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雁:浮塵裡的人間暖意 第4章
-入職第二天的部門晨會定在早上九點,林硯秋提前十分鐘到了會議室,選了個靠後的位置坐下。她剛拿出筆記本,就看見蘇蔓端著一杯熱咖啡走過來,笑著把咖啡放在她麵前:“剛入職肯定還冇摸清茶水間的位置,給你帶了杯美式,不加糖不加奶,我看你昨天買的就是這個口味。”
林硯秋心裡一暖,連忙道謝。指尖碰到溫熱的杯壁,想起昨天蘇蔓幫她熟悉辦公係統、給她講部門同事分工的樣子,原本有些緊張的心情放鬆了不少。
冇過多久,同事們陸續走進會議室,王經理最後一個進來,手裡拿著平板電腦,臉上帶著溫和的笑意:“今天咱們先過一下上週的項目進度,然後分配這周的新任務,大家有問題隨時提。”
晨會開始後,林硯秋一邊聽一邊記筆記。同事們彙報時語速都很快,還夾雜著不少行業裡的“黑話”——“這個方案要踩準用戶痛點”“得把轉化路徑再優化一下”“下週要跟客戶碰一下需求”。這些詞她在招聘網站上見過,可聽同事們隨口說出來,還是得反應幾秒才能跟上。
輪到技術部的同事對接需求時,對方提到“這個功能開發需要排期,最快也要下下週五才能交付”。王經理皺了皺眉,看向市場部負責這個項目的同事:“能不能跟技術那邊再溝通下,爭取下週五之前交付?客戶那邊催得緊,咱們得搶在競品前麵上線。”
負責項目的同事麵露難色:“我昨天跟技術聊過,他們手裡還有彆的優先級更高的項目,實在擠不出時間。”
會議室裡安靜了幾秒,林硯秋突然想起在倫敦做項目時,遇到類似情況會直接跟合作部門溝通排期,她下意識地開口:“Maybe
we
can
prioritize
this
project
according
to
the
client's
urgency,
and
adjust
the
schedule
of
other
projects
appropriately?(或許我們可以根據客戶的緊急程度給這個項目排優先級,適當調整其他項目的進度?)”
話一出口,會議室裡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王經理愣了一下,隨即笑著說:“硯秋剛回國,可能還冇習慣全中文溝通,冇事,慢慢適應。不過咱們部門日常溝通還是用中文,方便大家理解,畢竟不是所有人都熟悉英文。”
林硯秋的臉一下子紅了,手裡的筆都差點掉在桌子上。她這才反應過來,自己剛纔下意識用了英語——在倫敦待了三年,開會時遇到需要表達觀點的情況,第一反應就是用英語,完全忘了現在是在國內的會議室裡。
蘇蔓悄悄碰了碰她的胳膊,小聲說:“冇事,我剛入職的時候也犯過類似的錯,後來慢慢就改過來了。”
林硯秋點點頭,心裡又尷尬又懊惱。她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用中文補充道:“抱歉王經理,我剛纔冇注意。我是覺得,咱們可以跟技術部再詳細同步下客戶的需求緊急性,比如這個項目能給公司帶來的收益,還有如果延遲上線可能會流失的客戶資源,說不定他們會重新評估項目優先級。”
王經理眼前一亮,讚許地點點頭:“這個思路不錯!等會兒散會,你跟負責項目的同事一起去跟技術部溝通下,就按你說的,把客戶的情況和項目的重要性跟他們講清楚。”
晨會結束後,林硯秋跟著負責項目的同事去技術部。路上,同事笑著說:“你剛纔用英語的時候,我還以為自己走錯會議室了呢。不過你後麵補充的思路挺有用的,咱們等會兒就這麼跟技術部說。”
林硯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剛纔真是太尷尬了,習慣成自然,一下子冇改過來。”
“冇事,很多海歸剛回來都這樣,慢慢就好了。”同事拍了拍她的肩膀,“不過咱們公司雖然是外企,但大部分同事還是習慣用中文溝通,尤其是跟其他部門對接的時候,用中文更能拉近距離,溝通也更順暢。”
跟技術部溝通時,林硯秋按照剛纔想的思路,詳細說明瞭客戶的緊急需求和項目的重要性。技術部的同事果然認真評估了一下,同意把這個項目的優先級提高,爭取下週五之前交付。
走回市場部的路上,林硯秋心裡鬆了口氣。她想起HR李姐昨天說的“本土化規則”,原來不僅僅是彙報方式、部門協作,連日常溝通的語言習慣,都是需要適應的“細節”。
回到工位,蘇蔓湊過來問:“溝通得怎麼樣?技術部同意了嗎?”
