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第7章 錦州市《太和區》
在遼寧錦州的城市版圖中,太和區占據著極為獨特的位置。它環繞錦州市主城區,土地麵積約221平方公裡,宛如一條溫潤的絲帶,與周邊區域緊密相連。全區常住人口約14萬,雖不是人口密集的繁華大都市模樣,卻以自己獨有的節奏,穩健地發展著,散發著彆樣的魅力。
區域格局:街道與鄉村的多彩風貌
太和區下轄5個街道辦事處,其中新民、女兒河、大薛、營盤是涉農街道,太和則為非涉農街道,共轄55個行政村和29個社羣。
新民街道,位於太和區的重要方位,農業與商貿在此交融發展。這裡的村落,田野裡農作物茁壯成長,蔬菜種植基地生機勃勃,為城市提供著新鮮的蔬菜瓜果。同時,街道上的集市熱鬨非凡,各類商品琳琅滿目,村民們在此進行著日常的交易,充滿著生活的煙火氣息。街道還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女兒河街道,因臨近女兒河而得名,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和優美的自然環境。這裡的鄉村景色宜人,河流兩岸綠樹成蔭,農田灌溉便利。女兒河街道不僅農業發達,還注重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街道內儲存著一些古老的建築和傳統的民俗活動,如古老的石橋、傳統的廟會等,讓人們能夠感受到濃厚的曆史文化氛圍。
大薛街道,以其獨特的農業特色而聞名。這裡的土地肥沃,適宜種植多種農作物,尤其是水果和花卉種植頗具規模。每到水果成熟的季節,果園裡果香四溢,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采摘。大薛街道還積極發展農村電商,將本地的特色農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促進了農民的增收致富。
營盤街道,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這裡既有繁榮的農業生產,也有活躍的工業企業。街道積極推動產業融合發展,鼓勵企業與農戶合作,形成了農產品加工、銷售等完整的產業鏈。營盤街道還注重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村的交通、水電等條件,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生活環境。
太和街道,作為非涉農街道,是太和區的商業和文化中心之一。這裡高樓大廈林立,商場、超市、寫字樓等一應俱全。街道上的商業街熱鬨繁華,各類商店應有儘有,滿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時,太和街道還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有圖書館、文化館、電影院等文化設施,為居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曆史溯源與文化脈絡:歲月長河中的傳承
太和區境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其發展軌跡與中國曆史的變遷緊密相連。這裡地處關內外交通要道,古「遼西故道」「遼西走廊」成為連線關內外的黃金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在中國古代史的長河中,區境西至河北燕山,東至遼寧盛京,是中原華夏族政權和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爭奪的前沿陣地,其建置沿革也隨著雙方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的變化而不斷變動。
虞舜時期,太和區屬幽州地,幽州作為古代九州之一,地域廣闊,太和區在那時就已納入華夏文明的版圖。夏禹時,並幽州入冀州,太和區隨之屬冀州地,行政區劃的調整見證著時代的更迭。
