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 第10章 長春市《德惠市》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第10章 長春市《德惠市》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德惠市位於吉林省中北部,長春市東北部,地處鬆遼平原腹地,幅員麵積3435平方公裡。作為長春市代管的縣級市,這裡地勢平坦,江河縱橫,既有廣袤的黑土良田,也有豐富的文化積澱,下轄4個街道、12個鎮、4個鄉,共同構成了這片土地的多樣風貌。

曆史沿革與文化脈絡

德惠市的曆史可追溯至遠古時期,境內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證明,早在數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以漁獵、農耕為生,創造了早期文明。

兩漢時期,這裡屬穢貊族建立的夫餘國,受中原文化影響,農業逐漸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屬鮮卑、契丹等部族領地,多民族文化開始交融。隋唐時期,歸渤海國管轄,與中原地區的貿易往來頻繁,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遼金時期,德惠成為女真族活動的重要區域,現存的古城遺址見證了當時的聚落規模和軍事防禦體係。元代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代歸奴兒乾都司,清代初期為蒙古郭爾羅斯前旗遊牧地,後隨著「闖關東」移民潮,漢人逐漸遷入,開墾荒地,農業生產規模擴大。

光緒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設立長春府,德惠屬長春府管轄。宣統二年(1910年),設德惠縣,縣治設在大房身(今大房身鎮),「德惠」之名取「德政恩惠」之意,寄托了對這片土地的治理願景。1913年,德惠縣屬吉林省吉長道,1929年直屬吉林省。東北淪陷時期,德惠縣屬吉林省。1945年解放後,先後屬吉林省直轄、懷德專區、德惠專區。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德惠縣撤縣設市(縣級市),由長春市代管。

在文化脈絡上,德惠融合了滿族、漢族等多民族文化元素。滿族的薩滿文化遺存、漢族的農耕習俗在此交織,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文化。境內的皮影戲、東北大鼓等民間藝術流傳廣泛,其中德惠皮影戲以造型精美、唱腔獨特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當地文化的重要符號。

曆史人物方麵,德惠湧現出多位傑出人才。近代教育家顧旭東,致力於鄉村教育,在德惠創辦多所學校,推動了當地教育普及;抗日誌士趙尚誌(曾在德惠一帶活動),組織抗日武裝,沉重打擊了日寇囂張氣焰;現代作家王汪,以東北農村生活為題材創作了多部小說,反映了德惠地區的社會變遷;科學家張德慶在農業領域深耕,為東北地區的糧食增產技術做出了貢獻。

下轄鄉鎮(街道)簡介

德惠市下轄4個街道、12個鎮、4個鄉,各區域依托地理資源形成了獨特的產業格局:

4個街道

-勝利街道:位於市區中心,是德惠市政治、經濟、文化核心區。街道內商業密集,有大型購物中心、農貿市場、餐飲街區,勝利街步行街是市民休閒消費的主要場所。同時,集中了市政府、法院等行政機構,以及多所中小學,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生活便利。

-建設街道:以工業和倉儲物流為特色,轄區內有德惠經濟開發區部分割槽域,入駐了食品加工、機械製造等企業。街道內交通便利,鐵路貨場、物流園區分佈密集,是德惠市物資中轉的重要節點,工業與生活功能分割槽明確,環境整潔。

-惠發街道:地處市區南部,是城市擴張的重點區域,近年來新建小區、學校、醫院較多,房地產和服務業發展迅速。街道內有惠發河穿流而過,沿河修建了帶狀公園,成為市民散步、健身的好去處,宜居屬性突出。

-夏家店街道:城鄉結合部,兼具農業與工業特色。農業以蔬菜種植、畜禽養殖為主,為市區提供新鮮農產品;工業以建材、包裝加工為主,多家企業在此落戶,形成了「農工互補」的發展模式,街道內還有部分曆史村落,保留著傳統民居。

12個鎮

-大青嘴鎮:位於德惠市東南部,以糧食種植和特色養殖為主要產業。全鎮耕地以黑土為主,盛產玉米、水稻,是德惠重要的「糧倉」之一。特色養殖以蛋雞、生豬為主,規模化養殖場較多,雞蛋、豬肉供應長春及周邊城市,畜牧業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郭家鎮:地處市區西北部,商貿活躍,是周邊鄉鎮的物資集散地。鎮內有大型農貿市場,每逢集日,周邊村民前來交易農產品、日用品,集市規模在德惠市名列前茅。農業以玉米、大豆種植為主,近年推廣滴灌技術,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

