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第6章 滄州市《肅寧縣》
肅寧縣,這座坐落於河北省中部的縣城,隸屬滄州市。其縣域麵積達516平方公裡,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生活著約35萬常住人口,下轄9個鄉鎮、9個社羣以及254個行政村,還擁有1個充滿活力的省級經濟開發區。
九鎮風采,各綻芳華
肅寧鎮
肅寧鎮作為縣城所在地,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裡社羣眾多,像怡和社羣、光華社羣等9個社羣,各個都充滿生活氣息,設施齊全,居民們安居樂業。而城內村、東關村等眾多村莊,也在城市化程序中不斷發展,有的保留著古樸的風貌,有的則融入了現代元素,成為兼具傳統與現代特色的聚居地。鎮內商業繁榮,街道上車水馬龍,商場、超市、店鋪林立,滿足著居民和周邊地區人們的各種生活需求。
梁家村鎮
梁家村鎮地處肅寧縣的某個方位(可根據實際方位補充),有著獨特的鄉村風光。這裡土地肥沃,是重要的農業產區,大片的農田裡種植著小麥、玉米等農作物,每到收獲季節,金黃的麥浪、飽滿的玉米,呈現出一派豐收的喜悅景象。鎮裡的村莊錯落有致,村民們傳承著古老的農耕文化,同時也積極引入現代農業技術,發展特色農業,如一些村莊種植了高品質的蔬菜,供應周邊市場。
窩北鎮
窩北鎮有著深厚的曆史底蘊,鎮名的由來或許就藏著一段古老的故事(可進一步挖掘鎮名故事進行補充)。在經濟發展上,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產業。部分村莊以手工編織聞名,村民們用靈巧的雙手編織出精美的竹籃、藤椅等手工藝品,不僅在本地銷售,還通過電商等渠道遠銷外地,為當地經濟發展增添了活力。窩北鎮的集市也十分熱鬨,每逢集日,周邊村莊的人們都會趕來,在這裡交易農產品、生活用品,充滿了濃濃的生活煙火氣。
尚村鎮
尚村鎮是肅寧縣的產業重鎮,享有「中國裘皮之都」的美譽。這裡的裘皮產業曆史悠久,從最初的家庭作坊式生產,逐漸發展成規模化、產業化的經營模式。走進尚村,裘皮交易市場人聲鼎沸,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全球的客商彙聚於此,選購優質的裘皮製品。從原材料的采購,到設計、加工、銷售,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帶動了當地經濟的飛速發展,也讓尚村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邵莊鄉
邵莊鄉以農業和特色養殖為主要產業。在農業方麵,注重綠色生態種植,培育出了許多優質農產品品牌。特色養殖也頗具規模,例如一些農戶養殖的肉兔,肉質鮮美,在市場上很受歡迎。邵莊鄉還積極推動鄉村旅遊發展,利用鄉村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開發農家樂等旅遊專案,讓遊客體驗鄉村生活的樂趣。
河北留善寺鎮
河北留善寺鎮的名字獨特,它的地名背後或許有著特殊的曆史淵源。鎮內有一些儲存較好的古建築,見證著歲月的變遷。在經濟發展上,以農業和小型加工業為主。農業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如棉花、花生等,小型加工業則涵蓋了農產品加工、服裝加工等領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
師素鎮
師素鎮曆史上名人輩出,文化底蘊深厚。當地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傳統的民間藝術表演,如舞龍舞獅等,每逢節日都會在街頭熱鬨上演。在經濟發展方麵,師素鎮積極發展工業,擁有一些頗具規模的工廠,生產建材、機械零件等產品,同時也不放鬆農業發展,保障糧食生產的穩定。
付佐鎮
付佐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近年來,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吸引了不少企業前來投資建廠。工業的發展帶動了人口的聚集,促進了商業和服務業的繁榮。鎮內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也在不斷完善,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條件。在農業上,付佐鎮發展高效農業,建設了多個現代化的農業園區,采用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萬裡鎮
