被許多人視為熱門人選。
這沈靜怡雖是沈家三小姐,卻是嫡妻所出的頭一個女兒,被母親如珠如寶地嗬護著長大。家中庶出的姐妹多讓著她、奉承她,加之蘇州地界上,官職高過她父親的人家,確實少有年紀相仿的嫡出小姐,外界的追捧與家中的嬌慣,漸漸養成了她幾分目下無塵的驕傲性子。
然而,覬覦康樂縣主身旁那個位置的,又何止沈家?另幾家同樣自負頗有才情的人家暗中使力,不知是誰,巧妙地買通了一直對這位嫡出三妹心存嫉恨的沈家二小姐。
於是,在賓客們遊園賞玩的間隙,花園的假山旁、水榭邊,便上演了先前那一幕。沈靜怡被庶姐幾句“三妹妹才學最好,若你出麵,縣主必定青睞”之類話語煽動得信心滿滿的沈靜怡,徑直尋到了正與幾位小姐敘話的黛玉,提出了比試文采的請求。
她話音甫落,周圍便迅速聚攏了不少人,你一言我一語,或激將,或慫恿,氣氛被炒得熱烈,彷彿黛玉若不答應,便是怯場,徒負虛名。
黛玉眸光微轉,瞬間便明白了這其中的關竅——有人想借沈靜怡這塊“試金石”來掂量她的斤兩,亦或是,想讓她當眾出醜。
看著眼前這位猶自沉浸在才女光環中,對被人當槍使尚不自知的沈三小姐,黛玉心中暗自搖頭。但她記著二叔林淡的教導,她是禦封的縣主,在此地,她無需過分謙抑,先不說她對自己的才情很有自信,她可不信這幾家小姐的父兄敢讓她們傳縣主的閒話。
略一思忖,她便坦然應允:“沈小姐既有此雅興,我便卻之不恭了。”
沈靜怡見黛玉答應,麵上一喜,自覺風度翩翩地請黛玉出題。
黛玉卻隻是微微搖頭,氣度從容:“客隨主便,既是沈小姐提議,便由沈小姐定題吧。”
沈靜怡也未多想,見園中秋色正濃,便道:“如今正是秋末,不若便以‘秋’為題,各賦詩一首,如何?”
言罷,她凝神片刻,便自信滿滿地走到早已備好的書案前,提筆蘸墨,一首詠秋詩頃刻而就。
丫鬟將詩作呈給黛玉,周圍幾位小姐也湊過來看,隻見詞句綺麗,描摹秋景細致入微,紛紛出聲讚道“沈姐姐好文采”、“用典精妙”。
黛玉接過詩箋,快速瀏覽一遍。詞藻確是華麗,意境卻隻停留在傷春悲秋、吟風弄月的層麵,於格局上終究落了下乘。
她心中已有計較,也不多言,移步至另一張書案前,略一沉吟,便腕懸玉管,落筆如雲煙。她寫的是一首七律,起筆描繪的是“稻浪千重翻金粟,棉田萬頃吐白雲”的秋收盛景,中間讚頌農人辛勤、倉廩豐實,最後筆鋒一轉,落腳在“幸逢聖主治平世,四海謳歌沐皇恩”之上。
詩成,無需多言,高下立判。
沈靜怡那首精雕細琢的悲秋之作,在黛玉這首氣象開闊、立意高遠,既貼合時令又頌揚聖德的詩作麵前,頓時顯得小家子氣,格局狹小。
方纔還喧鬨的人群安靜了下來,幾位原本存心看熱鬨的夫人交換了眼色,心中暗歎:這康樂縣主,不僅才思敏捷,更深諳為臣之道,其眼界胸襟,豈是尋常閨閣女子可比?
沈靜怡的臉瞬間漲得通紅,她雖驕傲,但也是真的有才情,所以基本的鑒賞能力是不差的。
她咬著唇,羞窘地低下頭,聲音細若蚊蚋:“縣主大才,靜怡……心服口服。”她頓了頓,似乎覺得這是自己表達誠意、挽回顏麵的機會,又鼓起勇氣道:“靜怡願追隨縣主,為您伴讀,還望縣主不棄。”
此言一出,黛玉幾乎要大笑。
她看著眼前這位仍帶著幾分天真與理所當然的沈小姐,清澈的目光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審視與疏離,輕聲反問道:“沈小姐才情不俗,我已知曉。隻是……為何你會覺得,我便一定會選你做伴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