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第12章 運城市《河津市》
河津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西北隅,地處黃河與汾河交彙處,東接稷山縣,西隔黃河與陝西省韓城市相望,南連萬榮縣,北鄰鄉寧縣。全市總麵積593平方公裡,轄2個街道、5個鎮、2個鄉,共95個行政村、20個社羣,總人口約41萬。這裡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是一座兼具工業活力與曆史底蘊的城市。
一、行政區劃與鄉鎮簡介
(一)城區街道
-城區街道:河津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境內商業設施密集,教育醫療資源集中,交通便利,108國道、京昆高速穿境而過。街道內保留了部分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築,如古街巷道,展現了北方縣城的傳統風貌。
(二)清澗街道
-清澗街道:位於河津市西部,瀕臨黃河,是河津的西大門。這裡曾是黃河航運的重要節點,現存清澗古渡口遺址,見證了古代商貿往來的繁華。街道以工業和農業為主,工業以煤炭、焦化產業為支柱,農業則以種植小麥、玉米和水果為主,其中清澗紅棗因口感甘甜聞名周邊。
(三)樊村鎮
-樊村鎮:位於河津市北部,是河津的工業重鎮,境內有山西鋁廠等大型企業,形成了鋁產業集群。鎮內礦產資源豐富,以鋁土礦、煤炭為主,工業基礎雄厚。同時,樊村鎮曆史文化底蘊深厚,境內的樊村古堡建於明代,城牆儲存完好,村內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居,是研究北方村落防禦體係的重要例項。
(四)僧樓鎮
-僧樓鎮:地處河津市中部,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農業方麵,主要種植小麥、棉花、蘋果等作物,其中僧樓蘋果因色澤鮮豔、含糖量高暢銷省內外。輕工業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鎮內有多家麵粉廠、果品加工廠。僧樓鎮還保留了傳統的商貿文化,每逢農曆集市日,周邊村民紛紛前來交易,熱鬨非凡。
(五)柴家鎮
-柴家鎮:位於河津市東南部,地勢平坦,是河津的農業大鎮,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近年來積極發展設施農業,蔬菜大棚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鎮內有柴家老村,保留了清代建造的柴家祠堂,建築風格古樸,雕刻精美,是當地柴氏家族的文化象征。
(六)趙家莊街道
-趙家莊街道:位於河津市東部,以工業和現代農業為支柱產業。工業以機械製造、建材為主,現代農業則形成了以水果種植、畜禽養殖為主的產業體係。街道內的北裡村是河津有名的「葡萄之鄉」,葡萄種植曆史悠久,品種多樣,果實酸甜可口。
二、曆史沿革與文化脈絡
河津曆史可追溯至夏商時期,古稱耿國,西周時為耿國封地,春秋屬晉,戰國屬魏,秦置皮氏縣,北魏改龍門縣,宋宣和二年(1120年),因境內有黃河龍門,賜名河津縣,沿用至今。1994年,河津撤縣設市,成為運城市代管的縣級市。
這裡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相傳大禹治水「鑿龍門,疏黃河」的典故就發生於此,現存的龍門遺址是黃河上的重要自然與文化景觀。河津還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傳播地,境內的九龍廟、真武廟等道教宮觀曆史悠久,建築風格獨特,反映了古代道教文化的興盛。此外,河津是革命老區,抗戰時期曾是中條山抗日根據地的一部分,留下了諸多革命遺址。
三、曆史人物
(一)薛仁貴
唐代名將,河津修村人,出身貧寒,後投身軍旅,因戰功卓著被封為平陽郡公。他一生征戰沙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留下了「三箭定天山」「脫帽退萬敵」等傳奇故事,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其事跡被後世改編為小說、戲曲,廣為流傳。
(二)司馬遷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雖祖籍陝西韓城,但據考證,其家族曾在河津龍門一帶生活,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稱「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他所著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中國史學和文學發展影響深遠。
(三)王勃
唐代詩人,「初唐四傑」之首,其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曾在河津設館授徒,培養了大批人才。王勃自幼聰慧,才華橫溢,代表作《滕王閣序》文采斐然,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成為千古名句,他的詩歌對唐代詩風的轉變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必遊景點與曆史遺址
(一)黃河大梯子崖
