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魔複興,從挽留穆裡尼奧開始 第853章 羅馬遊(2)
第二天清晨七點的羅馬,晨霧還未完全消散,卡瓦列利華爾道夫酒店的總統套房內已響起細碎的動靜。季思涵踩著柔軟的地毯走到露台,指尖輕觸微涼的欄杆,目光越過成片紅瓦屋頂,落在遠處聖彼得大教堂穹頂——那穹頂正被初升的朝陽染成淡金,像一顆鑲嵌在城市天際線的寶石。
“思涵姐,快來看!酒店給準備了羅馬地圖和早餐券,還有手寫的遊玩貼士呢!”張依依抱著平板電腦蹦到露台門口,馬尾辮隨著動作輕輕晃動。她身後,劉曉妍正對著穿衣鏡調整米色遮陽帽,發梢彆著一枚小巧的珍珠發卡;周悅坐在客廳的沙發上,將鬥獸場的曆史資料整理成電子版備忘錄;羅列則站在玄關處,逐一檢查眾人的護照和提前列印好的優先入場券。“收拾好的話,我們七點四十出發。”羅列將門票分發給大家,指尖劃過門票上的鬥獸場圖案,“今天上午的行程比較緊湊,鬥獸場、帕拉丁山和古羅馬廣場是連在一起的,我們按順序逛,中午在達特萊維噴泉附近吃午餐。”
七點半,黑色賓士商務車準時停在酒店門口。司機是位留著絡腮胡的羅馬老人,見眾人上車,笑著用生硬的中文說:“早上好,鬥獸場,很漂亮。”車子駛過清晨的街道,路邊的咖啡館剛支起露天座位,穿著格子圍裙的店員正往櫥窗裡擺放新鮮的可頌,偶爾有騎著複古自行車的當地人從車旁掠過,車筐裡插著幾支帶著露水的向日葵。
八點十分左右,車子停在鬥獸場附近的專用停車場。剛下車,張依依就忍不住驚撥出聲——那座巨大的橢圓形建築就矗立在眼前,灰褐色的石牆布滿歲月侵蝕的痕跡,層層疊疊的拱券像巨人的肋骨,在晨光中勾勒出雄渾的輪廓。“比照片裡壯觀太多了!”她舉著相機跑到路邊,想要拍下鬥獸場的全景,卻發現無論怎麼調整角度,都無法將這座龐然大物完整裝進鏡頭。羅列笑著走上前,幫她調整相機引數:“鬥獸場長189米,寬156米,高48.5米,能容納五萬多名觀眾,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
一行人跟著羅列走向入口,沿途能看到不少遊客在排隊,隊伍像一條長龍蜿蜒到街角。“幸好提前兩周訂了優先票,不然至少要等兩個小時。”劉曉妍看著排隊的人群,慶幸地說。出示預約碼和護照後,眾人順利進入鬥獸場內部,剛踏上入口的石板路,一股厚重的曆史感便撲麵而來。
陽光透過上層的拱窗灑進來,在地麵投下交錯的光影。周悅開啟平板,指著螢幕上的複原圖給大家講解:“你們看,這裡原本有四層結構,第一層是拱券,第二層是愛奧尼柱式,第三層是科林斯柱式,第四層是實心牆,當年貴族坐在最前排的‘貴賓席’,平民和奴隸隻能坐在上層。”張依依順著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想象著兩千年前的場景:陽光熾熱,角鬥士穿著厚重的鎧甲走進場地,觀眾席上爆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獅子的咆哮聲與刀劍碰撞聲交織在一起。她走到一處儲存完好的拱券下,伸手觸控冰冷的石壁,指尖能清晰感受到石縫裡的滄桑。“這裡的每一塊石頭都有故事。”季思涵舉起相機,鏡頭對準拱券上的浮雕——那是一幅角鬥場景的刻畫,騎士騎著戰馬,手中的長矛直指前方,雖然曆經千年風雨,人物的神態依舊栩栩如生。羅列走到她身邊,輕聲說:“鬥獸場在公元80年建成,用了八萬名奴隸,耗時八年,後來因為地震和戰爭遭到破壞,很多石材被拆去建造其他建築,比如聖彼得大教堂。”
