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道書 第29章 芒種忙種
芒種的晨光帶著麥芒的銳氣,漫過雲溪村的麥田。林羽背著揹包走在田埂上,褲腳沾著的麥殼在風中輕顫,與遠處割麥的“唰唰”聲、插秧的“噗噗”聲交織成芒種特有的急促——這是“有芒之麥可收,有芒之稻可種”的時節,連空氣裡都飄著“一半是收獲,一半是播種”的忙碌氣息,像給整個村子上了發條,既不慌亂也不拖遝。
村東的麥田裡,穿短打的農人們正忙著割麥。領頭的老漢握住鐮刀的角度始終與麥稈成三十度,刀刃劃過的力度剛好能切斷莖稈卻不散落麥粒,“這麥得‘留五寸茬’,”他捆麥的動作勻如鐘擺,十束一捆,繩結打得鬆緊適度,“茬能固土,稈能編席,粒能入倉,《道德經》說‘物壯則老,謂之不道’,留幾分餘地,纔好再耕種。”
林羽蹲在田埂邊,看割好的麥捆整齊地碼成小山。每堆的間距剛好三尺,既不會阻礙運麥的牛車,也不會浪費空間。“芒種者,忙收又忙種,”老漢擦汗時望著飽滿的麥穗,眼裡盛著笑意,“《易經》裡‘既濟卦’說‘初吉終亂’,收麥不能貪快,種稻不能貪多,忙中得有章法,不然收尾要亂。”
田埂旁的打穀場,幾個後生正用脫粒機脫粒。木枷起落的角度始終與麥捆成四十五度,力道不輕不重,既能震落麥粒又不打碎麥殼,“這粒得‘三打三揚’,”後生用木鍁揚場的動作嫻熟,每揚一次都讓風帶走麥殼,“頭打落熟粒,二打落殘粒,三打清麥糠,《易經》‘解卦’說‘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脫粒如除雜,得徹底才乾淨。”
打穀場的石碾旁,新收的麥粒正順著竹篩流入麻袋,顆粒飽滿的與癟瘦的自動分離,“篩子得晃成‘8’字,”篩麥的婦人手腕轉動的幅度始終如一,“快了麥粒跳出去,慢了分不淨,得讓它們自己站隊。”麻袋上的刻度標記著“一石”,“到這刻度就紮口,不多裝一升,”裝麥的後生話語裡藏著智慧,“滿則溢,留三分空,纔好搬運。”
村中的秧田裡,幾個婦人正忙著插秧。穿藍布衫的婦人握住秧苗的力度不輕不重,既不會捏斷須根,也不會讓秧苗從指縫滑落,“這秧得‘一穴三株,行距七寸’,”她插秧的動作勻如鐘擺,每株插入泥中的深度剛好一寸,“深了難發棵,淺了易倒伏,《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秧苗得像水一樣,順著地勢生長。”
秧田的水麵上,秧苗排列成整齊的方格,橫看豎看都成直線。“插秧得‘退步向前’,”婦人退步的動作平穩,每步移動的距離正好兩尺,“《易經》‘謙卦’說‘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看似後退,實則前進,做事得有這樣的智慧。”遠處的孩童們提著水桶送水,水桶的容量相同,給每壟澆水的量一樣,“東邊的秧要喝,西邊的秧也要喝,”他們的笑聲在秧田裡回蕩。
林羽幫著搬運秧苗時,發現每個竹筐的秧苗分量相差不過半斤。“張叔家的田多,多給兩筐,”送秧的姑娘往筐裡添秧的動作自然,“李伯家的田少,少給一筐,得讓秧苗跟著田地走。”田埂上的稻草人穿著舊衣服,姿態逼真,“這草人得‘高矮與人齊’,”插草人的後生調整草人的角度,“太高則招風,太矮則嚇不住鳥,《易經》‘睽卦’說‘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草人雖假,卻能起到真作用。”
午後的陽光漸漸熱烈起來,林羽在祠堂前停下腳步。穿長衫的先生正領著村民祭祀花神,案上的供品擺得整整齊齊,鮮花、水果、糕點樣樣俱全,“這祭得‘午時開始,未時結束’,”先生整理祭品的動作莊重,“《禮記》有雲‘仲夏之月,命有司為民祈祀山川百源’,花神掌管百花,祭祀得虔誠,祈求下半年風調雨順。”
