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道書 第19章 臘月塵淨
臘月的寒風卷著雪沫子,在古村的巷弄裡打著旋。林羽踩著半融的雪水走進東溪村,家家戶戶的門板都卸下來靠在牆邊,婦人們正用長杆綁著笤帚清掃房梁,揚起的灰塵在陽光裡翻騰如金粉,與拆洗被褥的“嘩啦”聲、劈柴的“咚咚”聲交織成臘月裡特有的喧囂。
村頭的老槐樹下,幾位老漢正給石碾子上油。穿黑布棉襖的老者往碾軸裡滴菜籽油的動作極輕,油壺傾斜的角度始終不變,每滴油落下的間距均勻如星,“這碾子得‘三擦三晾’,”他用棉布擦拭碾盤的紋路,力道恰好能擦去油汙又不傷及包漿,“頭擦去陳垢,二擦去黴斑,三擦上亮油,少擦一遍則滯,多擦一遍則滑,得讓石碾轉得順順當當,才能碾好過年的米。”
林羽蹲在碾盤旁,看碾子轉動時的軌跡。石碾與底盤接觸的弧度圓潤如滿月,每圈轉動的時間相差不過彈指,“這碾道得留‘一指寬’的縫,”負責推碾的後生扶著木架的力度均勻,“太窄則卡殼,太寬則漏米,得讓米粒在碾盤裡慢慢走,才能碾出粗細勻淨的粉。”碾好的米粉裝在竹籮裡,粗粉細粉分層擺放,像鋪著層白雪的梯田,“粗粉蒸窩頭,細粉做湯圓,連碎粉都能和在麵裡蒸饅頭,一點不糟踐。”
村中的曬穀場已搭起臨時的臘味架,穿藍布衫的屠戶正給豬肉抹鹽。他手掌的力道按“三輕三重”的節奏,瘦肉處輕抹,肥肉處重揉,骨縫裡則用指尖撚進鹽粒,“這肉得‘醃七天,曬七天’,”他用麻繩穿肉的位置精準,每塊肉間距尺許,“頭三天醃出水,中間四天進味,最後七天曬出油,少一天則腥,多一天則鹹,得讓鹽味順著肉紋慢慢爬。”
臘味架的木杆上,臘肉、香腸、臘魚掛得像五彩的簾子。屠戶給肉翻身的動作如翻書,每次轉動的角度都是一百八十度,“陽麵曬夠三天就得轉,”他用竹針在肉皮上紮孔的密度均勻,孔眼大小如綠豆,“孔多了則乾得快,孔少了則不透風,得讓風從每個眼兒裡鑽進去,才能吹得肉香滿村飄。”圍觀的村民按人口分購臘味,誰家人口多就多割些,人口少就少稱點,屠戶的秤桿總是抬得平平的,“過年的肉,得讓每家的鍋裡都飄香味。”
林羽摸出羅盤放在臘味架旁,銅針在“乾”位輕輕顫動,指標映著臘肉的油光,泛出琥珀色的光暈。揹包裡的靈草種子被肉香驚動,發出細碎的響動,與風拂臘味的“簌簌”聲形成奇妙的共鳴。他想起爺爺手劄裡的話:“味由心生,醃曬有道,守得住時日,才能出真味。”
午後的陽光斜斜地照進巷弄,林羽在剪紙坊前停下腳步。梳發髻的老嫗正坐在窗下剪窗花,紅紙在她指間翻轉如蝶,剪刀開合的角度始終與紙麵成四十五度,“這窗花得‘先裡後外’,”她剪“福”字的筆順從不變更,“先剪中心的‘田’,再剪四周的‘口’,最後剪邊緣的花紋,少一剪則殘,多一剪則破,得讓每個窟窿都透著喜氣。”
剪紙坊的牆上貼滿了成品,“連年有餘”的魚鱗紋路細密如真,“喜鵲登梅”的花瓣層次分明,“五穀豐登”的麥穗顆粒可數。“這紅紙得選‘三丈三’的寬幅,”老嫗裁紙的動作如刀劈,“長一尺二對應十二月,寬八寸象征八方財,少一寸則小氣,多一寸則浪費,得讓紙儘其用,福也儘其用。”學徒們學剪“春”字的筆畫力度漸勻,起初歪歪扭扭的線條,漸漸變得流暢如溪,“剪壞的紙彆扔,”老嫗把廢紙片拚成小燈籠,“碎紅也是紅,照樣能添喜氣。”
村西的水井旁,幾個婦人正圍著淘洗年節用的米。穿綠布圍裙的大嫂用木瓢舀水的弧度圓潤,每瓢水剛好漫過米堆一寸,“這米得‘三淘三濾’,”她攪動米水的動作輕柔,“頭淘去沙礫,二淘去米糠,三淘去浮塵,少淘一遍則磣,多淘一遍則失養,得讓米粒乾乾淨淨迎新年。”井台的石板被磨得溜光,每個水桶的繩痕深淺一致,“打水得‘淺提慢放’,”最年長的婆婆按住水桶的力度均勻,“猛提則晃灑,快放則濺濕,得讓井水安安穩穩進缸,像過日子一樣踏實。”