萬裡鎮以農業和特色產業聞名。這裡的蔬菜種植規模龐大,品種豐富,種植的黃瓜、西紅柿等蔬菜,以其新鮮、口感好的特點,暢銷周邊城市。同時,萬裡鎮還注重農產品的品牌建設,打造了自己的蔬菜品牌,提升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特色產業方麵,一些村莊發展手工刺繡,繡品精美絕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
千年沿革,文化脈絡
肅寧縣的曆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三千年前。春秋時期,這片土地隸屬晉國,見證了諸侯紛爭的歲月。東周顯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前燕在此設定武垣縣,其治所位於現今縣城東南78公裡處,開啟了肅寧的建城曆史。此後,曆經朝代更迭,武垣縣的歸屬和名稱不斷變化。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武垣縣更名為河間縣,先後隸屬於瀛州和河間郡。唐武德五年(622年),武垣縣複置,轄今肅寧地,然而貞觀元年(627年),又被省入河間,肅寧地再次歸屬瀛州河間縣。
宋雍熙三年(986年),在河間縣西設定平虜砦,景德二年(1005年)改名為肅寧城(即今肅寧鎮),「肅寧」之名自此出現,寓意「肅靖安寧」。金初正式設定肅寧縣,屬河北東路河間府,從此肅寧作為一個獨立的縣級行政單位登上曆史舞台。
元朝時期,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肅寧縣曾被廢為鎮,並入河間縣,隸中書省河間路,但後來又恢複了原來的建製。明代自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開始,肅寧縣一直隸屬於河間府。清代,肅寧縣依舊屬直隸省河間府,宣統三年(1911年),歸天津河間道所轄。
民國時期,肅寧縣的歸屬也幾經變動。民國2年(1913年),屬直隸省渤海道,次年屬直隸省津海道。民國17年(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肅寧縣屬之。民國25年(1936年),屬河北省滄縣行政區。民國26年(1937年),屬河北省。民國34年(1945年)10月,肅寧縣改屬冀中區八專區,民國35年(1946年)7月又改屬九專區。
民國38年(1949年)8月1日,肅寧劃屬滄縣專區。1952年11月,改屬定縣專區,1954年4月,複屬滄縣專區。1958年4月28日,改屬天津專區,同年12月2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肅寧縣,其行政區並入河間縣,屬天津市管轄。直到1962年3月27日,才複置肅寧縣,屬滄州專區。1993年7月,滄州地市合並,肅寧縣隸屬滄州市,至今建置與歸屬無大的變化。
在這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肅寧縣孕育出了燦爛的文化。這裡先後走出了36名進士,其中包括元朝文狀元魏元禮、清代武狀元哈攀龍、清代末科狀元劉春霖這3名狀元,因此被譽為「狀元之鄉」。這些狀元和進士們,不僅在科舉場上取得了輝煌成就,還在各自的領域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了貢獻,他們的故事和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肅寧人勤奮好學、積極進取。當代著名戲劇表演藝術家裴豔玲、國畫大師賈又福、中國雜技家協會主席邊發吉也出生在這片土地上,他們在藝術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為肅寧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
此外,肅寧還是革命老區,賀龍元帥曾在這裡戰鬥過。1944年9月解放,作為冀中平原第一個解放的縣,革命先輩們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成為了肅寧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肅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十分豐富,目前全縣共有4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肅寧撈紙、肅寧武術戲、畫眉張口技、馮氏正骨、內畫、吹糖人6項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肅寧戳腳、肅寧三絃、肅寧京繡、虎頭鞋製作、王派西河大鼓、雜技獅子舞等14項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肅寧人民智慧的結晶,承載著肅寧的曆史記憶和文化基因,通過代代相傳,延續著肅寧的文化脈絡。