-鬆花江鎮:因瀕臨鬆花江而得名,水資源豐富,漁業和水稻種植是支柱產業。鎮內有多個漁場,養殖鯉魚、鯽魚、胖頭魚等,所產江魚肉質鮮美,通過冷鏈物流銷往各地。水稻種植依托鬆花江灌溉,米粒飽滿,口感軟糯,「鬆花江大米」在省內小有名氣。

-達家溝鎮:位於德惠市北部,交通便利,102國道穿鎮而過。工業以糧食加工為主,多家玉米深加工企業在此落戶,生產澱粉、飼料等產品,產業鏈條完善。農業以玉米種植為主,機械化程度高,糧食產量穩定。

-大房身鎮:德惠舊縣治所在地,曆史悠久,鎮內保留有部分清代、民國時期建築,如原縣署舊址。農業以水稻、玉米為主,特色產業有釀酒,采用傳統工藝釀造的白酒口感醇厚,在當地有一定知名度,文旅融合發展潛力大。

-岔路口鎮:位於德惠市東部,岔路口河穿鎮而過,灌溉條件優越,是德惠水稻主產區之一。全鎮水稻種植麵積廣,采用綠色種植技術,所產大米通過了有機認證,遠銷全國,「岔路口大米」成為地理標誌產品,品牌效應顯著。

-朱城子鎮:緊鄰長春市寬城區,區位優勢明顯,工業以汽車零部件加工、食品包裝為主,多家企業為長春一汽配套生產,產業聯動性強。農業以蔬菜種植為主,大棚蔬菜供應長春市場,是典型的城郊型農業鎮。

-布海鎮:地處市區南部,以特色農業和苗木花卉種植為亮點。特色農業種植香瓜、西瓜,因口感香甜、上市早,深受消費者喜愛,「布海香瓜」形成品牌;苗木花卉基地培育多種綠化樹種,供應城市園林建設,農業經濟效益突出。

-天台鎮:位於德惠市西部,以糧食種植和農機製造為主要產業。全鎮耕地麵積大,玉米、高粱產量高,農機普及率在德惠市領先。農機製造企業生產的播種機、收割機等產品,適應東北黑土地耕作需求,暢銷省內各地。

-菜園子鎮:位於德惠市北部,瀕臨鬆花江,地勢低窪,水域麵積廣,以水稻種植和淡水養殖為主。全鎮水稻種植采用「稻漁共生」模式,稻田養魚、養蟹,既提高了大米品質,又增加了養殖收入,生態農業特色鮮明。

-同太鄉(鎮級):以糧食種植和光伏發電為特色。糧食種植以玉米、大豆為主,產量穩定;光伏發電專案利用閒置荒坡、屋頂建設光伏板,清潔能源產業與農業形成互補,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鬆花江鎮:(注:前文已介紹,此處為筆誤,應為「五台鎮」)五台鎮位於德惠市東南部,以林業和雜糧種植為主要產業。鎮內有部分丘陵山地,林地麵積廣,種植落葉鬆、楊樹等;雜糧種植以綠豆、紅小豆為主,因口感好、無公害,通過電商平台銷往全國,小雜糧做成了大產業。

4個鄉

-朝陽鄉:位於德惠市西南部,以糧食種植和黃牛養殖為主。全鄉耕地肥沃,玉米、水稻產量高;黃牛養殖采用散養與圈養結合的方式,肉質鮮嫩,多家屠宰加工企業在此落戶,形成了「養殖-加工-銷售」產業鏈。

-升陽鄉:地處市區西北部,農業以玉米、高粱種植為主,是傳統農業鄉。近年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如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糧食單產逐年提高。鄉內有小型水庫,發展淡水養殖,魚類品種多樣,供應本地市場。

-萬金塔鄉:因境內有遼金時期「萬金塔」遺址得名,曆史文化底蘊深厚。農業以水稻種植為主,特色產業有柳編,當地農民利用柳條編織筐、籃等日用品,工藝精湛,產品出口至韓國、日本等國家,柳編成為文化輸出的載體。

-三勝鄉:位於德惠市東北部,以糧食種植和食用菌栽培為主要產業。糧食種植以玉米、大豆為主;食用菌栽培以平菇、香菇為主,利用溫室大棚規模化生產,產品供應長春、哈爾濱等城市,經濟效益顯著。

