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第1章 運城市《臨猗縣》
臨猗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運城盆地北沿,東南與鹽湖區接壤,西南與永濟市毗鄰,西瀕黃河與陝西省合陽縣相望,北與萬榮縣相連。全縣總麵積136198平方公裡,下轄4鄉10鎮269個行政村,常住人口483萬人。
鄉鎮簡介
-猗氏鎮:作為臨猗縣人民政府駐地,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裡交通便利,商業繁榮,擁有眾多商場、超市和商業街。鎮內保留了部分古老的街道和建築,展現出獨特的曆史韻味。農業以水果種植為主,蘋果、梨等果品品質優良,暢銷各地。
-嵋陽鎮:地處峨嵋嶺前沿,地勢略有起伏。境內土壤肥沃,灌溉條件良好,是臨猗縣重要的農業產區,除了水果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產量也較為可觀。鎮內有一些小型加工企業,主要從事農產品初加工,為當地農產品增值發揮了作用。
-臨晉鎮:是一個有著14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鎮。這裡曾是臨晉縣衙所在地,現存的臨晉縣衙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現存唯一一座元代縣衙。鎮內古建築較多,街道佈局仍保留著一些古代風貌,傳統手工藝和民俗文化底蘊深厚。
-七級鎮:位於臨猗縣西北部,地勢平坦。當地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棉花、小麥、水果等作物。七級鎮曆史悠久,境內有一些曆史遺跡,見證了歲月的變遷。鎮內集市貿易活躍,每逢集日,周邊村民紛紛前來交易,熱鬨非凡。
-東張鎮:地處黃河沿畔,特殊的地理優勢使其擁有獨特的農業種植種類,黃河大米和黃河白蓮是其特色產業。這裡的黃河大米一年一季生,光照時間長,口感q彈,營養豐富。東張鎮還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每年吸引著不少遊客前來。
-孫吉鎮:係黃河而襟帶,據嵋嶺而西垂。下轄45個村莊,1949年屬於榮河縣第三區,1958年為稷山縣孫吉公社,1971年劃歸為臨猗縣管轄。曆史上這裡是吉祥寺的所在地,原名吉鎮,後因孫家姓氏人多勢眾,形成集鎮,故改為孫吉鎮。鎮上每逢農曆二五八有集市,規模較大。孫吉鎮依托黃河灘塗資源,打造了全國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薛公黃河大閘蟹」聞名遐邇。
-三管鎮:位於臨猗縣北部,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要產業。鎮內土地肥沃,適宜種植多種農作物,蘋果、桃等水果種植麵積較大。同時,畜牧業發展良好,生豬、羊等養殖數量較多,是當地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牛杜鎮:南距臨猗縣城5公裡,與廟上、猗氏、楚候鄉鎮相鄰,南與運城市接壤,西與永濟市相通。麵積為755平方千米,是臨猗縣的農業大鎮,自古就是糧棉產區。近年來,形成了糧棉果菜椒棗為主的六大支柱產業,還引進了機電、化工、食品等企業,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北景鄉:是臨猗蘋果的發源地。1932年王萬年從山東引進了59株蘋果樹苗,開啟了全縣蘋果的發展之路。現有蘋果種植麵積10萬餘畝,依托國家級蘋果綜合試驗站,籌建了峰仙千畝三新示範果園,畝收益可達25萬元。畜牧養殖業也是北景鄉的主導產業,總體養殖規模占全縣的60-65。
-角杯鄉:位於臨猗縣西部,瀕臨黃河。這裡的民俗文化豐富,獨特的「紮馬角」民俗活動流傳於此,表演者嘴插鋼釺穿梭於村莊巷道院落,體現了黃河人堅強勇敢的性格。角杯鄉的漁業也有一定規模,黃河鯉魚等水產品深受市場歡迎。
曆史沿革與文化脈絡
臨猗曆史悠久,堯舜時代,地近國都,皆為甸服之地。夏屬冀州之域,殷商時,為「郇瑕氏之墟」,西周為郇伯封地。春秋時,猗氏、臨晉均屬晉,戰國時屬魏。秦分天下三十六郡,臨猗屬河東郡。
西漢二年,置解縣及猗氏縣,屬司隸部河東郡。此後曆經朝代更迭,建置多有變化。隋開皇三年,猗氏屬蒲州。唐武德元年,罷郡置蒲州,領河東、猗氏等四縣,元寶十三年,更桑泉為臨晉,臨晉縣名自此始。五代建置隨唐,屬河中府。宋至道三年,猗氏、臨晉屬永興軍路河中府。金時屬河東南路河中府,元屬晉寧路河中府。明洪武二年,改屬平陽府,清屬山西省河東道蒲州府。
1947年,猗氏、臨晉相繼解放,1954年8月,兩縣合並為臨猗縣,縣治設猗氏城。1958年10月,臨猗並入運城,1959年10月複分出。2001年運城撤地設市後,臨猗縣屬運城市管轄。
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臨猗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脈絡。春秋時期,大商人猗頓在這裡栽果務桑,畜牧牛羊,富甲天下,堪稱商業鼻祖,其商業精神對當地影響深遠。這裡還是山水田園詩人王維、文學批評家司空圖、書畫理論家張彥遠、戲劇大師關漢卿、楹聯大師喬應甲等文人名士的故鄉,他們的作品和思想豐富了臨猗的文化內涵。此外,鑼鼓雜戲、臨猗眉戶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妙絕倫,傳承至今,展現了臨猗民間藝術的魅力。
