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 第12章 石家莊《趙縣》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第12章 石家莊《趙縣》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華北平原上的曆史文化與生活熱土

趙縣位於河北省中南部,地處華北平原腹地,與省會石家莊主城區直線距離約30公裡。縣域總麵積675平方公裡,下轄9鎮2鄉,共281個行政村。9個鎮分彆是趙州鎮、北王裡鎮、新寨店鎮、韓村鎮、南柏舍鎮、範莊鎮、沙河店鎮、高村鄉、前大章鄉;2個鄉為謝莊鄉、王西章鄉。截至2022年末,趙縣戶籍人口616萬,這片土地承載著人們世代生活的記憶與發展的脈絡。

一、曆史沿革:跨越千年的行政變遷

趙縣古稱趙州,曆史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先秦時期,其歸屬不斷更迭,商朝時為方國屬地,春秋初屬鮮虞國,後歸晉國,當時的趙縣縣城所在地被稱作棘蒲。戰國初期屬中山國,後並入趙國版圖。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秦滅趙後設趙郡,趙縣地域納入管轄。秦始皇二十六年推行郡縣製,趙郡改為邯鄲郡,同時趙縣部分割槽域屬钜鹿郡、恒山郡。

西漢高祖三年(前204年),韓信在此設平棘縣,歸常山郡。此後曆經朝代更替,行政區劃頻繁調整。西漢時,此地先後出現平棘侯國、宋子侯國、封斯侯國等;東漢建武年間,常山郡與中山國關係多次變動,但始終轄平棘縣。三國時期,平棘縣屬魏國,太和六年歸趙國。

南北朝北魏時,設殷州,趙郡歸其管轄。北齊天保二年,因避太子名諱,殷州改名趙州,這是「趙州」名稱的由來。此後隋唐五代時期,趙州在州、郡之間多次轉換,先後隸屬河北道、成德節度使等,且治所也有變動。

宋元時期,宋朝將趙州升為慶源軍節度、慶源府;金代先改趙州為沃州;元代時,平棘縣成為趙州州治。明清時期,明洪武初撤銷平棘縣,地域由趙州直管;清雍正三年,趙州升為直隸州,轄五縣。

民國二年,趙州改為趙縣,曆經冀南道、大名道管轄,後直屬河北省。抗日戰爭時期,趙縣建立抗日政權,行政區劃多次調整。新中國成立後,趙縣先後屬石家莊專區、石家莊地區,1993年起歸石家莊市管轄。

二、地理與自然環境

趙縣地處太行山東麓中段的山前衝積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海拔466米,東部海拔339米,地麵坡度在1/1500至1/2500之間。全縣主要由滹沱河衝洪積扇、洨河衝洪積扇、沙河衝洪積扇三大地貌單元構成。

趙縣屬東部季風氣候區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四季氣候差異明顯。春季升溫快、降水少、天氣多變;夏季炎熱多雨,降水量占全年的68;初秋多連陰雨,中秋天氣晴朗;冬季寒冷乾燥,降雪較少。曆年平均氣溫125c,年極端最低氣溫多出現在1月。境內河流主要有洨河、沙河等,受降水影響,流量季節變化大。土壤型別以褐土為主,土層深厚,適宜農作物生長。

三、經濟發展:農業與工業並行

趙縣是傳統農業大縣,糧食、梨果、畜牧是三大支柱產業。全縣耕地麵積76萬畝,糧食種植以小麥、玉米為主,是國家優質小麥生產基地。趙縣雪花梨種植曆史悠久,種植麵積達25萬畝,果實個大、皮薄、汁多、味甜,被譽為「天下鄉:傳統農業與特色養殖相結合,養殖產業以生豬、蛋雞為主。同時,積極發展農村電商,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拓寬增收渠道。

10謝莊鄉:梨果種植和畜牧養殖是主要產業。近年來,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設生態農場,推廣綠色種植、養殖模式,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11王西章鄉:工業以紡織服裝產業為主,擁有多家紡織服裝企業,解決了當地大量勞動力就業問題。同時,注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