祭台前的村民按輩分排列,每人手裡捧著一束鮮花,鞠躬的角度都是九十度,“《易經》‘萃卦’說‘萃聚而升不來也’,人心齊,泰山移,祭祀不僅是敬神,更是凝聚人心。”先生誦讀祭文的聲音洪亮,字句清晰,“芒種忙種,有收有種,願花神佑我村,秋收滿倉,冬藏有餘。”
村西的磨坊裡,穿粗布褂的碾匠正磨新麥。石磨轉動的速度均勻如鐘擺,每轉三圈就往磨眼裡添一勺麥,“這麵得‘粗磨留麩’,”他用竹片刮磨盤的動作輕柔,麩皮與麵粉的分離恰到好處,“多磨則失營養,少磨則糙,《道德經》說‘五味令人口爽’,太精細了反而不好,帶點麩皮才養人。”
磨坊的牆角堆著磨好的麵粉,按粗細分成三類:頭磨麵最細,二磨麵次之,三磨麵帶麩皮,每類的分量用陶盆量得清清楚楚。“頭磨麵做饅頭,二磨麵做麵條,三磨麵做窩窩,”分麵的婦人動作麻利,給每戶的分量按人口算得精準,“老人吃細麵,壯漢吃粗麵,各取所需,《易經》‘井卦’說‘改邑不改井’,麵粉如井水,能滿足不同人的需求。”
傍晚的霞光給稻田鍍上金紅,林羽坐在田埂上,看村民們在稻田裡施肥。穿短打的後生撒肥的動作呈扇形展開,每把肥料的落點都在稻株間隙,“這肥得‘離根三寸撒’,”他移動的腳步勻如丈量,每行的間距相同,“近了燒根,遠了無效,《道德經》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肥要撒得不多不少,剛好夠莊稼吸收。”
追肥的婦人用鋤頭覆土的動作輕柔,土塊敲碎的大小均勻如豆,“得讓肥和土融在一起,”她拍平土麵的力度剛好能壓實卻不板結,“就像《易經》‘泰卦’說‘天地交而萬物通’,土肥相融,莊稼才能長得旺。”遠處的孩童們提著水桶給田邊的樹苗澆水,水桶的容量相同,每棵樹澆的水量一樣,“東邊的樹喝,西邊的樹也得喝,”他們的笑聲在稻田裡回蕩。
村東的空地上,幾位老漢正用竹篾編籮筐。青竹在他們手中彎曲的弧度圓潤,“這筐得‘圓中帶方’,”編筐的動作平穩,竹篾交織的紋路如八卦圖,“圓則靈活,方則穩固,《易經》‘方圓之道’,裝東西既不會散落,也不會變形。”每個籮筐的大小相同,卻各有細微的差彆,“大體一致,小處不同,纔是自然之理,”老木匠的話語裡帶著智慧。
來取籮筐的農婦帶了自家做的點心,分成小碟放在竹編的托盤裡,“換您編的筐,”推讓的動作透著真誠,“您的筐結實,我的點心香甜,正好互補。”老漢們分點心的動作自然,每人碟裡的量相差不過半勺,“《道德經》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分享才能多得。”
戲台後的廚房裡,幾個婦人正忙著做芒種飯。案上的糯米、紅豆、綠豆、花生混合在一起,顏色豐富卻不雜亂,“這飯得‘五穀雜糧,五味調和’,”掌勺的廚娘攪拌的動作均勻,“多一種則雜,少一種則寡,得讓每種食材都發揮出自己的味道,又能融合在一起,像《易經》‘乾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五穀豐登纔是福。”
煮飯的陶鍋冒著騰騰熱氣,鍋蓋掀開的瞬間,香氣漫出廚房,在空氣中彌漫。“這飯得‘燜二十分鐘’,”廚娘關火的動作果斷,“多一分則糊,少一分則生,得讓米粒吸足湯汁,軟糯可口。”盛飯的陶碗大小相同,每人碗裡的飯分量均勻,“乾活的人多盛點,老人孩子少盛點,”分飯的動作合理,“各取所需,纔是公道。”
林羽接過芒種飯,米飯的軟糯中混合著各種食材的鮮香,像把芒種的味道都裝進了碗裡。“配著新釀的米酒吃,”遞飯的婦人往他碗裡倒酒的動作輕柔,“酒能解膩,飯能充饑,正好一對。”灶台邊的陶罐裡,醃著的芒種蒜泛著青綠,蒜瓣的大小相同,“這蒜得‘醃至夏至’,”醃蒜的婦人話語裡帶著講究,“《易經》‘時乘六龍以禦天’,到了時候,味道自然就成了。”
