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道書 第23章 龍抬頭時
二月二的晨光帶著泥土的腥氣,漫過東溪村的田埂。林羽被巷弄裡傳來的剃刀“唰唰”聲喚醒,推開客棧的窗,隻見各家各戶的屋簷下都擺著臨時的剃頭凳,孩童們捂著耳朵不敢靠近,卻又忍不住偷瞄剃刀劃過頭皮的輕快,與遠處撒灰的“簌簌”聲、敲鑼的“當當”聲交織成“龍抬頭”特有的生機——這是春回大地的訊號,連空氣裡都飄著草木萌發的氣息,混著皂角的清爽,像給整個村子鬆了鬆筋骨。
村頭的老槐樹下,搭著個簡易的剃頭棚,穿藍布衫的剃頭匠正給老漢剃發。剃刀在他指間轉動如飛,刀刃與頭皮的角度始終保持三十度,“這頭得‘三剃三刮’,”他抹皂角沫的動作均勻,掌心的泡沫在晨光裡泛著虹彩,“第一剃去舊塵,第二剃迎新春,第三剃保平安,少一剃則晦氣留,多一剃則傷發根,得讓頭發像剛破土的苗,透著新鮮勁。”
排隊候著的孩童們手裡攥著糖塊,按年齡大小排得整整齊齊。“娃娃剃頭得‘留劉海’,”剃頭匠給最小的娃理發時,動作輕得像拈羽毛,劉海的長度剛好蓋過眉毛,“一寸遮風,二寸擋雨,三寸護著天靈蓋,少一分則露著,多一分則擋眼,得讓龍王爺看著咱娃順順當當長大。”剃下來的頭發被仔細收進布包,“這發得‘埋在樹根下’,”老漢接過布包的動作鄭重,“跟老樹借點靈氣,頭發才能長得黑亮。”
林羽站在棚邊,看剃頭匠磨剃刀的動作。青石條上的刀刃被磨得雪亮,每磨三下就翻轉一次,角度不差分毫。“這刀得‘蕩九下’,”他往刀布上蕩刀的力度勻如鐘擺,“三下醒刃,三下增利,三下定神,少一下則鈍,多一下則損,得讓刀鋒自己透著精氣神。”旁邊的銅盆裡,熱水冒著騰騰熱氣,搭在盆沿的毛巾浸得透濕,“擦臉要‘先擦額頭,後擦下巴’,”剃頭匠擰毛巾的動作利落,水珠濺出的範圍控製在盆沿內,像給每個顧客畫了個清爽的圈。
村中的打穀場已撒出蜿蜒的灰線,像條遊龍盤在地上。穿短打的後生們提著草木灰桶,步伐勻如丈量,灰線的寬度始終三寸,“這龍得‘九彎十八曲’,”領路的老漢用樹枝調整灰線的弧度,“彎要像月牙,曲要像蛇形,少一彎則僵硬,多一曲則雜亂,得讓龍王爺順著灰線進村,彆走錯了道。”灰線的在村口,終點在祠堂,沿途經過每家每戶的門檻,“這叫‘引龍進門’,”撒灰的後生笑著說,“灰線過門檻時得‘高抬三分’,彆讓龍王爺磕著碰著。”
林羽跟著灰線往前走,發現經過糧囤時,灰線會繞著囤子轉三圈,“這是給龍王爺留口吃的,”守囤的婦人往灰圈裡撒麥粒的動作輕柔,每圈撒三十六粒,“一圈保糧滿,二圈保無蟲,三圈保年年有餘,少一粒則心不誠,多一粒則浪費,得讓糧食跟龍王爺沾點親。”灰線經過水井時,會在井台畫個圓圈,“這是龍王爺的飲水池,”打水的姑娘往圈裡倒清水的動作虔誠,水麵剛好與灰圈齊平,“得讓龍王爺喝足了水,纔有力氣行雲布雨。”