古跡遺風,探秘勝地
漢武垣城遺址
漢武垣城遺址位於肅寧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見證了千年的曆史滄桑。這座始建於戰國時期的古城,興盛於兩漢,總麵積約3平方千米。雖然如今城牆已是殘垣斷壁,但那殘存3米高的夯土城牆和清晰的護城河輪廓,依然能讓人感受到它曾經的雄偉與輝煌。
遺址西側設有考古展示區,通過立體沙盤和數字影像等現代技術,生動地還原了漢代軍事要塞的原貌。漫步在遺址上,彷彿能聽見曆史的回聲,看到當年士兵們巡邏站崗、百姓們安居樂業的場景。清晨或傍晚時分,斜陽映照下的土牆,更增添了一份古樸與神秘的氛圍,吸引著眾多曆史愛好者和遊客前來探尋曆史的足跡。每到春天,遺址腳下大片的油菜花田盛開,金黃的油菜花與古老的城牆相互映襯,形成了一幅獨特的田園風光畫卷,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拍照打卡,成為了肅寧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肅寧烈士陵園
肅寧烈士陵園占地35畝,是為紀念在革命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們而建。園內,一座27米高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巍峨矗立,莊嚴肅穆。主展廳采用沉浸式展覽技術,通過展示珍貴的曆史文物、圖片和影像資料,帶人們穿越回那些戰火紛飛的年代,親身感受革命先烈們為了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事跡。
每週六上午,陵園會舉辦「老兵講故事」活動,邀請曾經參加過戰爭的老兵來到現場,講述他們親身經曆的戰鬥故事。老兵們的講述,讓人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曆史的溫度,瞭解到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英雄林中的鬆柏,每一棵都承載著一位烈士的故事,它們象征著烈士們的精神萬古長青,永遠激勵著後人。
公園攬勝,休閒佳處
狀元湖生態公園
狀元湖生態公園是肅寧縣的城市綠肺,也是一處四季皆美的休閒勝地。公園以狀元文化為主題,南側是碧波蕩漾的狀元湖,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園內按照「文武狀元及第古今」的理念設計,有狀元牌坊、狀元樓、趕考路以及各類景觀小品,將自然景觀與文化元素巧妙融合,是集科普、狀元文化、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生態人文公園。
環湖種植了47種本地樹種,四季景色各異。春天,櫻花、桃花競相綻放,滿園春色;夏天,綠樹成蔭,是避暑納涼的好去處;秋天,楓葉變紅,銀杏金黃,五彩斑斕;冬天,銀裝素裹,彆有一番韻味。湖心島設有觀鳥屋,是觀察候鳥的最佳地點,每年春秋兩季,許多候鳥在此停歇、覓食,吸引了眾多鳥類愛好者前來觀賞。西北角的露天劇場,每月都會舉辦非遺展演,讓遊客近距離感受肅寧的傳統文化魅力。夜間,公園還會舉辦燈光秀,展現肅寧八景的傳說,美輪美奐的燈光效果,為遊客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人民公園
人民公園是市民日常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園內有大片的綠地、花壇和湖泊,環境優美。設有兒童遊樂區、健身區、休閒廣場等多個功能區域,滿足了不同年齡段人群的需求。孩子們在遊樂區儘情玩耍,老人們在健身區鍛煉身體,年輕人在休閒廣場散步聊天,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公園還會不定期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如文藝演出、書畫展覽等,豐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特色美食,舌尖誘惑