林羽幫著抬水桶,發現兩隻水桶的重量相差不過半斤。婦人們分米的竹籃大小相同,每戶分到的米量按人口算得清清楚楚,“張三家添了孫子,多給二升,”大嫂往竹籃裡加米的動作自然,“李四家女兒出嫁,少分一升,得讓米跟著人走,不偏不倚。”井水倒映著她們的身影,與天上的流雲重疊,像幅流動的年畫。
傍晚的霞光給屋頂的雪鍍上金紅,林羽坐在祠堂的石階上。穿長衫的先生正領著孩童們寫“灶王爺”的牌位,牌位的尺寸嚴格按“一尺三”,“上留三寸敬天,下留三寸敬地,中間七寸寫神明,”他蘸墨的筆鋒懸在紙麵三寸高,“字得‘橫平豎直’,少一撇則不敬,多一捺則逾矩,得讓神明看得舒坦,也讓家人看得安心。”
祠堂的供桌被擦得鋥亮,新換的紅布沿桌邊垂落三寸,不多不少剛好遮住桌腿。“供品盤得選‘圓形九隻’,”管事的老漢擺放青瓷盤的間距勻如刻度,“三盤水果列前,三盤糕點居中,三盤臘味靠後,少一盤則缺,多一盤則擠,得讓神明的宴席也排場整齊。”孩子們捧著寫好的“平安”牌,恭恭敬敬擺在供桌兩側,牌位高低一致,像兩列等候檢閱的小兵。
村東的豆腐坊飄出石膏的清苦香,瘸腿的豆腐匠正往豆漿裡點鹵。他持勺的手穩如磐石,石膏水落下的速度如漏刻計時,“這豆腐得‘點三勺,等三刻’,”他攪動豆漿的木勺沿缸壁畫圓,“頭勺凝花,二勺結腦,三勺成塊,少一勺則嫩,多一勺則老,得讓豆漿慢慢凝成白玉,像等著新年的驚喜。”
豆腐坊的木架上,豆腐塊碼得像白玉磚,每塊的長寬高都是三寸三。“這豆腐得‘水養著’,”豆腐匠往缸裡添水的動作輕柔,水麵剛好沒過豆腐半寸,“水少則乾縮,水多則鬆散,得讓豆腐喝足水,過年煎著吃才外焦裡嫩。”買豆腐的村民排著隊,每人手裡的陶盆大小不一,豆腐匠卻總能切得不多不少,“王嬸家要做豆腐圓子,多切點邊角料,”他用刀劃開豆腐的動作麻利,“李叔家隻煎豆腐塊,給切得方方正正。”
夜深時,他在村尾的客棧歇腳。窗外的雪又開始飄落,燈籠的光暈在雪霧中如蒲公英綻放,與遠處碾米的“咕嚕”聲、剪紙的“哢嚓”聲、漿洗的“砰砰”聲交織成黏稠的年味。揹包裡的靈草種子與今天收集的米粉、紅紙碎屑、石膏粉混在一起,氣息各異卻又和諧相融,像這村裡的年俗,各有各的章法,卻共同遵循著“辭舊迎新”的自然時序。
林羽翻開《太初規則》,月光透過窗欞落在書頁上,其中一頁畫著幅臘月忙活圖,碾米、醃肉、剪紙、做豆腐的場景呈環形分佈,圓心處是燃著鬆枝的火盆,像顆跳動的年心。他突然懂得,所謂規則的公平,不在刻板的條文裡,而在代代相傳的年俗中——是碾米的分寸、醃肉的時日、剪紙的筆順、做豆腐的火候,是每種忙碌在傳承中守住的那點“人心”。
後半夜的祠堂傳來“劈裡啪啦”的聲響,是村民在燒舊符。灰燼被風卷著飛向天空,像無數黑色的蝴蝶,“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老族長用樹枝撥動火堆的動作緩慢,“晦氣燒乾淨,福氣才能進家門。”火光映著每個人的臉,皺紋裡都淌著暖意,彷彿去年的辛苦、今年的忙碌,都在這火焰裡化作了來年的期盼。
他知道,這座古村的故事,不過是天地規則的又一個注腳。當明天的太陽升起,婦人們會繼續清掃最後一間房梁,屠戶會把醃好的臘味翻麵晾曬,老嫗會教學徒剪完最後一張窗花,豆腐匠會點好新年的第一缸豆腐。而這臘月,會像千年的老樹一樣,在各種年俗的輪回中,繼續紮根在土地裡,用最樸素的方式告訴每個生靈:真正的公平,不是錙銖必較的均等,而是各儘所能的圓滿,如這掃塵的掃帚,既掃去富人簷下的蛛網,也掃淨窮人窗台上的塵埃,讓家家戶戶的門楣,都能乾乾淨淨迎接新年的曙光。
林羽合上眼,聽著窗外的雪落聲漸漸變得溫柔,像在聽歲月的呢喃。揹包裡的靈草種子安靜下來,彷彿也在這年俗的浸潤中,讀懂了藏在忙碌與期盼之間的生存智慧。他的旅途還在繼續,但此刻,在這臘月的古村裡,他觸控到了規則最生動的模樣——不是冰冷的刻度,而是人們在辭舊迎新時,對生活最虔誠的敬畏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