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歸處有青山 > 第421章 後山閒人莫道晚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歸處有青山 第421章 後山閒人莫道晚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天下第一山,聖山。

一閣二殿三峰,坐落在方圓上百裡的聖山之上。

最東邊的望海峰,最南邊的天諭殿。

西南方向天衍殿,南峰臨崖主序閣。

各有各的景色。

望海峰麵朝一望無際的東海,東邊懸崖名為斷天崖。

斷天崖高約百丈,洶湧波濤時刻衝刷。

天元大陸的第一縷陽光,每天同一時間,都會在斷天崖上升起。

南邊天諭殿最龐大,是聖山上人最多的地方。

低頭忙碌的人進進出出,也是聖山最熱鬨的地方。

作為天下第一修行聖地的聖山,山上也不全是修行之人。

歸屬於聖山管轄的各路巡使,也是有凡間武者與普通人存在的。

不過這些人的活動範圍隻限於南方天諭殿,畢竟天諭殿是處理聖山一切對外事務的地方。

回山稟報也是來此,除非主序閣閣主召見。

與天諭殿龐大的建築群相比,天衍殿所在的山峰小了許多,但也高了許多。

第一代天衍殿主說過,站得高,離著星空便近,能瞧得清楚。

不過周天星衍術對天賦要求極高,所以天衍殿的人少的可憐。

在山中修行的弟子隻有**人。

可這還是天衍殿弟子最多的時候呢。

百年前少時,天衍殿隻有一位修行之人。

便是如今天衍殿主晉天星的師父,四絕鐘萬爻。

兩殿往北,望海峰以西,一個十分寬敞的白玉台坐落在江南高山之上的一塊空地之中。

巨台全以玉石鋪成,每一塊的大小完全統一,整個地麵潔白如玉。

或許不是如玉,就是玉。

方台名為止戈。

意為刀兵入鞘,天下太平。

所以這止戈台上不見任何刀兵。

止戈台北,山峰之上,依山而建樓閣中,有一座格外引人注目。

建築風格很是常見,但樓閣之上的三個燙金大字,提醒著這樓閣的不平凡。

上麵隻有三個字。

主序閣。

聖山一閣的主序閣。

天下地位最高的地方。

幾處出口入口沒人看守,也用不著看守。

自打這三個字掛上之後,從沒人在這閣前,在這玉台之上鬨過事。

隻要聖山所屬,想進便進。

所以常見有人出沒,不過大多都是主序閣中弟子。

外來的人都是各峰各殿弟子,前來也是探討切磋,不過止戈台上較量是萬萬不敢的。

主序閣往北,便是藍如水修行之地,聖山南劍峰。

比主序閣和天諭殿的排場小了許多。

來往之人大多持劍,走起路來腳下生風。

頗有劍意淩厲之勢。

江南所有建築都在山中,但相比於聖山的龐大,建築隻占了很小的一部分。

茫茫群山中也有著許多洞府。

有要閉關的聖山之人在其中修煉。

也有些不喜喧囂的長老之類,安靜享受著山中的安寧,去突破那虛無縹緲的境界。

隻有聖山有事時,這些人才會出來。

不過已經很久沒人出來了。

所以在聖山修行的弟子中,隻要沒被收為關門弟子,在這山中遊蕩之時,便有被隱居在此的長老看中的可能。

這是易年到了聖山之後才知道的事情。

聖山收徒,到了山中之後,便由傳功長老首先開啟修行之路。

這中間,被長老或是峰主殿主閣主看中的,便會收為關門弟子。

被聖山選中之人已是上上之姿,能從這些人中脫穎而出的,更是天才。

桐桐,藍如水,劍十一,便是如此。

剩下的人,便繼續跟著傳功長老修行,或是獨自修行。

運氣好的,碰上個隱世長老,得些真傳,實力便可能突飛猛進。

運氣不好的,聖山這種環境下修行,也比外麵強了太多。

劍十一他們幾個是大人物的關門弟子,這地位便要比王林那種有師父但也算沒師父的弟子高出許多。

所以劍十一口中的大師兄木凡,年紀明明比王林要小上許多,劍十一他們還是一口一個大師兄,是因為這個師兄弟的稱呼,是關門弟子中的稱呼。

修行是件很枯燥又很耗費精力的事情,沒那麼多的心思去管教徒弟。

大多都是修為到了瓶頸或是感覺終生無望之後,怕這一身本領失傳,才會收關門弟子。

其餘皆是記名弟子。

白笙簫就劍十一這麼一個徒弟,宋令關也就藍如水這一個徒弟。

南北劍峰對弟子的培養,多是由傳功長老操勞。

長老懶時,便由拜師早的師兄師姐傳授。

這兩位峰主偶爾會指點上幾句,或是統一傳個法,至於能領會多少,便看個人天賦悟性了。

世間宗門,大抵如此。

南劍峰北,便是滔滔離江,離江北岸,便是劍十一的修行之地,北劍峰。

聖山江北比江南安靜許多。

因為人少。

除了北劍峰外,隻有一峰。

聖山最北邊的近晚峰。