位於河津市清澗街道,是黃河上唯一一處保留完好的古棧道遺址。棧道鑿建於黃河東岸的懸崖上,因形似梯子而得名,距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是古代連線晉陝的交通要道。如今,棧道經過修繕,成為旅遊景點,遊客可沿棧道攀爬,感受「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壯闊,沿途還能觀賞黃河峽穀的獨特地貌。
(二)九龍廟
位於河津市城區街道的紫金山上,是河津最具代表性的道教宮觀,始建於唐代,明清時期多次修繕。廟宇依山而建,佈局嚴謹,現存建築有山門、戲台、獻殿、正殿等,其中正殿內的明代彩塑儲存完好,形象生動。九龍廟因供奉九龍神而得名,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辦廟會,周邊百姓前來燒香祈福,熱鬨非凡。
(三)薛仁貴寒窯
位於河津市修村,是唐代名將薛仁貴早年居住的地方。寒窯為黃土高原典型的窯洞民居,依山而建,冬暖夏涼,現存窯洞三孔,內有薛仁貴及其妻柳迎春的塑像,以及相關曆史故事的壁畫。景區內還建有薛仁貴紀念館,展示了薛仁貴的生平事跡和唐代軍事文化。
(四)龍門景區
位於河津市西北的黃河岸邊,是傳說中「鯉魚躍龍門」的地方。這裡黃河水流湍急,兩岸懸崖對峙,景色壯觀。現存的龍門大橋橫跨黃河,連線晉陝兩省,遊客可在橋上俯瞰黃河峽穀,感受「龍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的磅礴氣勢。景區內還有禹門口水利樞紐工程,展現了現代水利技術的成就。
五、民俗風情
(一)河津轉燈
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獨特的民間燈彩藝術。轉燈以木架為骨,外糊紗紙,繪有山水、人物等圖案,內建轉動裝置,點燃蠟燭後,燈體旋轉,圖案隨之變動,宛如走馬燈。轉燈相傳源於唐代,最初用於道教祭祀,後演變為民間娛樂活動,每逢春節、元宵節,河津各地都會舉辦轉燈展覽,五顏六色的轉燈照亮夜空,極具觀賞性。
(二)河津鑼鼓
河津民間傳統藝術形式,節奏鏗鏘,氣勢恢宏,分為「社火鑼鼓」「盤鼓」等多種型別。表演時,數十人甚至上百人同時敲擊鑼鼓,配合舞蹈動作,場麵壯觀。河津鑼鼓相傳源於古代軍事訓練,後逐漸演變為民間慶祝活動的重要形式,如今已成為河津文化的重要符號。
(三)河津花饃
又稱「麵花」,是河津民間傳統手工藝,常用於祭祀、婚嫁、壽誕等場合。花饃以麵粉為原料,經發酵、揉麵、造型、蒸製、染色等多道工序製成,造型多樣,有龍鳳、花鳥、人物等,色彩鮮豔,寓意吉祥。河津花饃工藝精湛,2008年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六、特色美食
(一)河津羊肉胡卜
河津傳統名吃,已有100多年曆史。胡卜是一種類似餅絲的麵食,羊肉胡卜以煮熟的羊肉、羊骨湯為湯底,加入胡卜、粉絲、香菜等食材,撒上胡椒粉、辣椒粉,口感鮮香濃鬱,暖胃驅寒,是河津人冬季最喜愛的美食之一。
(二)河津涼粉餄餎
河津特色小吃,以綠豆涼粉為原料,用餄餎床壓製而成,搭配芝麻醬、辣椒油、蒜汁等調料,口感爽滑,酸辣可口,夏季食用尤為適宜。涼粉餄餎製作工藝獨特,是河津街頭常見的小吃攤美食。
(三)河津琉璃丸子
河津傳統名菜,以紅薯澱粉為原料,經油炸、熬糖、掛漿等工序製成,丸子外脆裡嫩,色澤金黃,因表麵光亮如琉璃而得名。琉璃丸子甜而不膩,是河津人逢年過節、宴請賓客的必備菜品。
(四)清澗紅棗
清澗街道特產,因生長在黃河岸邊,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紅棗個大核小,肉質飽滿,糖分含量高,既可鮮食,也可製成乾棗、棗糕等食品,具有補血養顏的功效,是河津著名的土特產。
七、旅遊指南攻略
(一)最佳旅遊時間
河津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春秋兩季氣候宜人,是最佳旅遊時間。春季(4-5月)可觀賞黃河岸邊的山花,秋季(9-10月)可品嘗清澗紅棗等特產,同時避開夏季的高溫和冬季的嚴寒。
(二)交通方式
-外部交通:河津距運城市區約100公裡,可從運城張孝機場或運城北站乘車前往;也可從陝西省韓城市過黃河大橋到達河津。
-內部交通:市區有公交車通往各主要鄉鎮,建議自駕或包車遊覽,方便前往黃河大梯子崖、龍門景區等偏遠景點。
(三)住宿推薦
-市區酒店:河津賓館(位於城區街道,設施齊全,交通便利)、龍門國際大酒店(臨近商業區,服務優質)。
-特色住宿:清澗街道的黃河岸邊民宿(體驗黃河文化,觀賞黃河日落)、樊村鎮的古堡客棧(入住明代古堡,感受曆史氛圍)。
(四)行程建議
-一日遊:上午參觀黃河大梯子崖,體驗古棧道的險峻;下午前往九龍廟,瞭解道教文化;傍晚到龍門景區,觀賞黃河日落。
-二日遊:第一天同上,第二天前往薛仁貴寒窯,瞭解唐代名將的生平;之後到僧樓鎮,品嘗河津羊肉胡卜等特色美食,選購清澗紅棗等特產。
-三日遊:在二日遊基礎上,第三天前往河津博物館,瞭解河津的曆史文化;之後到趙家莊街道的北裡村,體驗葡萄采摘,感受現代農業的魅力。
(五)注意事項
1攀爬黃河大梯子崖時,需注意安全,穿防滑鞋,避免擁擠;
2龍門景區黃河水流湍急,請勿靠近河岸危險區域;
3品嘗羊肉胡卜等辛辣食物時,若腸胃敏感,建議適量食用。
河津市以其深厚的曆史底蘊、獨特的黃河文化和蓬勃的工業活力,成為晉南地區獨具魅力的城市。在這裡,既能追尋大禹治水的足跡,感受薛仁貴的英雄氣概,也能體驗黃河峽穀的壯美,品嘗地道的晉南美食,是一場融合曆史、文化與自然的深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