春秋時期,太和區屬燕國地,燕國在此開拓疆土,發展經濟,為太和區的早期發展奠定了基礎。戰國時期,公元前300年,燕國遣大將秦開擊敗東胡後,置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5郡,此時太和區域屬遼西郡,正式成為中原王朝郡縣體係的一部分。
秦代時,分天下為36郡,實行郡縣兩級製,太和區境仍屬遼西郡,秦朝的大一統格局進一步鞏固了這裡的行政歸屬。西漢時,置徒河縣(今錦州)、賓徒縣(今錦州附近)、狐蘇縣,太和區境屬賓徒縣,隨著郡縣的設定,人口逐漸聚集,農業和商業也開始發展。
東漢時,於幽州刺史部境內建遼東屬國,太和區境仍屬遼西郡,歸遼東屬國所轄,特殊的行政設定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局勢和民族關係。三國時期,魏合平州入幽州,太和區屬幽州昌黎郡,三國的紛爭雖給這片土地帶來了動蕩,但也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西晉時,太和區屬平州(今遼陽)昌黎郡,行政區劃的調整體現了政權更迭下的區域管理變化。南北朝後魏時,屬營州(今朝陽)昌黎郡,北齊時,屬營州地,在這一時期,戰亂頻繁,但太和區的文化和經濟仍在艱難中傳承和發展。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太和區屬遼西郡,後改屬柳城郡(今朝陽),隋朝的統一為太和區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農業和手工業得到了一定的恢複和發展。
遼天讚三年(924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以漢俘建錦州,治永樂縣(錦州老城區),錦州自此而名,「將漢俘安置在臨潢縣、長春縣、定霸縣、龍化縣、武安州、澤州、興中縣、錦州」。這一時期,契丹文化與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在建築、藝術、民俗等方麵都對太和區產生了深遠影響,留下了獨特的文化印記。
1931年,本區境淪為日本殖民地,翌年屬偽奉天省錦縣,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偽康德元年),屬錦州省錦縣,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偽康德四年)屬偽錦州省錦州市,在日本侵略者的統治下,太和區人民遭受了沉重的苦難,但他們從未放棄抵抗,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家園和文化。
1945年9月4日,八路軍冀熱遼軍區。
1949年,土地改革完成後,境內57個農會改建56個村政府,廣大農民獲得了土地,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生產得到了迅速恢複和發展。1956年7月,撤百股、新民、女兒河三個區,設11個鄉1個鎮,屬錦州市人民委員會,行政區劃的調整進一步優化了區域管理。
1957年5月4日,錦州市設農村工作辦事處,是太和區成立之前的第一個統一辦事機構,為太和區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基礎。1962年1月11日,改錦州市農村工作辦事處為錦州市郊區工作辦事處,仍屬錦州市人民委員會。1962年11月1日,經郊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錦州市郊區人民委員會,屬錦州市人民委員會。1968年3月,成立錦州市郊區革命委員會,屬錦州市革命委員會。1980年4月26日,撤銷錦州市郊區革命委員會,經郊區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錦州市郊區人民政府,屬錦州市人民政府。1983年1月1日,郊區劃為市區,更名為太和區人民政府,屬錦州市人民政府至今,從此,太和區在新的體製下不斷發展壯大。
