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君大人每天都在求我彆懟他 第159章 鎮國之寶
宋侯爺在一旁附和道:
“是啊,大師。陛下對找回國寶一事極為重視,若大師願意相助,進宮麵聖後,陛下定會傾囊相告所知資訊,還會調配宮中所有可用資源供大師差遣。”
蘇沐瑤見此,心中權衡利弊,想著此事確實事關熙雲國百姓生計,若能妥善解決,
不僅能收獲熙雲國給出的優厚條件,更能積累下無量功德。
在修行之路上,功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說不定還能為自己的修煉帶來意想不到的突破。
如此一想,她便點頭答應下來。
幾人一拍即合,立馬動身進宮麵聖。
一路上,馬蹄聲急促,馬車如疾風般朝著皇宮駛去。
而此時的皇宮內,熙雲國皇帝聽聞蘇沐瑤答應進宮麵聖,早已在宮殿中焦急等待。
他身著明黃色龍袍,頭戴皇冠,神情凝重,在殿內來回踱步。
這國寶被盜引發的天災,讓他寢食難安,整個國家的命運彷彿懸於一線,而素羽大師,此刻便是他心中最大的希望。
不多時,蘇沐瑤等人來到了皇宮大殿之外。
通報之後,他們被引領著步入殿內。
殿中裝飾金碧輝煌,雕梁畫棟,儘顯皇家威嚴。
蘇沐瑤抬眼望去,隻見皇帝楚禦霄正站在龍椅前,身姿挺拔,一襲明黃色龍袍上繡著的金龍栩栩如生,似欲騰飛。
皇冠上的明珠璀璨奪目,卻絲毫掩蓋不了他眼中的焦慮與期盼,他目光灼灼地張望著,緊緊盯著殿門的方向,等待著蘇沐瑤等人出現。
顧靖淵、宋侯爺一同行禮參拜:“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聲音整齊而洪亮,在空曠的大殿內回蕩。
蘇沐瑤則依照修仙界的禮儀,身姿輕盈地對皇帝楚禦霄行了一禮。
她雙手交疊,置於胸前,微微俯身,動作優雅而莊重,雖與世俗的參拜之禮不同,但卻自有一番超脫塵世的韻味。
楚禦霄趕忙說道:“免禮,都免禮。素羽大師快快請起。今日大師肯前來,實乃朕之萬幸,熙雲國之萬幸啊!”
蘇沐瑤緩緩起身,神色從容,恭敬說道:“陛下過獎了。”
他的目光緊緊落在蘇沐瑤身上,彷彿在她身上看到了拯救國家的希望。
“不知道素羽大師對之前提及的擔任國師之位,考慮得如何?”
楚禦霄微微前傾身子,言辭懇切地說道,
“隻要大師願意相助,國庫中的寶物,大師儘可隨意挑選,那可都是曆代先皇耗費無數心力收集而來的奇珍異寶。
還有宮中所藏的各種古籍書籍,皆是世間罕見,無論哪一本,都蘊含著無儘智慧,大師也能隨心觀看。
倘若大師還有其他任何要求,都儘管再提。朕隻求大師能出手幫忙,解決我們熙雲國如今所麵臨的困境。”
蘇沐瑤微微頷首,神色認真地回複道:
“貧道聽聞熙雲國如今遭遇如此困境,感同身受,實不忍見百姓受苦,願儘自身綿薄之力。
至於國師一職,貧道可以擔任,但也有些許要求,還望陛下體諒。”
她微微停頓,整理思緒後繼續說道,
“貧道畢竟是修道之人,修行之路講究順應自然,隨心而為。
在擔任國師期間,希望能有一定的自由。
畢竟修士閉關修煉,以求突破,乃是常有之事,還望陛下能理解。”
蘇沐瑤抬眼,目光坦然地與楚禦霄對視,接著說道:
“再者,在涉及到與修仙相關事務,以及對國家運勢有重大影響的決策上,還望陛下能充分聽取貧道的建議。
若陛下覺得與貧道意見不合,難以達成共識,貧道可隨時離去。這國師之職,暫以十年為期。
隨著貧道修為不斷提升,屆時或許無法久留凡間,畢竟天道迴圈,自有其平衡,不可輕易打破。”
楚禦霄聽聞蘇沐瑤的條件,微微沉吟。
這些條件看似苛刻,但如今熙雲國天災不斷,局勢危急,蘇沐瑤的能力或許是唯一的轉機。
想到這,他果斷說道:“大師所言極是,朕答應大師。
修行之事本就需心無旁騖,朕自不會多加乾涉。
至於修仙及國運大事,朕定當以大師建議為重。”
蘇沐瑤見楚禦霄如此爽快答應,心中也頗為滿意。
在這複雜的局勢下,能與帝王迅速達成共識,是解決問題的良好開端。
隻見她神色莊重,微微欠身,以一種沉穩且篤定的聲線說道:
“陛下,來此之前,剛從丞相大人那裡略聞國寶失竊之事。
然而,此事關乎重大,還望陛下能將其中細節詳細告知,
如此,貧道方能從中尋得頭緒,為找回鎮國寶物,化解熙雲國之困境儘一份力。”
她的聲音在這略顯凝重的大殿中悠悠回蕩,恰似一泓清泉,緩緩流淌,莫名地讓人心神稍安。
楚禦霄聽聞,目光中閃過一絲欣慰,彷彿在蘇沐瑤身上看到了扭轉乾坤的力量。
他微微點頭,神色變得愈發凝重,準備將國寶失竊的來龍去脈,毫無保留地向素羽大師一一道來。
“這鎮國之寶,乃是我熙雲國開國以來便傳承的寶物,其形狀特殊,周身散發著柔和的藍光,內部似有雲霧緩緩流轉,如夢似幻。”
楚禦霄微微仰頭,目光中滿是對往昔國泰民安景象的追憶,語氣凝重地繼續說道:
“據先輩流傳下來的記載,這鎮國之寶與我熙雲國的國運緊密相連,猶如樹根與大樹,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隻要國寶安穩,熙雲國便會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
他的神色陡然變得黯然,麵露悲慼,沉痛地說:
“然而如今,國寶被盜,彷彿厄運的閘門被瞬間開啟,天災接踵而至。
先是南方突降暴雨,洪水如猛獸般肆虐,所到之處,無數村莊農田被無情淹沒,百姓們眼睜睜看著家園被毀,隻能背井離鄉,流離失所,那淒慘景象,朕每每想來,都痛心疾首。
而後,北方又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烈日高懸,土地乾裂如龜甲,莊稼顆粒無收,百姓生活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