祠堂前的供台擺著“龍食”,黃米糕、豬頭肉、煮雞蛋擺得像座小山。穿長衫的先生正往香爐裡插香,三炷香的間距勻如尺量,“這香得‘高過供品一寸’,”他點香的動作平穩,火苗跳動的幅度一致,“一敬龍王布雨,二敬土地生糧,三敬祖宗護佑,少一炷則禮數不周,多一炷則顯浮誇,得讓神明看著咱心誠。”供台兩側的燭台刻著龍紋,燭火的高度相差不過半寸,“點燭要‘左長右短’,”焚香的老漢解釋,“左燭照來路,右燭照歸途,龍王爺來去都亮堂。”
林羽摸出羅盤放在供台旁,銅針在“震”位輕輕顫動,指標映著燭火的紅光,泛出靈動的光暈。揹包裡的靈草種子被香火氣息驚動,發出細碎的響動,與遠處敲鑼的“當當”聲形成奇妙的共鳴。他想起爺爺手劄裡的話:“龍有靈,春有信,靈信相通,方得時雨,如人生需應時而動,方能順天而行。”
祠堂旁的空地上,幾位婦人正圍著石臼捶打黃米糕。穿青布圍裙的廚娘掄錘的力度勻如鐘擺,每錘落下的位置都在臼心,“這糕得‘百錘成筋’,”她捶打的節奏與呼吸合拍,每五十錘換一人接力,“頭三十錘讓米成團,中四十錘讓糕起筋,後三十錘讓味歸心,少一錘則散,多一錘則硬,得讓黃米像被龍王爺點過,透著股韌勁。”
陶盆裡的黃米麵與溫水調和的比例精準,“一斤麵六兩水,”揉麵的老嫗手掌按壓的力度由輕漸重,麵團在她掌心轉動的圈數正好六十,“水少則乾,水多則稀,得讓麵像初春的泥土,軟乎乎能捏出各種模樣。”旁邊的竹匾裡,捏好的米糕被做成龍形、元寶形、魚形,每個的重量相差不過半兩,“龍形的給漢子,吃了有力氣;元寶形的給掌櫃,吃了招財;魚形的給娃娃,吃了機靈,”年輕媳婦擺放的動作麻利,“各有各的念想,誰也不偏誰。”
林羽接過遞來的龍形米糕,指尖觸到的溫度不燙不涼,剛好能捏在手裡。咬開時,黃米的清香裡裹著淡淡的棗甜,“這是加了棗泥的‘龍髓’,”廚娘笑著說,“讓龍王爺也嘗嘗咱東溪村的手藝。”孩子們捧著魚形米糕奔跑,糕屑掉在灰線上,像給遊龍綴了些金鱗。
村西的鐵匠鋪前,幾個後生正打造“龍鱗”鐵器。赤膊的鐵匠掄錘的力度均勻,火星飛濺的範圍控製在鐵砧周圍,“這鋤得‘鑲九片龍鱗’,”他在鋤麵鍛打的紋路細密如真,每片鱗的大小相同,“一片鱗保一壟田,九片鱗護整塊地,少一片則漏著,多一片則贅著,得讓農具沾點龍氣,乾活才順當。”
鐵匠鋪的貨架上,鐮刀、犁鏵、鐵鍬排列得整整齊齊,每件鐵器的刃口都磨得雪亮,“開刃得‘蕩七下’,”學徒往刃口抹油的動作輕柔,“三下去鏽,三下增利,一下定神,少一下則鈍,多一下則脆,得讓鐵器像龍王爺的爪牙,鋒利又耐用。”來取農具的農夫按耕地多少挑選,“三畝地的用小鋤,十畝地的用大犁,”鐵匠推薦的動作實在,“合適的才管用,貴的不一定好。”
午後的陽光漸漸暖起來,林羽在菜園邊停下腳步。幾個老漢正給菜畦“畫龍”,用鋤頭劃出的溝紋深淺一致,“這溝得‘寬五寸,深三寸’,”他丈量的動作仔細,鋤頭起落的角度精準,“寬了費種子,窄了長不開,得讓菜苗像排隊的兵,整整齊齊紮根。”撒種的婦人往溝裡丟種子的動作均勻,每寸丟三粒,“一粒出芽,一粒備著,一粒喂鳥,少一粒則缺著,多一粒則擠著,得讓土地也喘口氣。”
