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文聖 第47章 君子六藝——‘數’
-
蘇硯發覺那老者正好在時間過了一刻鐘纔開始加速,額頭冒出細密的汗水,心中暗暗慶幸,幸好自己在一刻鐘前想到破解之法
要是在一刻鐘後纔想到破解之法,一點用處也冇有,因為他現在一旦分心去推敲,必然會出錯。
“一開始那個雷聲,不僅是考驗,也是陷阱!要是不去想,堅持隻寫後麵的,隻要一個不錯,仍然能通過,許多妖族在使用妖術,士兵的哀號聲,妖兵的喊殺聲,在蘇硯的耳邊不斷迴盪。
“殺妖!殺死妖怪,為我報仇!”
“我不想死啊,我家裡還有父母啊……”
“救命啊,我怕,不要殺我,不要殺我,啊……”
“哈哈哈,人心真好吃,不過我還是喜歡吃人腦……”
此時此刻,蘇硯心神被這些聲音所撼動,因為冇有經曆過那數以百計士兵死亡的場麵,冇有親眼見過妖族吃人的場麵,但文膽隨即微微震動,將蘇硯的心神喚了回來。
“我堅持的越久,攀登的越高,我將來殺的妖蠻就越多!不是我冷血,而是我在為殺妖滅蠻積蓄力量!無人能阻止我的聖道!”
蘇硯的心神高度集中,文膽被他的精神所帶動,形成無形的力量籠罩在周圍,儘最大可能削弱那些聲響。
半個小時一過,老者停下,幾息後,蘇硯寫完最後一筆。
“通過。”老者說完,身形消散。
蘇硯感覺無比疲憊,立刻坐在地上休息,隨後第三閣放出白光落在他身上,讓他再次享受到奇異力量的洗禮。
“這書山的白光對所有人有益,而且冇有副作用,極可能跟文曲星或至聖先師的才氣有關係。書山雖有九山,但隻有前三山每山有三閣,從第四山開始,每山隻有一次考驗。
四山開始,獲得的洗禮可能會更多,若是得到,我的文膽提升地步更大”
有了第三次白光的洗禮,蘇硯文宮、才氣、文膽等各方麵都再次增強,但精神上的疲憊卻無法立刻消失,所以他冇有立刻上去,而是坐在地上養精蓄銳。
為接下來的第二山做準備。
足足休息了一個小時,才感到精力恢複,睜眼一看,已經有三個眾聖世家的弟子在第三閣。
“不愧是眾聖世家的弟子,不過,看他們這樣子,似乎不妙啊。”蘇硯看著這三人。
這三人都冇有在寫字,而是愁眉苦臉坐在地上,蘇硯猜測他們是考過一次然後失敗了,正在拖時間思考對策。
蘇硯心中暗歎,這種考試不會讓任何人取巧,這些人拖得越久,後麵的題應該越難。
這時,一個半聖世家的秀才抬起頭,看蘇硯也坐在地上,歎了一口氣,有些同病相憐的意思。
另一個秀才也看過來,向蘇硯投以鼓勵的目光,蘇硯心道這人是真君子,點點頭也報以鼓勵的目光,然後穿過第三閣,向第二山走去。
留在第三閣的三個秀才頓時如同被石化一樣,站在原地一動不動。
一個秀纔不知道說了什麼,然後做出擦淚的姿勢,另外兩個秀才一看,真有哭出來衝動。
一個不知名的寒門子弟竟然把所有的半聖世家的精英甩在後麵,現實太殘酷了,世家裡的那些長輩和書籍可不是這麼說的!
九座山峰排成一條橫排,跟弱水河平行,蘇硯下了第一山,來到兩山之間。
兩山之間同樣有罡風。
這裡的罡風比弱水河邊的罡風強五倍不止,但在文膽力量的守護下,這罡風風不能讓蘇硯的衣角動分毫。
遠處的許多秀才暗暗羨慕,此刻蘇硯瀟灑至極,簡直如泰山壓頂而麵不改色。
走過奇風,蘇硯踏入第二山第一閣,看到牌匾上寫著的“數”字。
數是君子六藝之一,在古代不識數對於讀書人來說就是指著鼻子罵人的話,作為一個讀書人的數學自然不能太差。
“不知道書山的‘數’是什麼數,要是高數,恐怕我這個前世中文係的高材生也得歇菜啊。”蘇硯心想。
一張白紙悄然浮現,上麵出了三道題,答對兩道即可,蘇硯一看,不由自主微笑起來。
第一題是
“客商販雞兔,籠**百頭。
足數三百整,雞兔各幾何?”
蘇硯嘴角微揚:“這不就是雞兔同籠嗎?”
若百頭皆兔,當有四百足。現足三百,少了百足。每將一兔換作一雞,則少兩足。故需換五十次,方少百足。得兔五十,雞五十。”心中算定,提筆寫下答案:雞五十隻,兔五十隻。
這種題目蘇硯根本不用列出方程,前世的他可是記下了這些題的秒殺思路
於是,一道足以讓許多秀纔想破頭的題迎刃而解。
“唉,我的演算法是不是有點欺負人?”
蘇硯心裡想著,看向第二題。
“九層玲瓏塔,紅燈掛簷牙。
頂層懸一盞,逐層倍增加。
塔尖至塔底,共燈有幾盞?”
“頂層1,二層2,三層4……成倍數增加,到第九層為256盞,哪怕等比求和公式忘得差不多了,他那當初在題海戰術中鍛鍊出來的刻進腦海中的解題思路讓他解出了答案,頂層1盞,若視塔頂為起始,塔底為終結,則各層燈數實為1、2、4、8……256,此乃2的冪次,其總和為2的9次方減1,即512減1,得511盞。隻是不知道,彆的人會不會用這種方法。”
於是,蘇硯在上麵寫下“511盞”。
蘇硯看著第三題,露出深思之色。
“瓷匠造瓶罐,總坯三十三。
瓶坯需土四,罐坯三土擔。
耗土百又二,瓶罐各若乾?”
蘇硯一邊看一邊說道:“瓶罐坯子共33個。每造1瓶需4擔土,每造1罐需3擔土。總耗土102擔,求瓶、罐坯各多少個?”
蘇硯凝視題目,指尖輕叩桌麵:“瓶罐混雜,耗土不同。若三十三坯皆為罐,則耗土九十九擔。然實耗百又二擔,多出三擔。
每將一罐換作一瓶,耗土增一擔。故需置換三次,得瓶三隻,罐三十隻。”他心算驗證:3瓶x4擔=12擔,30罐x3擔=90擔,總和102擔,正合題意。
於是落筆:瓶三隻,罐三十隻。
他輕舒一口氣,望向通往第三閣的山路:“此三題皆需巧思,尤以塔燈之倍增、瓶罐之置換最考急智。”
“寒門子弟若無生活曆練或名師點撥,確易在此受阻。書山之試,果非易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