走到鬥獸場中央的場地,地麵上的木板早已不複存在,露出下方複雜的地下結構——通道、牢籠、升降機械的遺跡清晰可見。“這裡就是‘地下密室’,當年角鬥士和野獸就是從這裡被升到地麵。”周悅指著一處圓形的升降口,“據說這裡有八十個拱門,能快速將角鬥士和野獸送到場地的各個位置。”劉曉妍蹲下身,仔細觀察地麵的石縫:“你們看,這些石頭之間沒有用水泥,完全靠榫卯結構拚接,古羅馬人的建築技術也太厲害了。”她拿出手機,拍下石縫的細節,準備回去後查資料深入瞭解。
從鬥獸場出來,步行五分鐘便來到帕拉丁山的入口。這座海拔約50米的山丘,是羅馬七座山丘中最著名的一座,也是羅馬城的發源地。沿著蜿蜒的石板路向上攀登,路邊的雜草從石縫中鑽出,偶爾能看到散落的馬賽克地磚碎片,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地上,形成斑駁的光斑。“傳說中,羅慕路斯和雷穆斯就是在這裡被母狼喂養長大,後來羅慕路斯在這裡建立了羅馬城。”羅列一邊走一邊給大家講解,“帕拉丁山曾是古羅馬貴族的住宅區,這裡有很多宮殿、神廟和花園的遺跡。”
走到半山腰,一處儲存相對完好的露台吸引了眾人的注意。站在這裡,能俯瞰整個古羅馬廣場的遺址,遠處的鬥獸場也清晰可見。張依依興奮地跑到露台邊緣,張開雙臂:“感覺自己像古羅馬的公主,站在城堡上俯瞰自己的王國!”劉曉妍則對路邊的野花產生了興趣,她蹲下身,輕輕撫摸一朵紫色的小花:“這種花叫什麼名字?在羅馬的很多遺址都能看到。”季思涵拿出手機,用識花軟體掃描:“叫‘羅馬甘菊’,是羅馬的市花之一,象征著堅韌和希望。”繼續向上攀登,便來到了帕拉丁山的核心區域——弗拉維王朝宮殿遺址。這裡的斷壁殘垣間,依稀能看出當年宮殿的宏偉輪廓:巨大的立柱底座、精美的馬賽克地麵、儲存完好的壁畫殘片,無不彰顯著古羅馬貴族的奢華生活。周悅走到一處壁畫前,仔細觀察上麵的圖案:“這是一幅描繪狩獵場景的壁畫,顏色雖然已經褪色,但能看出當年的工藝非常精湛。”她拿出筆記本,快速記錄下壁畫的細節和位置,準備回去後整理成遊記。
在帕拉丁山的山頂,有一座小小的博物館,裡麵展示著從遺址中發掘出的文物——青銅器、陶器、雕像碎片等。張依依在一尊維納斯雕像前停下腳步,這尊雕像雖然沒有頭部,但身姿優美,衣褶的刻畫栩栩如生。“太漂亮了,古羅馬的藝術家也太會雕刻了。”她忍不住感歎道。
從帕拉丁山下來時,已經是上午十點半。眾人坐在山腳下的休息椅上,喝著礦泉水,感受著山風帶來的清涼。張依依看著手中的相機,裡麵已經存滿了照片:“帕拉丁山雖然沒有鬥獸場壯觀,但這裡更有曆史的厚重感,好像能觸控到羅馬城的靈魂。”休息了一刻鐘左右,眾人步行三分鐘便進入古羅馬廣場。這座曾經是古羅馬政治、商業和社交中心的廣場,如今隻剩下一片廢墟,但每一塊石頭都承載著悠久的曆史。
走進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元老院遺址。這座曾經的權力中心,如今隻剩下幾排殘破的立柱,但依舊能看出當年的宏偉。“元老院是古羅馬最高權力機構,議員們在這裡討論國家大事,製定法律。”羅列指著遺址中央的高台,“那裡就是議長的座位,當年凱撒、屋大維都曾在這裡發表演講。”張依依走到一根立柱前,輕輕撫摸上麵的刻字:“這些字是什麼意思?是古羅馬的文字嗎?”周悅湊過來,仔細辨認:“是拉丁文,上麵記錄的是元老院的決議,比如修建道路、征收賦稅等。”她拿出手機,開啟翻譯軟體,一點點解讀上麵的文字。