菜園的籬笆上,剛發芽的豆苗順著竹架攀爬,嫩綠的卷須在風中輕輕顫動。“這架得‘高五尺,間距尺半’,”搭架的後生固定竹杆的動作牢固,“高了夠不著,矮了擋陽光,得讓豆苗像順著龍王爺的胡須爬,自由自在往上長。”旁邊的水桶裡,浸著待插的茄秧,根須的長度經過修剪,“留三寸根,多一寸則爛,少一寸則難活,”老漢剪根的動作麻利,“得讓秧苗像剛剃頭的娃,清清爽爽紮根。”
傍晚的霞光給西邊的山頭鍍上金紅,林羽坐在村口的老碾盤上,看村民們在麥場“打囤”。用草木灰畫的圓圈層層相套,像朵盛開的蓮花,“這囤得‘畫九層’,”畫圈的老漢步伐勻如圓規,每層的半徑增加一尺,“一層囤一鬥,九層囤一石,少一層則囤不滿,多一層則空著,得讓龍王爺看著咱有存糧,心裡踏實。”
圓圈的中心放著個裝滿麥粒的陶盆,盆沿貼滿了寫著“豐”字的紅紙,“這叫‘囤尖’,”守囤的婦人往盆裡插麥穗的動作虔誠,每束麥穗的顆粒數相同,“一穗代表一倉,九穗代表滿倉,少一穗則缺著,多一穗則虛著,得讓糧食透著實在氣。”孩子們圍著囤圈奔跑,嘴裡喊著“龍王爺,送糧來”,聲音在暮色裡蕩開,像給春天遞了個信。
村東的空地上,幾位老漢正用鬆枝紮“龍王轎”。鬆枝的長度經過丈量,每根的粗細相差不過半寸,“這轎得‘四柱十二梁’,”紮轎的老者用麻繩捆綁的力度均勻,結打得是“盤龍結”,“柱要直如箭,梁要橫如尺,少一根則晃,多一根則沉,得讓龍王爺坐得穩當,才肯多待些日子。”轎身糊的黃紙裁得方方正正,“長四尺,寬二尺,”年輕後生用尺子量著尺寸,“不多不少,剛好能容下‘龍王牌位’。”
林羽幫著遞鬆枝,發現每根鬆枝的針葉都保留著頂端的嫩芽,“這芽得‘留三個’,”老漢摸著芽尖的動作輕柔,“一個代表風調,一個代表雨順,一個代表年豐,少一個則意不足,多一個則亂了序,得讓草木也帶著春意,跟龍王爺一起給咱送福。”遠處傳來“咚咚鏘”的鑼鼓聲,是村裡的舞龍隊來了,二十四個後生舉著龍燈,龍頭的高度齊如人肩,龍身的起伏弧度一致如浪,“這龍得‘追著球走’,”領舞的漢子揮舞龍珠的動作有力,“球高則龍抬,球低則龍俯,不差半分,得讓龍燈像活的一樣,在暮色裡遊弋。”
戲台後的廚房裡,幾個婦人正忙著煮“龍須麵”。大鍋的水沸騰得勻勻的,下麵的動作麻利,每把麵條的長度相同,“這麵得‘三沸三撈’,”掌勺的廚娘用笊籬撈麵的力度輕柔,“第一沸去生,第二沸增韌,第三沸入味,少一沸則硬,多一沸則爛,得讓麵條像龍王爺的胡須,細溜溜卻有韌勁。”
麵碗裡的配料擺得像幅小畫,青菜、雞蛋、肉片各占一角,“青菜是‘龍角’,雞蛋是‘龍眼’,肉片是‘龍肉’,”分麵的婦人笑著解說,把第一碗麵端給最年長的老漢,“先敬長輩,再分平輩,最後給娃,規矩不能亂,福氣才能順順傳。”林羽接過麵碗時,熱氣模糊了眼鏡片,卻擋不住鼻尖縈繞的麥香,像把整個春天都吸進了肺裡。
夜深時,林羽坐在客棧的窗前,看“送龍”的隊伍舉著鬆明火把往河邊走。火光在黑暗中連成條蜿蜒的火龍,灰線被火星點燃,像條燃燒的遊龍飛向遠方,“龍王爺回河裡歇著去嘍,”領路的老漢吆喝聲洪亮,“明年二月二再來咱村做客!”村民們的歡呼聲在穀間回蕩,像給龍王爺的送彆曲。