在漫長的曆史程序中,太和區孕育了眾多傑出人物。雖然沒有那些名震天下的超級巨星,但這裡走出的平凡英雄同樣值得銘記。在戰爭年代,有無數熱血青年投身革命,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在戰場上浴血奮戰,他們的英勇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太和人。在和平時期,也有許多優秀的企業家、學者、藝術家從這裡嶄露頭角,他們在各自的領域裡拚搏奮鬥,為太和區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在文化領域,太和區有著獨特的民俗文化。這裡的傳統手工藝,如剪紙、刺繡、麵塑等,代代相傳,每一件作品都凝聚著民間藝人的智慧和心血。剪紙藝人用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動物、人物和花卉圖案,寓意著吉祥如意;刺繡作品色彩鮮豔、針法細膩,展現了女性的心靈手巧;麵塑藝人則用麵團塑造出各種形態逼真的神話人物、曆史故事角色,讓人讚歎不已。此外,太和區還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表演,如二人轉、大秧歌等,每逢節日慶典,人們都會歡聚一堂,欣賞這些充滿地方特色的表演,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必遊景點:自然與人文的完美融合
筆架山風景區
筆架山風景區是太和區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位於渤海大街1號,是國家4a級景區。它以筆架山島和「天橋」為主要景點,分為島上遊覽、海上觀光、岸邊娛樂、沙灘海浴和度假休養五個區域,總麵積8平方公裡,其中陸地麵積472平方公裡,海域麵積328平方公裡。
筆架山島宛如一座巨大的筆架橫臥在大海之上,山上文物古跡眾多,自然景點密集。沿著蜿蜒的山路攀登,沿途可以欣賞到呂祖亭、太陽殿、五母宮、三清閣等古建築。這些建築風格古樸典雅,充滿了濃厚的宗教文化氛圍。三清閣是筆架山的標誌性建築,它是一座全石結構的建築,共六層,高262米,閣內供奉著眾多道教神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站在三清閣的頂層,可以俯瞰整個筆架山島和周邊的海景,海天一色,美不勝收。
「天橋」是筆架山風景區的一大奇觀,它是一條由潮汐衝擊而成的天然通道,隨著潮汐的漲落時隱時現。每天潮落時,「天橋」便會露出水麵,人們可以沿著這條神奇的通道步行上島;而當潮漲時,「天橋」則會被海水淹沒,筆架山島就變成了一座孤島。行走在「天橋」上,腳下是清澈的海水,遠處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彷彿置身於仙境之中。
北普陀寺
北普陀寺位於太和區北普陀山的西北部,是遼西地區著名的佛教聖地。這座古刹始建於遼代,曆經歲月的洗禮,依然保持著莊嚴神聖的風貌。
步入寺內,古木參天,清幽寧靜,讓人瞬間忘卻塵世的紛擾。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等建築沿中軸線依次排列,飛簷鬥拱,雕梁畫棟,儘顯古樸典雅。北普陀寺是觀音菩薩的印化道場,以供奉觀音菩薩而聞名。寺內的觀音像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慈悲的目光彷彿在注視著世間眾生。每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們紛紛前來上香祈福,香煙嫋嫋,梵音陣陣,傳遞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寺內還珍藏著眾多珍貴的佛教文物和藝術珍品,承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除了宗教文化,北普陀寺的自然風光也十分迷人。春有繁花似錦,夏有綠樹成蔭,秋有紅葉滿山,冬有銀裝素裹,四季皆有不同的美景。在這裡,人們可以聆聽晨鐘暮鼓,感受佛法的博大精深;也可以漫步於庭院之中,欣賞自然風光的寧靜與美好。
後白廟子興隆寺
後白廟子興隆寺位於太和區女兒河鄉後白廟子村西側,始建於明朝,有著獨特的曆史淵源和建築風格。它最初是由本村朝鮮族李母、漢族孔母組織興建,坐落在村東山上,是一間全白色民房大小的建築,因此本村稱後白廟子。
