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歸處有青山 > 第1740章 歲寒燈暖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歸處有青山 第1740章 歲寒燈暖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牛車主人,一個穿繭綢袍子的胖子,慢悠悠回頭:

“這位差爺,您看這路擠得…“

話音未落,差役已經掏出一塊腰牌晃了晃。

胖子立刻變了臉色,慌忙跳下車親自牽牛讓路。

易年順著人流往前挪動。

離城門還有半裡地,空氣中已經飄來混雜著汗臭、脂粉與馬糞的渾濁味道。

幾個孩童在道旁溝裡翻找,有個瘦得驚人的男孩突然舉起半塊發黴的餅,立刻被其他孩子圍住搶奪。

“入城費又漲了?“

前麵有人低聲詢問。

“昨兒起一人二錢銀子。“

同伴歎氣,“幸好咱們把地賣了“

易年看向說話者。

那是兩個穿粗布衣的中年人,揹著鼓鼓囊囊的包袱,手上滿是老繭。

身後跟著個十來歲的少年,腳上草鞋已經磨穿,露出凍得發紫的腳趾。

城門近了,盤查的官兵身影清晰起來。

穿著大厚棉衣的守城校尉坐在條凳上,麵前擺著張案幾。

富商們遞上名帖,家丁再塞個鼓囊囊的荷包,

校尉便懶洋洋一揮手,連車簾都不掀就放行。

輪到平民時,官兵的長槍立刻交叉擋路。

“乾什麼的?“

“回軍爺,小的是渭南種地的“

“手伸出來。“

農夫伸出滿是裂口的手掌。

官兵用槍尖挑起他手指看了看,又檢查包袱裡確實是粗糧和舊衣,這才放行。

後麵有個書生打扮的青年卻被攔下。

“書生?“

校尉冷笑,“上個月就有南邊的細作扮書生混進城。“

槍尖一挑,青年的包袱散開,露出幾本舊書和半塊墨錠。

“軍爺明鑒!學生真是“

“滾後麵去!等衙門的保人來認!“

易年繞開主隊伍,走向側邊的小門。

這裡排隊的多是挑擔賣柴的附近農戶,檢查反而寬鬆。

正要過去,突然聽見身後爆發哭喊。

“求軍爺開恩!我娘病得快不行了!“

一個三十出頭的漢子跪在地上,懷裡抱著個麵色灰白的老婦。

官兵卻一腳踹開他:“裝病的見多了!要麼拿二錢銀子,要麼等保人!“

老婦從漢子懷裡滑落,像塊破布般癱在地上。

人群騷動起來,卻沒人敢上前。

易年皺眉,正要動作,忽然一陣清脆鈴響。

“怎麼回事?“

朱紅小轎停在衝突處,簾子掀起一角,露出半張敷粉的臉。

校尉立刻變了臉色,小跑過去躬身:“驚擾宋小姐了!就是個想混進城的“

轎中伸出一隻纖纖玉手,丟出塊碎銀:

“夠他們進了吧?“

不等回答,簾子便落下,轎伕繼續前行。

校尉訕訕撿起銀子,朝那漢子不耐煩地揮手:“算你走運!“

易年目送小轎遠去,轎窗紗簾被風吹起的瞬間,他看見裡麵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少女,正用繡著金線的帕子掩鼻。

“上京啊“

身後傳來蒼老的感歎。

易年回頭,是個揹著破包袱的老丈,正仰頭望著巍峨城牆。

老人渾濁的眼裡閃著奇異的光亮,樹皮般的手撫過城牆根基的青磚,像是在觸控神像。

“老伯第一次來?“

易年問。

老人搖頭:“五十年前來過。“

他指著城樓上飄揚的龍旗,“那會兒旗子是藍底的現在換黃的了,可牆還是這麼牢靠。“

說著拍拍城牆,彷彿確認它的堅實,“甭管南邊亂成啥樣,這牆裡頭啊,永遠太平。“

易年聽著,心下一酸。

隊伍突然加快移動。

原來是有武將騎馬而至,喝令加開了一條通道。

易年隨著人流穿過甕城陰影,聽見四麵八方傳來鬆氣聲,好像進了這道門就真的安全了。

而內城景象卻讓人一怔。

主道上擠滿支著簡易窩棚的難民,有個婦人正就著路邊煮著東西。

幾個穿綢緞的富家子騎馬而過,馬蹄差點踩到玩耍的孩童,惹來一陣罵聲。

“聽說了嗎?“

路邊茶攤上,兩個商人打扮的正在交談,“南三州已經丟了七座縣城…“

“怕什麼?“

同伴嗤笑,“當年後金十萬鐵騎都沒打破上京…南昭也不一定過得來,也就是北疆…“

說著,便笑不出來了。

易年走過他們身旁,擡頭望向北方。

夕陽給巍峨的宮牆鍍上金邊,恍若神跡。

無論世道如何,這座城永遠矗立,這是每個北祁人骨子裡的信仰。

可當目光掃過街角縮成一團的難民,看見他們仰望城牆時同樣虔誠的眼神,突然想起有人曾說過的話:

“世上哪有不破的城?不過是還沒遇到夠強的敵人“

九幽玄天輕輕震顫,像是回應他的思緒。

易年緊了緊背上竹簍,向著醫館方向走去。

街邊酒樓飄來烤羊的香氣,與難民窩棚裡煮野菜的味道混在一起,構成這亂世特有的氣息。

轉過甕城陰影,南大街的喧囂如潮水般湧來。

易年站在街口,險些被撲麵而來的聲浪推了個趔趄。

整條街彷彿一鍋煮沸的糖漿,咕嘟咕嘟冒著歡快的氣泡。

賣炒貨的漢子赤膊揮鏟,鐵鍋與鵝卵石碰撞出劈啪脆響。

布莊夥計踩著板凳,將一匹茜紅雲錦“嘩啦“抖開,惹得圍觀婦人陣陣驚呼。

更遠處,十幾個孩童圍著糖人攤子又跳又叫,老藝人手下的麥芽糖拉出金絲般的細線。

“新到的洞庭橘——不甜不要錢!“

“東遠榛蘑!燉雞最鮮——“

“姑娘看看這絨花,揚州老師傅的手藝!“

聲浪中,一隊舞獅正穿街而過。

金紅獅頭隨著鼓點左搖右擺,繡球鈴鐺叮當作響。

看熱鬨的人群擠得易年不得不貼牆而行,後背蹭到剛貼的桃符,糨糊還沒乾透。

“借過借過!“

身後傳來急促的吆喝。

易年側身,四個挑夫扛著整扇豬肉小跑而過,油紙墊著的肉皮在冬日陽光下泛著珍珠般的光澤。

肉鋪前已經排起長隊,係著圍裙的老闆娘正麻利地剁骨分肉,案板發出有節奏的“咚咚“聲。

“三斤後腿——要瘦些的!“

“我家老爺要十斤肋排,今兒祭祖用!“

空氣中飄著複雜的香氣。

炒栗子的焦甜,臘腸蒸騰的鹹鮮,炸丸子的油香,還有不知哪家鋪子正在熬製糖漿的蜜味,全混在一起,竟意外地和諧。

易年深吸一口氣,忽然瞥見街角有個賣烤紅薯的老漢,鐵皮桶裡飄出的白氣讓他想起青山城的冬天。

“公子嘗嘗?“

賣蜜餞的婦人突然攔住去路,粗糲的手掌托著油紙包,“新漬的金桔,化痰止咳最管用。“

紙包裡金桔晶瑩透亮,表麵沾著細碎糖霜。

易年搖頭謝絕,卻見婦人轉身就向個穿狐裘的胖子兜售:

“老爺買些吧?家裡小公子“

胖子隨手丟擲一塊碎銀,抓了幾個就扔進嘴裡。

蜜餞攤旁的書畫鋪前,兩個穿棉袍的讀書人卻為一方硯台討價還價:

“三錢銀子太貴了!“

“兄台,這可是歙硯“

“讓讓!燈籠掛起來嘍!“

竹梯“吱呀“作響,三個小夥計正在給茶樓掛燈籠。

朱紅的綢麵繡著金鯉,穗子隨風輕擺。

底下看熱鬨的閒漢指指點點:“往左些!歪了歪了!“

茶樓二樓視窗,幾個穿錦袍的商人推杯換盞,窗台上擱著的黃銅手爐冒著縷縷白煙。

胭脂鋪前最是熱鬨。

五六個年輕姑娘圍著新到的胭脂盒子,比較著“海棠紅“與“石榴嬌“的差彆。

老闆娘舌燦蓮花:“小姐們放心,這顏色保準維持到守歲“

她指尖挑了點胭脂,在旁邊丫鬟手背上抹開示範,惹得小姐們掩嘴輕笑。

布莊的陣仗更大。

夥計們輪番展示著各色料子:雨過天青的軟煙羅,燦若雲霞的繚綾,還有號稱“一寸錦一寸金“的緙絲。

一位戴金絲髻的夫人正撫摸著匹月華錦,身後丫鬟已經抱了三四匹彩緞。

“都要了。“

夫人輕描淡寫地擺手,管家立刻掏錢袋。

櫃台另一端,粗布衣裙的少女卻反複摩挲著一截藕荷色棉布,小聲問:

“能能剪半尺嗎?我想給娘親縫個抹額“

易年繞過布莊,差點踩到蹲在路邊玩陀螺的孩童。

那孩子擡頭瞪他,手裡還攥著根糖葫蘆。

不遠處,算命攤的幡子在風中翻卷,上麵“鐵口直斷“四個字已經褪色。

穿道袍的瞎子正拉著個商販打扮的中年人唸叨:“流年不利,須請太歲“

“新鮮河鯉!最後一網——“

水產攤前水花四濺,幾條青背大魚在木盆裡撲騰。

穿膠皮圍裙的魚販手起刀落,魚頭整齊斬下,血水濺在雪地上格外刺目。

賣魚的婆子們七嘴八舌:“給我挑肥的!“

“鰓要鮮紅的!“

街心突然爆發喝彩。

原來是賣藝的兄妹開了場,小姑娘踩著高蹺翻跟頭,紅綢褲像兩朵跳躍的火苗。

銅錢雨點般落入銅鑼,哥哥抱拳作揖:

“謝各位老爺賞!再來個‘鳳凰三點頭‘!“

易年被人流推著向前,不時有小吃攤的熱氣撲在臉上。

炸鵪鶉的油鍋“滋啦“作響,蒸糕的籠屜揭開時白霧彌漫,賣酒釀的攤子前圍著幾個臉頰通紅的老漢。

一切都太鮮活,太熱鬨,彷彿渭南三州的戰火隻是說書人嘴裡的故事。

直到他看見巷口的粥棚。

青布搭的簡易棚子下,幾個僧人正在施粥。

隊伍排得老長,多是衣衫單薄的外鄉人。

有個跛腳老漢捧著碗,蹲在牆角小心地啜飲,胡須上沾著幾粒米。

穿官靴的差役路過時,他慌忙把碗藏進懷裡,按律法,難民不得在主乾道乞食。

“娘,我要那個!“

清脆的童聲引得易年回頭。錦衣小男孩正指著糖畫攤子上的龍鳳呈祥,身後奶媽連忙掏荷包。

攤主笑嗬嗬地舀起一勺糖漿:“小公子屬什麼?給您畫個生肖“

原來,快過年了…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