沿著碎石路繼續前行,便來到了凱旋門遺址。這座凱旋門雖然隻剩下一半,但上麵的浮雕依舊清晰可見——描繪的是古羅馬軍隊凱旋的場景,士兵們騎著戰馬,手中揮舞著旗幟,臉上洋溢著勝利的喜悅。“這座凱旋門是為了紀念圖拉真皇帝征服達契亞而建的,當年建成時,廣場上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儀式。”羅列講解道。劉曉妍走到凱旋門的拱券下,抬頭仰望:“你們看,這個拱券的弧度很完美,古羅馬人在建築上的造詣真的太讓人佩服了。”她拿出手機,拍下拱券的結構,準備回去後和朋友分享。
在廣場的中央,有一座儲存相對完好的神廟——維斯塔貞女廟。這座圓形的神廟,由六根科林斯柱支撐,頂部的穹頂雖然已經殘缺,但依舊能看出當年的精美。“維斯塔貞女是負責守護聖火的女祭司,她們要保持聖火永不熄滅,象征著羅馬城的永恒。”季思涵看著神廟的介紹牌,輕聲說道。張依依走到神廟前,想象著當年維斯塔貞女們在這裡舉行儀式的場景:聖火在神廟中央燃燒,女祭司們穿著白色的長袍,手持祭祀用品,神情莊嚴。她拿出相機,拍下神廟的全景,想要將這份寧靜與神聖永遠定格。
從古羅馬廣場的碎石路踏上街道時,已近正午。六月的羅馬陽光熱烈,曬得石板路微微發燙,張依依拎著遮陽帽走在最前麵,鼻尖縈繞著遠處飄來的咖啡香與麵包香,腳步都輕快了幾分。“還有多久到特萊維噴泉呀?”她回頭問羅列,手機裡正放著《羅馬假日》的片段,畫麵裡奧黛麗·赫本坐在噴泉邊的石階上,笑容明媚。羅列看了眼導航,抬手擦了擦額角的薄汗:“快了,沿著這條巷子直走,再拐個彎就是,大概十分鐘。”
一行人順著巷子往前走,兩側的建築多是米黃色外牆,窗台上擺著紅色的天竺葵,偶爾有晾衣繩從樓上垂下,掛著彩色的襯衫與床單,在風裡輕輕晃動。周悅走在中間,手裡拿著筆記本,不時停下來記錄路邊的路牌與小店招牌:“這條街叫via
dei
fori
imperiali,是羅馬最有名的街道之一,連線著古羅馬廣場和特萊維噴泉。”劉曉妍則被一家手工皮具店吸引,櫥窗裡擺放著棕色的皮質筆記本和小巧的鑰匙扣,她忍不住駐足看了幾秒,又快步跟上隊伍:“等吃完飯一定要來逛逛,這些小東西看起來好精緻。”季思涵走在最後,舉著相機捕捉街頭的畫麵——騎電動車的送報員、坐在門口織毛衣的老太太、趴在路邊打盹的橘貓,每一個場景都充滿生活氣息。
“到了!”張依依突然停下腳步,興奮地指向前方。眾人順著她的目光望去,特萊維噴泉瞬間撞入眼簾——白色大理石雕刻的海神波塞冬站在噴泉中央,身旁環繞著海馬與仙女,水流從雕像四周傾瀉而下,落入下方的水池,濺起細碎的水花。水池邊擠滿了遊客,有人正背對著噴泉投擲硬幣,硬幣在空中劃出銀色的弧線,“叮咚”一聲落入水中。“傳說投一枚硬幣能再次回到羅馬,投兩枚能遇到愛情,投三枚能結婚呢!”張依依說著,從包裡掏出三枚歐元硬幣,學著彆人的樣子背過身,雙手合十後將硬幣用力擲出。季思涵走到噴泉邊,蹲下身拍攝水流的細節。陽光透過水珠,在大理石雕像上折射出斑斕的光影,海神的胡須與衣褶被水流衝刷得格外清晰。“太漂亮了,比照片裡還要美。”她輕聲感歎,指尖輕輕觸碰池邊的水,清涼的觸感瞬間驅散了午後的燥熱。羅列看了眼時間,拍了拍手:“先去吃飯吧,trattoria
al
ro就在附近,吃完飯再來慢慢逛。”眾人點點頭,跟著他穿過人群,沿著噴泉旁的小巷往裡走。巷子不寬,兩側的小店擺滿了紀念品,從印有羅馬風景的冰箱貼到手工製作的陶瓷擺件,琳琅滿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