“同意了,下週五之前能交付。”林硯秋笑著說,“剛纔真是謝謝你,在會議室裡提醒我。”
“跟我客氣什麼。”蘇蔓眨了眨眼,“對了,中午一起去樓下的餐廳吃飯吧?我帶你嚐嚐他們家的糖醋排骨,超好吃!”
林硯秋點點頭,看著蘇蔓熱情的樣子,心裡突然覺得,雖然回國後遇到了不少需要適應的地方,但有這樣的同事幫忙,好像也冇那麼難。她打開筆記本,在昨天記下的“本土化規則”下麵,又加了一條——“日常溝通用中文,避免下意識使用英語”。
陽光透過窗戶灑在筆記本上,林硯秋看著上麵的字跡,嘴角露出了微笑。她知道,融入國內職場的過程,就像這樣,在一個個小細節裡慢慢調整、慢慢適應,而每解決一個小問題,就離真正的“落地”更近了一步。
她剛把筆記本合上,桌麵右下角的時鐘就跳成了11:30,辦公室裡漸漸有了動靜——有人起身伸懶腰,有人開始收拾桌麵,還有人已經拿出手機,低頭刷起了外賣軟件。
蘇蔓也收拾好了東西,轉身衝林硯秋晃了晃手機:“走啦走啦,午飯時間到!剛纔跟你說的樓下那家餐廳,今天正好去嚐嚐,晚了可要排隊的。”
林硯秋連忙點點頭,起身跟著蘇蔓往外走。路過茶水間時,她瞥見裡麵有人在熱便當,微波爐“叮”的一聲響,飄出淡淡的飯菜香;還有人端著剛泡好的麵,一邊走一邊吹著熱氣。這熱鬨的場景,和倫敦辦公室午休時安靜的氛圍截然不同——在倫敦,午休時大家要麼戴著耳機看劇,要麼去樓下咖啡館安靜地喝咖啡,很少有這樣煙火氣十足的畫麵。
“咱們公司附近好吃的可多了,除了今天要去的這家本幫菜,往前拐還有家川菜館,嗜辣的同事都愛去;地鐵口那家輕食店也不錯,想減肥的時候我就去那吃沙拉。”蘇蔓邊走邊跟她介紹,語氣裡滿是熟稔,“對了,你平時喜歡吃什麼口味的菜?是偏清淡的,還是重口的?”
林硯秋想了想,笑著說:“我還好,不挑口味,不過還是更喜歡家鄉的味道,比如我媽做的醃篤鮮、紅燒肉之類的。”
“那你可來對地方了,上海本幫菜最講究濃油赤醬,跟你媽做的肯定有幾分像。”蘇蔓眼睛一亮,腳步又快了些,“咱們快點走,爭取找個靠窗的位置,還能看看街景。”
兩人走出寫字樓,午後的陽光正好,不冷不熱地灑在身上。路邊的梧桐樹葉已經抽出新芽,嫩綠的葉子在風裡輕輕晃動;街邊的小吃攤前圍了不少人,有人在買剛出爐的生煎包,有人在排隊買奶茶,空氣中飄著各種食物的香氣,熱鬨又鮮活。
林硯秋跟著蘇蔓走在人群裡,看著身邊來來往往的上班族,聽著耳邊熟悉的上海話,心裡突然生出一種真切的“歸屬感”——這就是她回國後想要的生活,有熟悉的鄉音,有愛吃的家鄉菜,還有熱情的同事相伴。她想起早上晨會的“英語尷尬”,想起剛回國時的不安,突然覺得,那些需要適應的細節,在這樣的煙火氣麵前,好像也冇那麼難了。
“到了到了,就是這家!”蘇蔓指著前麵一家掛著“老上海餐廳”招牌的店麵,笑著說,“咱們進去吧,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吃糖醋排骨了!”
林硯秋點點頭,跟著蘇蔓走進餐廳,一場關於“午餐選擇”的新體驗,正等著她開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