夜深時,林羽坐在客棧的窗前,看村民們扛著農具陸續回家,田埂上的燈火像串流動的星,慢慢隱進夜色。遠處的稻田裡,蛙鳴此起彼伏,像在演奏一首生命的讚歌。“芒種的夜,得‘聽蛙鳴而知豐歉’,”客棧掌櫃的話語裡帶著詩意,手裡捧著剛煮好的綠豆湯,“《易經》‘震卦’說‘震驚百裡,不喪匕鬯’,蛙鳴越響,收成越好。”
打穀場的麥粒已收進糧倉,殘留的麥殼被掃成小堆,準備當柴燒。“收得淨,種得勻,”守場的老漢往糧倉裡撒了把新麥,動作虔誠,“《道德經》說‘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今年的麥,明年的種,迴圈往複纔是常道。”遠處傳來打更人的梆子聲,“咚——咚——”,節奏比往日明快些,像是在為忙碌的人們加油。
林羽輕輕地翻開那本厚重的《太初規則》,陳舊的紙張在他的手中發出輕微的沙沙聲。月光透過窗欞,如水般灑落在書頁上,照亮了其中一頁的芒種農耕圖。
這幅圖繪製得十分精細,割麥、插秧、施肥、做糕等場景栩栩如生,彷彿將他帶入了一個繁忙而充滿生機的農耕世界。這些場景連成一個環形,就像一個生生不息的圓,寓意著農業生產的迴圈和延續。
林羽凝視著這幅圖,心中湧起一股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他緩緩伸出手指,輕輕觸控著圖中的每一個細節,感受著古代農民們辛勤勞作的痕跡。
突然,他的手觸碰到了懷中的羅盤。那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羅盤,銅製的表麵在月光的映照下泛出一層溫潤的光澤。林羽小心翼翼地將羅盤取出,放在書桌上。
羅盤的銅針在“離”位輕輕顫動著,彷彿在與他交流。指標映著窗外的月光,閃爍著微弱的光芒,給整個房間增添了一絲神秘的氛圍。
就在這時,林羽聽到了一陣輕微的“窸窣”聲。他驚訝地發現,聲音竟然來自他的揹包裡。他連忙開啟揹包,隻見裡麵的靈草種子正在微微顫動,像是有什麼東西在裡麵掙紮著要破土而出。
林羽心中一陣狂喜,他知道這些靈草種子終於要發芽了!他仔細觀察著種子,果然看到有一些嫩綠的芽尖已經頂破了種皮,正努力向外生長。
這奇妙的一幕讓林羽興奮不已,他彷彿看到了這些靈草茁壯成長的未來,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力量。
他突然想起《道德經》裡的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規則的公平,不在刻意的強求裡,而在順應時序的忙碌中——是割麥的分寸、插秧的密度、施肥的多少、做糕的火候,是每種勞作在“收”與“種”之間守住的平衡。就像《易經》說的“變通者,趨時也”,芒種的智慧,正在於懂得“忙而不亂”,收得及時,種得適時。
後半夜的露水打濕了窗紙,林羽聽著稻田傳來的蛙鳴聲,像在聽生命生長的歡歌。“芒種的稻,得‘淺水勤灌’,”隔壁傳來老農的夢話,“一次不多,勤澆纔好。”他想起白天看到的稻田,秧苗剛插下,還沒完全紮根,卻已有了向上生長的姿態——這不正是“芒種”的真意?忙著收獲,也忙著播種,在迴圈中孕育新的希望。
天邊泛起魚肚白時,林羽背著揹包走出客棧。田埂上已有早起的農人在檢視秧苗,指尖拂過稻葉的動作輕柔,像在問候正在生長的生命。他摸了摸揹包,靈草種子的動靜越來越明顯,嫩芽似乎已經長出了細小的根須。這讓他的腳步格外輕快——看來,這靈草真的要在這個夏天生長起來了。
走離雲溪村時,林羽回頭望了一眼。麥田在晨光裡泛著金黃,稻田的水麵倒映著雲影,打穀場的麥堆像座小小的金山。他知道,芒種之後是夏至,是萬物生長最旺盛的時節,而他的旅程,也會跟著節氣的腳步,往更熱烈的生機裡去。那些藏在勞作裡的規則,那些融在自然裡的智慧,都像這芒種的麥香,早已悄悄滲進了他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