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第1章 滄州市《滄縣》
滄縣,地處河北省東南部、冀中平原東部,地理坐標在北緯38°5′至38°33′,東經116°27′至117°09′之間。它西靠河間市、獻縣,北界青縣,東鄰黃驊市,東南與孟村回族自治縣相連,南接南皮縣與泊頭市,全縣總麵積達1527平方公裡。縣人民政府駐滄州市新華區,駐地北距北京市240千米、天津市120千米,西南距省會石家莊220千米,南距濟南市224千米,東距黃驊港90千米,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環京津、環渤海的重要地區。
一、鄉鎮風采與特色
滄縣下轄4個鎮、15個鄉,共517個行政村,每個鄉鎮都有著各自獨特的風貌與特色。
-舊州鎮:作為滄縣的重要鄉鎮之一,舊州鎮曆史極為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這裡擁有眾多曆史遺跡,是探尋滄縣古老曆史的重要視窗。滄州鐵獅子就坐落於此,鐵獅子又名「鎮海吼」,鑄於後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體形最大的鑄鐵獅子,也是「華北四寶」之一,1961年就被國務院列為武二郡之地置浮陽郡,郡治浮陽,屬瀛州。熙平二年(517),分冀瀛二州之地置滄州。唐武德五年(622)於長蘆(今滄州市區)置景州,清池屬之。洪武二年(1369)徙州治於長蘆鎮(今滄州市區),省清池縣並入滄州。清初,滄州屬直隸省河間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雍正九年(1731)改為散州,由天津府轄。民國2年(1913)滄州改為滄縣,屬直隸省渤海道。民國25年(1936)春,滄縣劃屬河北省第七督察區。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滄縣政區幾經變動,先後建立滄縣、青城縣、四邊縣、建國縣、青滄交縣。1947年6月,滄縣城解放,城區設滄市。1949年8月,滄縣劃歸河北省滄縣專區。是年,滄市改為滄鎮。1953年,滄鎮歸滄縣轄。1958年,滄縣屬天津專區轄。是年11月,滄縣和滄鎮合並稱滄州市。12月,天津專區並入天津市,滄州市屬天津市轄。1959年1月撤銷滄州市,改稱滄縣。1961年6月,滄縣屬滄州專區轄。是年7月,滄縣城關人民公社劃出,設滄州市。1968年,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仍轄滄縣。自1983年11月,滄縣屬滄州市轄。
在漫長的曆史程序中,滄縣孕育出了獨特而豐富的文化。這裡是著名的「武術之鄉」,滄縣武術種類繁多,八極拳、劈掛拳等在全國都享有盛譽。武術文化不僅是一種強身健體的技藝,更是一種精神象征,體現了滄縣人民勇敢堅毅、團結奮進的品質。木板大鼓也是滄縣的文化瑰寶之一,其獨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展現了當地濃鬱的民俗風情。此外,滄縣還誕生了紀曉嵐、張之洞等曆史名人,他們的事跡和作品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滄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必遊景點與曆史遺址
1紀曉嵐文化園:國家3a級旅遊景區,坐落於滄縣崔爾莊鎮西村南。景區以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的生平業績為內涵,采用仿清園林式建築風格,以生態棗林為依托,將文化性與娛樂性完美融合,是一處充滿雅趣的綠色休閒、遊覽勝地。園內建有三大殿(文漪閣、敬先堂、奉賢館)、四合院(官海書叢館,九十九硯齋,灤如槐姑室、閱微草堂)、春帆湖、聯聖廊、紀家棗行等多個旅遊景點。原址為紀氏南花園遺址,當年軒榭花竹,極一時之盛,如今在原有基礎上勘故跡、構新圖,合理佈局,鑿池堆山,雕楹繪壁,殿堂高聳,亭廊四環,曲徑通幽。遊客在此可以深入瞭解紀曉嵐的一生,感受其淵博的學識和獨特的人格魅力。
2滄州鐵獅與舊城遺址公園:公園包含遊客接待、考古勘探、古城印象和文化展示等四大功能區。其中的鐵獅子「鎮海吼」聞名遐邇,它見證了滄州地區的曆史變遷,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舊城遺址則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設和社會生活的重要實物資料,通過對遺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可以瞭解到古代滄縣的城市佈局、建築風格、經濟文化等方麵的情況。在這裡,曆史與現實相互交融,讓人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古老的時代。
3捷地分洪設施景區:以明清時期北方傳統園林為基調,依托捷地水利樞紐,形成了水利工程與運河文化相互融合的獨特景觀,也是「事在人為」精神的傳承與見證之地。這裡有曆史遺跡乾隆碑、憲示碑、「龍骨石」,還有為紀念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而建的申遺碑。碑廊交錯,文史相融,兩河互倚,雙閘屹立,形成「九園十八景」,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要節點、大運河文化帶核心景觀之一,2023年入選第二十一批國家水利風景區名單。遊客在此既能欣賞到優美的園林景觀,又能瞭解到大運河的水利文化和曆史意義。