必遊景點與曆史遺址
-臨晉縣衙: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現存唯一一座元代縣衙。元代大堂建築儲存完好,營造法式奇巧。走進縣衙,彷彿能看到當年審案盛景,現在還有沉浸式演藝可讓人穿越古代,感受古代官衙的莊嚴與肅穆。
-猗氏故城:始建於西漢,北魏至唐長期作為猗氏縣治所。古城遺址呈長方形,現存夯土城牆殘高3-6米,周長約3公裡,護城河遺跡清晰可見。城內發現衙署民居基址及唐宋時期陶器、銅錢等文物,南門外的唐代《碧落碑》為珍貴書法遺存,完整保留了漢唐縣城「方城十字街」的規劃格局,是研究中國古代縣城建製演變的重要例項。
-雙塔公園:位於臨猗縣城區內,是臨猗縣的標誌性景點。公園內兩座古塔高聳,雙塔交影的奇觀令人歎為觀止,這裡環境寧靜,是人們休閒散步、感受曆史沉澱的好去處。
-傅作義故居:位於安昌村,是瞭解近代曆史名人傅作義生平事跡的好去處。故居內保留了許多與傅作義相關的文物和史料,展示了他的成長曆程和軍事生涯。
-黃河濕地公園:位於臨猗縣南部,是欣賞黃河美景的好地方,也是鳥類的天堂和攝影愛好者的理想之地。在這裡,可領略黃河的壯闊,感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麗。
-吳王古渡:興於兩漢,盛於大唐,有2600多年曆史。地勢險要,秦末韓信「木罌渡河」就發生在此。站在古渡,望著悠悠黃河水,能感受到曆史與現實的交錯。
民俗風情
臨猗的民俗風情豐富多彩。每年元宵佳節,全縣會舉辦盛大的民俗展演活動,各鄉鎮文藝團體帶來舞龍、秧歌、鑼鼓等精彩表演。春節期間,還有燈展、文藝演出等一係列新春文化活動。
「紮馬角」是黃河岸邊一種獨特的民俗活動,流傳於臨猗縣黃河沿岸的一些村莊,表演者嘴插鋼釺穿梭於村莊巷道院落,被稱作勇敢者的遊戲,體現了黃河人堅強勇敢的性格。角杯鎮的血故事社火表演,是一種將故事、戲曲教育意義融為一體的造型藝術,主要包括血故事、高台、劃旱船等節目。
晉南古傢俱製作工藝也是臨猗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起源於秦漢時代,宋元走向成熟,明清達到鼎盛,製作技藝精湛,作品體現出古樸原始的自然美。東張鎮蘆底村的城隍廟會是當地一項重要民俗活動,節日當天,村民們敲鑼打鼓、文藝獻演,祈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特色美食
-臨猗蘋果: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是臨猗的招牌水果。臨猗蘋果色澤鮮豔,果肉脆甜多汁,口感極佳,深受消費者喜愛,暢銷國內外。
-朱柿麻花:臨猗傳統小吃,外形獨特,口感酥脆,油而不膩。以優質麵粉、芝麻等為原料,經過特殊工藝製作而成,是當地百姓喜愛的美食之一。
-臨晉醬玉瓜:風味獨特的醬菜,綿香可口,醬味濃鬱,是佐餐佳品。選用當地優質玉瓜,經過醃製、醬製等多道工序製成,有著悠久的製作曆史。
-臨晉江石榴:果實碩大,色彩鮮紅,味道酸甜可口,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其顆粒飽滿,汁水豐富,是臨猗的特色水果之一。
-蕎麥麵、羊肉餄烙:孫吉鎮的特色美食,蕎麥麵口感筋道,羊肉餄烙鮮香可口,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來上一碗,暖身又暖心。
-黃河大閘蟹:孫吉鎮依托黃河灘塗資源發展的特色水產,「薛公黃河大閘蟹」品牌知名度逐漸提升,其肉質鮮嫩,膏黃飽滿,深受食客喜愛。
旅遊指南攻略
-交通:臨猗區位優越,交通便利。20公裡生活圈內,有鹽湖國際機場。大西高鐵和臨猗黃河大橋橫貫東西,河運高速、浩吉鐵路貫穿南北,國道、省道縱橫交織。縣內公交線路覆蓋主要鄉鎮和景點,也可選擇自駕或乘坐計程車出行。
-住宿:臨猗縣城有多家酒店、賓館可供選擇,從經濟型到豪華型,能滿足不同遊客的需求。在一些鄉鎮,也有民宿和小型旅館,價格相對親民,且能體驗到更濃鬱的鄉村氛圍。
-行程規劃:若時間充裕,可安排3-5天的行程。第一天可前往臨晉縣衙,感受古代官衙文化,下午參觀猗氏故城;第二天遊覽雙塔公園,之後前往傅作義故居;第三天到黃河濕地公園欣賞自然風光,下午去吳王古渡;第四天可去東張鎮品嘗黃河大米,參觀當地特色種植園,晚上返回縣城;第五天可自由安排,選購一些臨猗特色農產品作為伴手禮,或前往北景鄉參觀蘋果種植園。若時間較緊,可選擇2天的精華遊,第一天參觀臨晉縣衙、雙塔公園,第二天前往黃河濕地公園和傅作義故居。
-注意事項:遊覽古跡時,要遵守相關規定,不要隨意觸控文物和破壞建築。在黃河濕地公園遊玩時,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帶小孩的遊客,切勿讓孩子靠近河邊。品嘗特色美食時,可根據個人口味和食量選擇,避免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