祠堂前的鞭炮被擺成龍形,引線繞成了個“豐”字,“點燃要‘從龍頭到龍尾’,”點炮的後生持香的手穩如磐石,火星湊近引線的距離不多不少正好半寸,“先炸龍頭開道,再炸龍身送福,後炸龍尾保平安,少一串則禮不全,多一串則驚著龍王爺,得讓聲響像給龍王爺伴奏,不高不低正合適。”
林羽翻開《太初規則》,月光透過窗欞落在書頁上,其中一頁畫著幅“龍抬頭”圖,剃頭、撒灰、做龍食、舞龍的場景連成環形,像條首尾相接的龍。他突然懂得,所謂規則的公平,不在刻意的強求裡,而在順應時序的智慧中——是剃頭的分寸、灰線的弧度、米糕的分量、鞭炮的次序,是每種儀式在傳承中守住的那點“時宜”,既不過分急躁,也不過分遲緩,像給春天劃下的一道溫柔界線。
後半夜的鐘聲敲響時,最後一串鞭炮在夜空炸響,硝煙混著草木的清香漫過街巷,像給村莊蓋了層清新的棉被。“龍已抬頭,春已來到,”族長的祝福聲在穀間回蕩,“田要耕,地要種,日子要像麥苗一樣往上長。”月光映著每個人的笑臉,皺紋裡盛著對春耕的期盼,眼角邊淌著對豐年的嚮往,彷彿這一夜的龍氣,能把整個春天都喚醒。
他知道,這座古村的故事,不過是天地規則的又一個注腳。當明天的太陽升起,剃頭棚會收起,灰線會被春風吹散,剩下的米糕會分給鄰裡,龍王轎的骨架會拆了當柴燒。而這“龍抬頭”,會像千年的節氣一樣,在時序的輪回中,繼續指引著人們的腳步,用最樸素的方式告訴每個生靈:真正的公平,不是坐等天賜的福澤,而是順應時節的勞作,如這撒下的灰線,既引著龍王爺進村,也給農夫指明瞭春耕的方向,讓每個勤勞的人,都能在這片土地上,種出屬於自己的希望。
林羽合上眼,聽著窗外的風聲漸漸變得柔和,像在聽時光的絮語。揹包裡的靈草種子安靜下來,彷彿也在這龍氣的滋養中,讀懂了藏在春耕與期盼之間的生存智慧——所謂規則,從來不是束縛人的枷鎖,而是順應自然的指南,讓每個順應時序的人,都能在這片春光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他的旅途還在繼續,但此刻,在這“龍抬頭”的古村裡,他觸控到了規則最本真的模樣——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人們在春回大地時,對土地最虔誠的敬畏與對豐收最熱烈的期盼。
天邊泛起魚肚白時,林羽背起揹包走出客棧。巷弄裡的灰線已被晨露打濕,變得模糊不清,隻有祠堂前的“豐”字還依稀可見,像給春天留下的個念想。田埂上已有早起的農夫在翻地,鋤頭起落的節奏勻如鐘擺,像在給大地叩首。他知道,前方還有無數個村莊,無數個節氣,無數種關於規則的詮釋,但他不再急於尋找答案,因為他已經明白,規則就藏在這些剃頭的動作裡,撒灰的指縫間,耕種的腳步中,像春光一樣尋常,卻能滋養萬物的生長,如這“龍抬頭”的晨光,既照亮過去的蟄伏,也指引未來的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