4紙房頭鎮大白洋橋村:自然風光十分秀美,主打春品香椿、夏賞荷花、秋來采摘、冬季滑雪的大運河文化精品旅遊品牌。這裡不僅有南排河穿運倒虹吸水利工程、滄州水利文化展館、倒虹吸公園、白鷺棲息地等人文自然景觀,還有嶽廟、張氏祠堂和600多年曆史的古香椿園。禦封香椿園占地約200畝,園中的香椿樹大多合抱粗細,有參天古樹之感,絳紅色的春芽鮮嫩欲滴,被稱為「紅葉貢椿」。大白洋橋村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為遊客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旅遊體驗。
5登瀛橋:位於滄縣杜林鎮境內的滹沱河故道上,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是滄州至河間的必經之路,在當時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因河間古稱瀛州,故而得名登瀛橋。該橋由善人劉尚用倡議,州府、百姓捐資修建,為三孔石橋,長66米,橋麵寬7米,跨徑113米。橋兩側有石雕望柱,雕刻著猴、獅、佛像等,望柱之間設有欄板,欄板上刻有神話故事、古典戲劇、花卉、飛禽走獸等,工藝精湛,栩栩如生,充分展現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豐富的藝術想象力。
四、民俗風情與特色美食
滄縣的民俗風情濃鬱,每逢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各種民俗活動精彩紛呈。春節期間,人們會貼春聯、放鞭炮、舞龍舞獅,熱鬨非凡,充滿了喜慶的氛圍。元宵節時,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是必不可少的活動,人們在歡樂祥和的氣氛**度佳節。
在特色美食方麵,滄縣也毫不遜色。
-滄州羊腸湯:這是滄縣極具代表性的小吃,以羊腸為主料,搭配鮮美的骨湯,再加上辣椒等調料,味道濃鬱醇厚,香氣撲鼻。羊腸處理得乾淨利落,沒有異味,入口軟糯,骨湯的鮮美充分融入其中,讓人回味無窮。無論是早餐還是夜宵,來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腸湯,都能讓人倍感滿足。
-驢肉火燒:外酥裡嫩,是滄縣的經典美食之一。酥脆的火燒夾著鮮嫩多汁的驢肉,咬上一口,滿滿的幸福感。驢肉的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與酥脆的火燒完美搭配,口感層次豐富,深受當地人和遊客的喜愛。在滄縣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驢肉火燒店,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飲食文化風景線。
-金絲小棗糕:以滄縣特產金絲小棗為主要原料製作而成。金絲小棗皮薄肉厚、甘甜可口,製成棗糕後,保留了小棗的香甜,口感軟糯,香甜不膩。棗糕色澤誘人,散發著濃鬱的棗香,是滄縣人喜愛的傳統糕點之一,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炸老虎:一種獨特的油炸麵食,外形金黃酥脆,因形似老虎而得名。炸老虎的製作工藝獨特,外皮炸得酥脆,內部柔軟,可搭配各種餡料,如豆沙、紅糖等,口感豐富多樣,是滄縣傳統美食中的特色小吃。
五、旅遊指南攻略
1最佳旅遊時間:滄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秋兩季氣候宜人,溫度適中,是旅遊的最佳時節。春季可以欣賞到大白洋橋村的香椿采摘和滿園春色,秋季則可以前往崔爾莊鎮體驗紅棗采摘的樂趣,同時還能欣賞到美麗的秋景。夏季較為炎熱,但可以去一些有水域的景點,如捷地分洪設施景區等,感受清涼;冬季較為寒冷,但可以去大白洋橋村體驗冬季滑雪專案。
2交通指南:滄縣交通十分便利,京滬高鐵、京滬高速貫穿全境。如果是乘坐高鐵,可以在滄州西站下車,然後乘坐公共交通或打車前往各個景點。如果是自駕,從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周邊城市出發,通過高速公路均可快速到達滄縣。縣內各個景點之間也有公路相連,交通較為方便,但部分鄉村道路可能較為狹窄,駕駛時需注意安全。
3住宿推薦:在滄州市區有各種檔次的酒店可供選擇,住宿條件較好,配套設施完善。如果想更深入體驗鄉村風情,也可以選擇在一些特色鄉村民宿住宿,如大白洋橋村的部分民宿,不僅環境優美,還能讓遊客更好地感受當地的民俗文化。
4行程規劃:
-一日遊:如果時間有限,可以選擇一條精華線路。比如從滄州西高速出口下,沿307國道向東到達捷地分洪設施景區,欣賞水利工程與運河文化相互融合的景觀;之後沿幸福路向南至220省道向西南到達大白洋橋村,領略自然風光和古香椿園的魅力;最後向北沿新安大道、滄河線到達杜林東街,參觀登瀛橋,感受古代石橋的獨特韻味。
-兩日遊:第一天可以遊覽紀曉嵐文化園,深入瞭解紀曉嵐的生平業績和文化貢獻;下午前往滄州鐵獅與舊城遺址公園,參觀鐵獅子和舊城遺址。第二天前往崔爾莊鎮,體驗紅棗采摘,品嘗各種紅棗製品;之後前往興濟鎮,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特色產業。
-多日遊:可以更加深入地遊覽滄縣的各個景點,還可以參與一些民俗活動,如參加當地的廟會等,同時品嘗各種特色美食,全方位感受滄縣的魅力。
滄縣,這片充滿魅力的土地,無論是其悠久的曆史、豐富的文化,還是秀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美食,都值得人們去探索、去品味。它就像一本厚重的書,每一頁都記錄著歲月的故事;又像一幅絢麗的畫卷,展現著獨特的風土人情。相信每一位來到滄縣的遊客,都會被它深深吸引,留下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