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抽卡王:我用廣場舞拯救世界 第165章 竹影中的新局1
-
清晨的露水順著修表鋪的竹籬笆往下淌,在青石板上積成小小的水窪。
李小明蹲在籬笆根前,用鑷子夾起一片捲曲的竹葉。
葉尖泛著詭異的金屬光澤,背麵的絨毛凝結著墨綠色的晶體
這是第七代竹節菌的孢子囊,比療養院發現的菌株活性高出
47%。
“第
188
天。”
他翻開牛皮日記,鋼筆在紙頁上劃出沙沙聲。
第
74
頁的空白處,七根簡筆畫空心竹環繞著個微型喇叭,旁邊注著
“20hz
以下”。
“低頻共振持續增強,源頭指向城西
1.3
公裡。”
修表鋪的木門被推開時,掛著的銅鈴晃出一串清響。
諸葛鐵牛揹著外賣箱走進來,褲腳沾著的泥漿裡混著幾片竹葉,是從生態科技園門口帶回來的。
“王翠花的老伴又犯病了。”
他把一個證物袋放在櫃檯上,裡麵裝著半塊發黴的竹筒飯,“趙衛國說聽見牆裡有鳳凰傳奇的歌,非要拆牆板找喇叭。”
李小明捏起竹筒飯湊到鼻尖,一股混合著杏仁味和腐葉的氣息鑽進鼻腔
這是竹節菌代謝物的特征。
他突然想起趙勝男筆記本裡的話:“701
實驗室的最後一批菌液,用竹纖維封裝後不知所蹤。”
櫃檯後的玻璃櫃裡,趙勝男的懷錶正在滴答作響。
錶盤裡的銀杏葉在晨光中透出脈絡,恰好組成
“0713”
的字樣
這是她的警號,也是特調局秘密實驗室的代號。
李小明打開懷錶後蓋,發現內側刻著一行小字:“竹節間距
x3.14
=
共振頻率”。
“科技園今早剪綵。”
諸葛鐵牛的手指在證物袋上敲出摩爾斯電碼的節奏,“高誌遠的侄子高明主持,剪綵用的剪刀是竹製的,手柄上刻著‘綠竹計劃’。”
李小明的目光落在窗外的竹林上。
最粗的那棵竹子昨晚被人鋸斷了半截,斷口處滲出的汁液在陽光下泛著熒光。
他突然抓起修表工具箱:“去看看。”
生態科技園的大門像一片巨大的竹葉,不鏽鋼框架上蝕刻著細密的紋路。
諸葛鐵牛假裝送外賣湊近觀察,發現這些紋路其實是二進製代碼,翻譯過來是
“共生竹計劃”。
剪綵現場的紅地毯旁,新栽的觀賞竹排列得整整齊齊。
竹稈的間距精確到厘米,切口處泛著冷光。
李大芬帶著廣場舞隊的姐妹們來看熱鬨,手裡的紅扇不小心碰到竹稈,扇麵立刻染上墨綠色的痕跡。
“這竹子不對勁。”
李大芬用指甲颳了刮竹節,粉末落在手心冰涼刺骨,“比俺家醃菜的竹筒還硬。”
高明站在主席台上,頸間掛著枚竹節狀掛墜。
陽光透過掛墜上的晶片,在地上投出複雜的星圖,每個星點都對應著社區居民的住址。
他的秘書小陳端著茶杯走過時,杯底在大理石地麵劃出
“701”
的字樣
這是特調局內部的緊急代碼。
諸葛鐵牛的
“和諧契約”
卡在襯衫裡發燙。
卡片邊緣的金線順著竹影流動,在胸口拚出張簡易地圖,指向科技園西北角的竹林。
他拽了拽李小明的衣角,兩人假裝繫鞋帶,蹲下身時看見竹根處埋著段破損的管道,綠色的菌液正順著須蔓往上爬。
“是生物纖維偽裝的。”
李小明用修表刀挑出一縷纖維,在陽光下能看見裡麵纏繞的金屬絲,“和罐頭廠鼠穴裡的樣本同源,但傳導效率提升了
300%。”
突然響起的禮炮聲驚飛了枝頭的麻雀。高明的掛墜在震波中發出嗡鳴,掛墜上的細微劃痕
那是上週被趙衛國的柺杖砸的
現在閃過一絲紅光。
小陳趁機將一張摺疊的紙條塞進諸葛鐵牛的外賣箱,上麵用竹炭筆寫著:“b7
倉庫,午夜。”
修表鋪的銅鈴在午後晃得格外急促。
王翠花抱著富貴衝進來說,社區的流浪貓集體往科技園跑,爪子上沾著綠色的粉末。
“富貴對著竹籬笆狂吠,項圈上的報警器都響了。”
她的藍布衫袖口沾著點黏液,在陽光下拉出銀絲。
李小明用顯微鏡觀察貓爪上的粉末,細胞壁裡的金屬絲清晰可見。
這些生物纖維在特定聲波刺激下會釋放熵增因子,與當年罐頭廠的樣本相比,多了三組次聲波峰穀
這是趙勝男犧牲前錄下的最後一段音頻特征。
“是靜心療養院的手法。”
諸葛鐵牛摸著胸口發燙的契約卡,“他們用竹子當介質,把次聲波藏在廣場舞音樂裡。”
社區廣場上,張大爺的收音機突然發出刺耳的噪音。
調頻顯示
70.1mhz,恰好是特調局的加密頻道。
噪音中夾雜著模糊的對話:“…
高明的權限卡…
在竹林第三個節點…”
李大芬的廣場舞隊正在排練新編的《山河圖》,音箱突然發出滋滋的電流聲。
李小明跑過去拆開音箱,發現裡麵纏著墨綠色的生物纖維,隨聲波釋放的熵增因子讓空氣都泛起漣漪。
“這些纖維會鑽進人的毛孔。”
李小明用鑷子夾起一縷纖維,在陽光下能看見裡麵遊動的菌細胞,“就像當年療養院的安神茶。”
夜幕降臨時,諸葛鐵牛蹲在科技園圍牆外。
鐳射筆在竹叢上打出光點,這是小陳用粉筆做的標記。
當鐳射落在最粗的竹根處,地麵突然傳來輕微的震動,像有什麼東西在地下蠕動。
“是新的汙染管道。”
李小明摸出金屬探測器,螢幕在
“3.7
米”
處瘋狂跳動,“比產業園的隱蔽,用竹纖維做了偽裝層。”
午夜的科技園竹林瀰漫著霧靄。
諸葛鐵牛和李小明順著管道的震動聲摸到
b7
倉庫,門鎖被人從裡麵撬開,地上散落著竹製腳手架的零件。
倉庫裡的貨架擺著一排排竹製罐頭,標簽上寫著
“天然竹瀝水”,生產廠家一欄印著
“黑龍集糰子公司”。
這是孫二楞子出獄後註冊的新公司。李小明打開一罐,墨綠色的液體在月光下泛著熒光,裡麵漂浮著細小的竹節碎片。
“第七代竹節菌。”
他用滴管吸了一滴放在載玻片上,顯微鏡下的菌細胞正在分裂,形成類似竹節的環形結構,“能通過植物根係擴散。”
倉庫角落的竹製書桌上,攤著本實驗日誌。
最新一頁畫著社區地圖,碧水灣的位置被標成紅色,旁邊的數據流顯示
“汙染覆蓋進度
37%”。
諸葛鐵牛突然注意到桌腿上的刻痕,是串摩爾斯電碼,翻譯過來是
“共振頻率
=
竹節間距
x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