三年後興隆寺再次興建,由一間擴為兩間。康熙四年由本村徐連仲、徐文慧組織擴建,並將興隆寺由村東遷到村西,由兩間擴建到三間東西,耳房四間,供奉關聖帝君,為金蓮關公,成為興隆寺一奇。由於曆史的原因,寺廟曾受到破壞,直至1993年8月由僧人南法師組織在村委會的支援下第四次興建。
如今的興隆寺,正殿三間供奉主佛五尊:釋迦牟尼、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四位戰將,六位戰童共15尊。正殿兩側配房各兩間,東西側房五間。這座曆經風雨的寺廟,不僅是當地村民信仰的寄托,也是研究地方曆史和宗教文化的重要場所。
民俗風情:傳統與現代的交織
太和區的民俗風情豐富多彩,充滿了濃鬱的地方特色。在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這裡的慶祝活動熱鬨非凡。
春節是太和區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從臘月開始,家家戶戶就開始忙碌起來。掃塵、貼春聯、掛燈籠,處處洋溢著喜慶的氛圍。除夕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豐盛的年夜飯,看著春節聯歡晚會,共享團圓的喜悅。大年初一,人們穿上新衣,走親訪友,互相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在春節期間,還有舞龍舞獅、踩高蹺、扭秧歌等傳統民俗表演。舞龍舞獅的隊伍在街頭穿梭,表演者們動作矯健,將龍和獅的形態表現得淋漓儘致;踩高蹺的演員們穿著鮮豔的服裝,踩著高蹺,做出各種驚險的動作,引得觀眾陣陣喝彩;扭秧歌的人們則手持彩扇,隨著歡快的音樂節奏,扭動著身體,展現出東北人民的熱情和豪爽。
元宵節時,太和區的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各種造型精美的花燈掛滿了街頭巷尾,有動物造型的、人物造型的、花卉造型的等等,五彩斑斕,十分漂亮。猜燈謎活動則吸引了眾多市民的參與,大家開動腦筋,在一個個有趣的燈謎中感受著傳統文化的魅力。
端午節,太和區的人們有包粽子、掛艾草、佩香囊的習俗。在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會準備糯米、紅棗、粽葉等食材,包出美味的粽子。人們還會在門口掛上艾草,以驅邪避災。孩子們則會佩戴上精美的香囊,香囊裡裝有各種香料,散發著淡淡的香氣,據說可以驅蟲辟邪,保佑孩子們健康成長。
除了傳統節日,太和區還保留著一些獨特的民俗活動。比如每年的廟會,吸引了周邊地區的眾多遊客前來參加。廟會上,有各種各樣的民間藝術表演,如雜技、魔術、戲曲等,還有琳琅滿目的特色小吃和手工藝品。人們在廟會上逛攤位、看錶演、品嘗美食,感受著濃厚的民俗文化氛圍。
在現代,太和區也積極舉辦各類文化活動,豐富居民的精神生活。例如舉辦的文化節、音樂節、美食節等,吸引了眾多市民和遊客參與。文化節上,會展示各種民間藝術作品,如剪紙、刺繡、麵塑等,讓更多的人瞭解和欣賞到太和區的傳統文化。音樂節上,各種音樂風格彙聚一堂,有流行音樂、搖滾音樂、民族音樂等,歌手們的精彩演唱和樂隊的激情演奏,讓現場氣氛熱烈非凡。美食節則彙聚了各種特色美食,有錦州燒烤、溝幫子熏雞、錦州小菜等,讓人們品嘗到地道的錦州味道。
特色美食:舌尖上的太和區
太和區的美食文化獨具魅力,融合了東北菜的豪放與地方特色。來到這裡,一定要品嘗一下當地的特色美食。
錦州燒烤是太和區美食的代表之一,聞名全國。錦州燒烤的食材豐富多樣,有肉類、海鮮、蔬菜等。燒烤的調料獨特,經過炭火烤製後,香氣四溢,讓人垂涎欲滴。烤羊肉串是錦州燒烤的經典菜品之一,選用新鮮的羊肉,切成小塊,用特製的調料醃製後,放在炭火上烤製。烤好的羊肉串外焦裡嫩,肉質鮮美,撒上一把孜然和辣椒麵,味道更是絕佳。烤海鮮也是錦州燒烤的特色,如烤生蠔、烤扇貝等。將生蠔和扇貝洗淨後,放在炭火上烤製,待殼張開後,加入蒜蓉、粉絲等調料,再烤一會兒,香氣撲鼻,鮮嫩多汁。
溝幫子熏雞也是太和區不可錯過的美食,它以獨特的製作工藝和醇厚的味道而聞名。選用優質的雞,經過多道工序處理後,用獨特的香料熏製而成。熏雞色澤紅潤,肉質鮮嫩,香味濃鬱,無論是作為正餐還是零食,都十分美味。
