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蝶重生:她披隱身衣手刃仇人 第10章
-
男子仍昏迷未醒,李佳怡堅持用小勺喂他極稀的米湯——實驗室裡,米漿的分子密度、碳水化合物轉化率實時顯現在虛擬光屏上,她嚴格控製每次投喂量不超過5毫升,確保液體能順著食道緩慢滑入,避開嗆咳風險。楚姨在一旁唸叨“光喝米湯哪行,得補鹽分”,她便調出電解質平衡模擬係統,按鈉鉀1:3的黃金比例調配溫鹽水,與米湯每兩小時交替投喂,光屏上的“體液滲透壓曲線”始終穩定在安全值內。
第一天,因要照看病人無法出海,李佳怡坐在屋簷下補漁網。破損的網眼在實驗室的“結構應力模型”中高亮閃爍,每個節點的承重力、網線的張力係數實時計算,梭子在“微米級軌跡規劃”指引下穿梭,她甚至能通過“材料疲勞度模擬”預判哪些舊網繩需要提前加固。補好的漁網,新舊網眼的孔徑誤差不超過02毫米,結節強度比原網提升30,旁人補一個破洞的功夫,她已補完半張網,老織女們摸著均勻光滑的網眼,隻歎“這手藝跟用尺子量過似的”。李佳怡望著光屏上“操作精度997”的數值,心中暗喜——意識實驗室的調用已愈發純熟,幾乎能與現實動作無縫銜接。
第二天,男子臉色漸緩,唇間乾裂減輕,實驗室監測到他的基礎代謝率回升了12。李佳怡緊繃的神經稍鬆,開始幫楚姨操持三餐,免得她總抱怨“伺候個活死人”。走進廚房,她的科研熱情突然被點燃:鍋碗瓢盆成了“反應容器”,油鹽醬醋化作“催化劑”,而給病人準備的餐食,更是成了她的“精準營養實驗”。她啟動實驗室的“氮平衡計算器”,針對男子肌肉流失風險,將小米、南瓜打成奈米級糊狀物,通過“澱粉糊化度模擬”控製溫度在68c,讓碳水化合物更易吸收;又加入10毫升稀釋的蛋清液,實驗室顯示“蛋白質吸收率可達82”,比單純米湯提升了近一倍。喂完病人,她才轉身做全家的飯菜,隻是指尖仍殘留著調控虛擬旋鈕的觸感。
第三天,楚姨提議出海:“病人穩了,讓榆櫃盯著,咱們去打魚。”李佳怡的漁網在實驗室“流體動力學模擬”加持下,能精準避開洋流紊亂區,網眼大小按當日漁汛的魚群體型實時微調——捕獲的魚不僅數量多,且每條都在最佳鮮活度區間。楚姨去市場賣,價格總能高出一截。回來分賬時,她卻算起了細賬:“船是我的,網是我置的,油錢貴……”最後分給李佳怡的,隻剩零頭。這天給病人的餐食,李佳怡換成了“複合果蔬泥”:實驗室分析出他體內維生素c儲備偏低,便將蘋果、菠菜用“低溫破壁技術”處理(模擬45c環境,避免營養流失),光屏上的“維生素活性保留率”顯示91,再按1:2的比例混入稀釋的蜂蜜,補充果糖同時刺激腸道蠕動。
第四天,李佳怡處理的魚獲和補的漁網成了搶手貨——魚販子盯著她“精準去骨”的魚片(實驗室“骨骼定位係統”誤差≤05毫米),船老大捧著她補的“抗風浪網”排隊。楚姨見狀,開始自作主張接單,價格抬得極高,卻隻給李佳怡點“辛苦費”:“姑孃家要錢冇用,姨替你存著當嫁妝。”她眼神閃爍,精明得像算準了潮時的老漁民。這天給病人的是“菌菇蛋白粥”:李佳怡選中富含氨基酸的香菇、平菇,用實驗室“酶解模擬係統”計算出最佳燉煮時間(18分鐘,此時氨基酸溶出率最高),再混入提前熬好的小米粥,光屏上的“蛋白質互補指數”顯示85,比單一食材更易被吸收。喂完後,她發現病人的手指微微動了一下,實驗室的“生命體征曲線”出現了一絲活躍的波動。
第五天,楚姨盯著李佳怡的“神奇廚藝”不放,追著問煎魚火候、燉肉秘方,李佳怡隻含糊說“憑感覺”。楚姨眼底掠過不甘,心裡的貪婪種子瘋長——她認定這是能生錢的“秘方”,得攥在自己手裡。這天給病人的餐食升級為“深海魚糜羹”:李佳怡選了富含oga-3的鮁魚,實驗室“脂質氧化抑製劑”模擬出最佳處理方式(先冷藏2小時,再用3000轉/分鐘的速度打碎,避免脂肪氧化),又加入05克碳酸鈣粉末(實驗室顯示“鈣吸收率可達37”),最後用文火熬成羹,確保每一口的營養密度都精確可控。喂的時候,她明顯感覺到病人的吞嚥動作比前幾天有力了些。
第六天,楚姨接了個大單:給城裡高檔酒樓長期供應精品魚生,要求極高——去骨必須完全,肉質鮮度誤差不能超過1小時,數量更是堆成了小山。報酬豐厚,楚姨拍著胸脯說“這次提成多給你點”,眼神卻像鉤子似的盯著李佳怡。李佳怡看著堆積的鮮魚,眉頭微蹙:這需要啟動實驗室的“微觀動態捕捉係統”,對魚的肌肉紋理、骨骼分佈進行實時掃描,去骨時的刀工誤差得控製在01毫米內,是次高強度的調用。
她剛集中精神,準備處理第一批魚,楚姨卻搬了個小凳子坐在不遠處,“慈祥”地笑:“姨陪你,學學手藝。”她的目光死死盯著李佳怡的手,像要透過動作看穿背後的秘密。
李佳怡心頭一緊,警鈴大作。楚姨的貪婪和窺探,像漲潮時的暗流,正悄悄聚成風暴。她深吸一口氣,指尖微動,虛擬光屏在視野中展開:魚的骨骼三維圖、刀刃角度參數、鮮度倒計時器……精準的刀鋒落下,每一刀都像實驗室計算好的軌跡。隻是這一次,她感覺背後的目光比寒冬的海風還刺骨——那目光裡,哪是學手藝,分明是盯著能生錢的“秘方”。連她剛給病人燉好的“精準溫控魚湯”(實驗室顯示62c時,膠原蛋白吸收率最高),在楚姨眼裡,恐怕也成了流淌的金幣。她必須更小心了:既要躲遠方的追殺,更要防身邊這顆被貪慾撐大的心。
隻是低頭看著保溫桶裡那碗溫度恰好的魚湯,她指尖還是輕輕蜷了蜷——光屏上,病人的生命體征曲線又比清晨活躍了03個單位。若他能快點醒來,或許這一切的暗流與算計,就能有個不一樣的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