肅寧熏腸
肅寧熏腸是當地最負盛名的美食之一,選用優質豬肉,經過秘方醃製後,再用果木燻烤而成。其口感醇香,肉質緊實,燻烤後的香味濃鬱,回味無窮。無論是作為餐桌上的一道佳肴,還是當作零食小吃,都深受人們喜愛。可以直接切片食用,也可以搭配一些蔬菜涼拌,彆有一番風味。在肅寧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售賣熏腸的店鋪,遊客們可以購買一些帶回家,與親朋好友分享這份美味。
驢肉火燒
驢肉火燒也是肅寧的特色美食,以其香酥可口的外皮和鮮嫩多汁的驢肉而聞名。將燉煮得軟爛入味的驢肉切碎,夾在烤得金黃酥脆的火燒中,咬上一口,外酥裡嫩,香氣四溢。驢肉火燒的種類豐富,有純驢肉的,也有加入燜子的,滿足了不同人的口味需求。在肅寧,有許多專門經營驢肉火燒的店鋪,早上來一個熱氣騰騰的驢肉火燒,再配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小米粥,開啟美好的一天。
肅寧燉魚
肅寧燉魚選用當地新鮮的魚類,以獨特的烹飪方法燉製而成。魚肉鮮嫩,湯汁濃鬱,味道鮮美。在燉魚的過程中,加入了各種調料和配菜,如豆腐、粉條、白菜等,使得燉魚的口感更加豐富。肅寧燉魚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體現了當地的飲食文化,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嘗著熱氣騰騰的燉魚,充滿了濃濃的親情和家的味道。
旅遊指南,暢玩攻略
最佳旅遊時間
肅寧縣四季分明,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景色和活動。春季(3-5月),可以前往漢武垣城遺址欣賞油菜花田,感受春天的生機與活力;夏季(6-8月),狀元湖生態公園和人民公園綠樹成蔭,是避暑納涼的好去處;秋季(9-11月),天氣涼爽,是品嘗肅寧特色美食、體驗鄉村采摘的好時節,還可以參加每年10月的鴨梨采摘節,品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肅寧鴨梨;冬季(12-2月),雖然天氣寒冷,但可以在室內參觀肅寧烈士陵園、傳統技藝體驗工坊等景點,感受肅寧的曆史文化和非遺魅力。
交通指南
肅寧縣區位優越,交通十分發達。位於雄安新區正南50公裡,地處京津石三角中心位置,距北京、天津、石家莊均為150公裡,距黃驊港160公裡,距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天津濱海國際機場、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130公裡。g337、g240兩條國道過境,大廣、滄保、曲港、石黃、石津、京德六條高速公路縱橫環繞,京九、朔黃、正在建設的京雄商高鐵和規劃建設的定滄城際鐵路四條鐵路在肅寧交彙設站。無論是選擇自駕、乘坐火車還是飛機,都十分便捷。到達肅寧後,縣城內有公交車、計程車等公共交通工具,方便遊客前往各個景點。
住宿推薦
肅寧縣有各種檔次的住宿可供選擇。如果想要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可以選擇住在縣城內的特色民宿,一些民宿還會提供當地的美食和民俗文化體驗活動。追求舒適和便捷的遊客,可以選擇入住縣城的星級酒店,酒店設施齊全,服務周到。此外,在一些旅遊景點周邊,也有一些經濟型酒店和客棧,價格相對較為實惠,出行也比較方便。
行程規劃
如果時間充裕,建議安排2-3天的行程來遊覽肅寧。
第一天:上午抵達肅寧後,前往漢武垣城遺址,參觀古城遺址和考古展示區,感受曆史的韻味;中午在附近的農家樂品嘗肅寧特色美食,如肅寧燉魚等;下午前往狀元湖生態公園,欣賞湖光山色,參觀園內的狀元文化景觀,晚上在公園觀看燈光秀。
第二天:上午參觀肅寧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中午在縣城用餐,品嘗肅寧熏腸、驢肉火燒等美食;下午前往尚村鎮,參觀裘皮交易市場,瞭解裘皮產業的發展,購買一些裘皮製品作為紀念品;晚上返回縣城休息。
第三天:上午前往傳統技藝體驗工坊,親手體驗內畫、手工刺繡等非遺專案;中午用過午餐後,前往鄉村美食走廊,沿g337國道分佈的特色農家樂品嘗美食,參與農事體驗,如采摘水果等;之後結束愉快的旅程。
肅寧縣,這座充滿曆史韻味與現代活力的縣城,無論是探尋曆史文化,還是享受美食、休閒度假,都能給遊客帶來獨特而難忘的體驗,期待著更多的人前來揭開它神秘的麵紗,感受它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