錦州小菜是當地的特色美食,以其鮮、鹹、脆、嫩的口感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它選用當地的新鮮蔬菜,如黃瓜、豆角、芹菜等,經過醃製和調味後,口感清爽,是下飯的佳品。錦州小菜的製作工藝獨特,注重食材的選擇和調料的搭配,使得每一道小菜都具有獨特的風味。
除了這些,太和區還有許多其他特色小吃,如烤冷麵、炸串、粘豆包等。烤冷麵是一種源自東北的特色小吃,將冷麵放在鐵板上煎烤,打上雞蛋,加入香腸、蔬菜等配料,再刷上特製的醬料,口感軟糯,酸甜可口。炸串則是將各種食材串在竹簽上,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再撒上孜然、辣椒粉等調料,外皮酥脆,內裡鮮嫩,一口下去滿是香氣。粘豆包則是東北傳統小吃,用黃米麵或糯米麵做皮,包裹著紅豆沙餡,蒸熟後口感軟糯香甜,帶著穀物的清香,是冬日裡暖身又飽腹的美味。
太和區的農家菜也極具特色,依托當地豐富的農產品資源,菜品新鮮地道。比如鐵鍋燉大鵝,選用散養的大鵝,剁成塊後與土豆、粉條一起放進鐵鍋裡慢燉,湯汁濃鬱,鵝肉酥爛入味,土豆吸滿了湯汁,粉條爽滑勁道,一口下去暖意融融。還有小雞燉蘑菇,用農村散養的小雞和野生的榛蘑一起燉煮,雞肉鮮嫩,蘑菇香濃,湯汁用來泡米飯更是一絕,儘顯東北菜的醇厚與實在。
在筆架山附近的海鮮餐館裡,還能品嘗到最新鮮的海鮮。剛從海裡打撈上來的螃蟹、蝦、貝類等,簡單清蒸或白煮,就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其鮮味。清蒸螃蟹肉質飽滿,蟹黃豐腴;白灼蝦鮮嫩q彈,蘸上少許薑絲醋,去腥提鮮,讓人品嘗到大海的饋贈。
旅遊指南攻略
交通指南
前往太和區,可選擇多種交通方式。若乘坐飛機,錦州灣國際機場距離太和區約30公裡,機場有大巴直達錦州城區,再轉乘公交車或計程車前往太和區,計程車費用約50-60元,車程40分鐘左右。
乘坐火車的話,錦州站和錦州南站都可到達。錦州站位於市區,距離太和區較近,出站後乘坐公交車如1路、117路等可直達太和區主要街道,車程約20分鐘;錦州南站距離稍遠,可乘坐高鐵專線或計程車,計程車費用約30-40元,車程30分鐘。
在太和區內出行,公交車線路覆蓋主要街道和景點,如216路可直達筆架山風景區,票價1-2元;計程車起步價6元,超出後每公裡2元,方便快捷;若想悠閒遊覽,也可租用共享單車,在城區內自由穿梭。
住宿推薦
若想靠近景點,筆架山風景區附近有多家酒店和民宿。筆架山賓館位於景區入口旁,步行5分鐘即可到達「天橋」,客房整潔舒適,部分房間可欣賞海景,標間價格約200-300元/晚,酒店餐廳還提供新鮮海鮮,方便遊客品嘗當地風味。
喜歡城市便捷生活的遊客,可選擇太和街道周邊的酒店。錦州太和國際酒店位於太和區政府附近,周邊商場、餐館密集,交通便利,酒店設施完善,有會議室、健身房等,標間價格約350-450元/晚,適合商務出行或家庭旅遊。
追求價效比的遊客,女兒河街道的農家樂是不錯的選擇。這些農家樂多為獨棟民居,提供農家飯菜,如鐵鍋燉菜、蒸粘豆包等,價格實惠,人均80-100元/晚,還能體驗采摘、垂釣等農家活動,感受鄉村生活的悠閒。
遊玩路線規劃
一日遊路線:上午前往筆架山風景區,趕在潮落時走「天橋」上島,遊覽三清閣、呂祖亭等景點,感受「天橋」奇觀,遊玩約3小時;中午在筆架山附近的海鮮餐館用餐,品嘗新鮮海鮮;下午前往北普陀寺,參觀古刹建築,感受佛教文化,之後在北普陀山漫步,欣賞山林風光;傍晚返回城區,去太和區的燒烤街品嘗正宗錦州燒烤,結束一天行程。
兩日遊路線:第一天上午遊覽筆架山風景區,下午前往後白廟子興隆寺,瞭解其曆史變遷和獨特文化;晚上住在筆架山附近的民宿,體驗海邊夜景。第二天上午前往北普陀山,登山賞景,參觀北普陀寺;中午在山腳下的農家菜館吃農家菜;下午前往錦州古玩城(距離太和區較近),逛逛古玩市場,之後返程。
太和區既有山海相擁的自然奇觀,也有底蘊深厚的人文古跡,更有熱辣鮮香的特色美食。無論是漫步筆架山的「天橋」,還是在古刹中聆聽鐘聲,或是在燒烤攤前大快朵頤,都能讓人感受到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留下難忘的旅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