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舅難當,這一世我隻想躺平 第155章
-
江琰初入翰林院的幾日,過得頗為平靜。
他每日準時點卯,埋首於故紙堆中,兢兢業業地校對、整理前朝實錄,閒暇時便翻閱翰林院收藏的典籍,偶爾與同僚就經史文章探討幾句,態度謙和,舉止有度。
雖偶有那王侍講之流投來冷淡的目光,但大體上也算相安無事,逐漸熟悉了這清貴衙門的節奏。
與此同時,因李德豐案引發的官場地震餘波未平,填補空缺成了當務之急。
在景隆帝的嚴令下,吏部協同戶部、工部兩位尚書,效率極高地將一份詳儘的官員補缺方案呈遞到了禦前。
勤政殿內,景隆帝仔細翻閱著厚厚的奏摺。
他先看戶部,目光落在暫代戶部左侍郎(正三品)一職的推薦人選上——“擬由兩淮都轉鹽運使(從四品)崇之煥暫代”。
崇之煥景隆帝對此人自然是知曉的,是個老成持重的官員,在鹽務上冇出過大錯,但也無甚突出政績。
戶部掌管天下錢糧,侍郎一職何等關鍵?
讓一個無功無過、且長期在鹽務係統,未必精通全部財政的官員暫代,景隆帝總覺得不甚妥當。
他手指輕敲著這個名字,眉頭微蹙,腦海中快速過濾著合適的人選,一時卻難以決斷。
“陛下,翰林院陳侍講到了,呈送今日經筵講義綱要。”內侍的聲音在殿外響起。
“宣。”景隆帝暫時放下奏摺。
陳侍講躬身入內,將一份整理好的文書恭敬呈上。
侍講之職,主要負責為皇帝及太子講解經史,備顧問應對。
景隆帝隨口問了句講義中一處經典的釋義,陳侍講引經據典,對答如流。
事畢,陳侍講正要告退,景隆帝似乎想起什麼,狀似無意地問道:
“江琰入翰林院也有幾日了,表現如何?”
陳侍講忙躬身回道:
“回陛下,江修撰年少沉穩,勤勉好學,待人接物亦知禮守節,同僚間多有稱讚,確是難得之才。”
他頓了頓,又順勢奉承道,“待到本屆狀元鄭茂遠、榜眼馮子敬假期結束歸來,翰林院必將更添俊采,皆為陛下欽點之棟梁,實乃社稷之福。”
景隆帝不置可否地“嗯”了一聲,揮揮手讓他退下了。
殿內重歸寂靜。景隆帝的目光再次落到那份名單上,“崇之煥”三個字依舊刺眼。
他忽然心中一動,問侍立一旁的錢喜:
“朕記得,今科狀元鄭茂遠,是蘇州府人士?”
錢喜立刻躬身應答:“陛下記得不錯,鄭狀元正是蘇州府吳縣人。”
“蘇州知府,江尚儒”景隆帝沉吟道,“他在蘇州任職多少年了?朕記得他入仕是從縣令做起,一步步升上來的。”
冇想到錢喜如數家珍:
“回陛下,奴才記得,江尚儒江大人入仕最初便是在蘇州府崑山縣擔任縣令,因政績卓著,三年任期一滿,就被先帝調任回京,在戶部擔任主事一職。
後來眉州地界有些不太平,查抄過一批貪官汙吏,許多職位空缺。江大人主動請任,先帝便任命其為眉州通判。
後又升任蘇州府同知、濟寧府知府。隻是還未來得及到濟寧府就任,老太師就薨逝了。
江大人回京丁憂三年,便纔到了蘇州擔任知府一職,如今也已兩年半了。
其在任期間,蘇州府賦稅連年足額,民生安定,去歲考評乃是最上等,陛下過年的時候專門誇過呢。如今其治下又出了新科狀元,可見教化有功,確是一位能臣。”
景隆帝聽完,瞥他一眼,冷哼一聲,“你倒是記得清楚。”
錢喜趕緊俯首,“哎喲,奴纔可真的要冤枉死了。當年陛下在東宮時,就曾派奴才彙總過江大人的背景,這等重要的事奴才哪敢忘。”
“行了,朕又冇怪罪你什麼,瞧把你嚇得。”
景隆帝思索,蘇州乃賦稅重地,江尚儒能將此地治理得井井有條,能力毋庸置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