這近晚峰在聖山最北麵,聖山上大多人都叫著後山,近晚峰三個字很少有人提及。

而這近晚峰在聖山之上是個十分特殊的地方。

晉天星口中的修行聖地,充滿生機的萬木林便生在近晚峰東邊。

而近晚峰西邊,是桐桐曾經提過的藏書閣。

聖山所有的藏書,都在這裡。

可以抄書帶走手稿,可以裡麵隨意翻看,但原本不能帶走。

裡麵藏書種類繁多,數目龐大。

文人詩詞,強者感悟,天文地理,功法修行,應有儘有。

而且不時還會有人送來新書,遊曆在外的聖山之人覺著好的,便會帶回來。

所以藏書閣的書,越來越多。

這藏書閣,是聖山一處安靜又熱鬨的地方。

熱鬨,是因為這裡時常有人。

安靜,是因為看書時候都很安靜。

而坐落在藏書閣與萬木林中的近晚峰,按理說應該是個熱鬨地方,但這裡卻安靜至極。

沒有旁處的亭台樓閣,一座低矮的平坦山峰之上,三間竹屋,屋外一個罩著簡易雨棚的灶房,便是近晚峰的全部建築。

通向近晚峰的青石板鋪成的小路儘頭,一處寬敞地方上的三間竹屋儘收眼底。

小路在一塊寫著近晚峰的木牌時分了岔,東邊通向萬木林,西邊通向藏書閣。

夕陽西下之時,近晚峰上,外麵灶房正升著炊煙,一個身著乾淨衣衫的男子裡麵忙著,動作十分嫻熟。

灶房雖然簡陋,但收拾的乾乾淨淨。

灶下的火燃的正旺,上麵籠屜上冒著白霧。

那男子伸手撬開了一點兒,眯著眼睛往裡瞧了一眼,又聞了聞,滿意的點了點頭。

放下籠屜蓋子,拿著勺子從旁邊壇子裡挖了半勺豬油,想了想,又敲回去了一些。

潔白的豬油下鍋之後漸漸融化,透明油水發出劈啪響聲,待得油煙起時,早已備好的一盤精肉下鍋,光亮的勺子在那熟練的手中快速揮動著,香味頓時傳遍了小小山峰。

精肉變色,青菜入鍋,過油之後,勺子從旁邊罐子裡盛了些細鹽,想了想,又敲回去了一點點。

細鹽入鍋,這簡單的青菜炒肉的香味比之前濃了些。

菜好時,盛在了盤子裡,端到了竹屋前的小小方桌之上。

另一口灶台上的正燒著的石鍋,蓋子上麵氣孔蜂鳴。

男子拿著抹布包著手,拿起蓋子瞧了瞧,裡麵的燙正好熬好。

捧著石鍋耳朵,端上了桌。

旁邊菜園子裡揪了把青菜,用打好的山泉水洗了幾遍,一點泥垢不留,瀝水籃子盛著,也上了桌。

掀開最開始的籠屜,裡麵八個白滾滾圓乎乎冒著香氣的大包子正好熟了。

夾子夾著,擺進了盤子。

盤子太小,起了摞。

男子小心翼翼拿著,走到了方桌旁邊,小心放下。

這要是掉了,怕是要白忙了。

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晚飯做好,男子看向東邊竹屋,喊了聲小師弟,飯好了。

這人,自然不是易年。

修行或是學醫有天賦的易年,對做飯這個事情真的是十竅通了九竅,一竅不通。

易年的動作或許熟練,但那味道,不敢恭維。

男子看上去三十左右,生得眉清目秀,唇紅齒白。

身材勻稱,不高不瘦。

一頭長發梳的整整齊齊,身上衣服纖塵不染。

若不是做菜沾了些味道,感覺能更乾淨幾分。

一雙小手比易年大不了多少,十指纖細,煞是好看。

此時,正盯著竹屋東邊的門。

少時,門開。

沒有烏衣巷中那破舊二樓開門時的吱呀聲。

一邊揉著太陽穴一邊搓著臉的易年從房中出來,看見方桌前的男子,打了個哈欠,有氣無力的開口說道:

“早啊,莫師兄。”

被易年稱為莫師兄的男子聽見,微微一笑,指著已經落山的夕陽,開口說道:

“不早了,若是再晚點兒,這晚飯都要成宵夜了。”

易年尷尬一笑,走到灶房了打了盆水胡亂洗了把臉,拿著掛在東屋視窗下的毛巾擦了擦。

坐在方桌前,看著桌上飯菜,對著已經坐下開動的莫師兄開口說道:

“宋師兄真的是太能喝了,自打我上山之後,這一個月的時間比我二十年喝的酒都多,前一天的酒沒醒呢,第二天的酒又續上了,我感覺我現在說話都帶著酒味兒。”

易年說著,拿起了麵前包子,大口啃了起來。

這味道可以,不過比醫館隔壁二胖哥的手藝差了些。

那莫師兄聽見易年抱怨,放下筷子盛了碗湯遞給易年,開口說道:

“燙裡加了些解酒藥材,菜都做的少油清淡了些,趁著宋師兄今天沒來,好好吃頓飯吧。”

說著,有些同情的看了易年一眼,端起碗吃了起來。

就在這時,一個聲音從小路上傳了過來。

“小師弟,師兄弄了壇八十年的陳釀,今夜趁著如水不在,咱倆好好喝上一杯,昨天都有些不儘興,哈哈哈。”

易年在聽見這個聲音之後,小臉立馬白了,起身便往西邊的林子裡鑽去,邊走邊回頭對著姓莫的男子說道:

“莫師兄,我出去避避,包子給我留兩個,晚點兒我再回來…”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