必遊景點

德惠市的旅遊資源融合了自然景觀、曆史遺跡與鄉村風情,適合不同型別的遊客:

1德惠公園

位於市區中心,是市民休閒娛樂的主要場所,占地麵積較大,園內有惠發河穿流而過,修建了橋梁、亭台、步道等設施。春季百花盛開,夏季綠樹成蔭,秋季層林儘染,冬季冰封雪覆,四季景色各異。園內設有健身區、兒童遊樂區,還有展示德惠曆史文化的雕塑群,是瞭解德惠市井生活的好去處。

2鬆花江沿岸風光帶

從鬆花江鎮至菜園子鎮,沿鬆花江修建了觀光路,沿途可欣賞江景、濕地、稻田等景觀。夏季可在江邊垂釣、野餐,看漁船往來;秋季稻田金黃,與江水相映成趣;冬季江麵上冰雪覆蓋,可體驗冰釣、滑冰等活動。沿岸有多家農家樂,提供江魚宴、農家菜,適合短途自駕遊覽。

3萬金塔遺址

位於萬金塔鄉,是遼金時期的佛教遺址,現存一座夯土台基,高約10米,周長約100米,台基上散落著磚瓦殘片,部分帶有蓮紋、獸紋,是遼金時期典型的建築構件。據考證,此處曾建有佛塔,規模宏大,後因戰亂損毀。遺址旁建有小型展覽館,展示出土的佛像殘件、磚瓦等文物,是研究遼金佛教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4德惠市博物館

位於建設街道,館藏文物豐富,涵蓋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的各類器物,如石器、陶器、青銅器、瓷器等。館內設有「德惠曆史沿革」「民俗文化」「抗日烽火」等展區,通過實物、圖片、多媒體等形式,係統展示了德惠的曆史變遷和文化特色,是瞭解德惠全貌的必去之地。

5布海鎮香瓜產業園

是德惠市鄉村旅遊的亮點,產業園內種植有多個品種的香瓜,修建了觀光步道、采摘區、科普館。夏季香瓜成熟時,遊客可入園采摘,品嘗新鮮香瓜,瞭解香瓜種植技術。園內還設有農家樂,以香瓜為原料製作的甜品、菜肴獨具特色,適合親子遊和農業體驗。

古刹、寺廟與曆史遺址

-寶山寺:位於大青嘴鎮,始建於清代中期,現存大雄寶殿、觀音殿等建築,為傳統中式風格,飛簷翹角,雕梁畫棟。寺內香火旺盛,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舉辦廟會,香客雲集,周邊村民前來祈福,廟會期間還有戲曲表演、小吃攤位,熱鬨非凡,是當地宗教與民俗活動的重要場所。

-遼金古城遺址:分佈在菜園子鎮、萬金塔鄉等地,其中菜園子鎮古城遺址規模較大,城址呈方形,周長約2000米,城牆為夯土築成,殘高2-3米,牆外有護城河遺跡。遺址內出土了遼金時期的陶瓷片、鐵器、銅錢等,推測為當時的軍事或行政聚落,對研究遼金時期東北地區的聚落分佈有重要價值。

-新石器時代遺址:主要有臥虎嶺遺址、半拉山遺址,位於鬆花江沿岸,出土了大量打製石器、磨製石器和陶片。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鏃等,陶片多為夾砂陶,飾有繩紋、刻劃紋,反映了當時先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是德惠市最早的人類活動遺跡。

-清真寺:位於勝利街道,始建於民國時期,是德惠市回族群眾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建築風格融合了中式與伊斯蘭元素,大殿頂部為穹頂設計,外牆有阿拉伯文書法裝飾。清真寺平時對信眾開放,節日期間舉辦宗教活動,體現了德惠多民族和諧共處的景象。

民俗風情

德惠市的民俗風情兼具東北農村特色與多民族文化元素,生動鮮活:

-德惠皮影戲: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距今已有百年曆史。皮影以驢皮為原料,經雕刻、染色製成,造型精美,人物、動物形象栩栩如生。表演時,藝人在幕後操縱皮影,通過燈光投射在幕布上,配合嗩呐、板胡等樂器伴奏,演唱東北大鼓調,劇目多為民間故事、曆史傳說,如《楊家將》《白蛇傳》等,深受群眾喜愛,現已成為非遺保護專案。

-東北大秧歌:在德惠城鄉廣泛流傳,每逢春節、元宵節等節日,村民自發組織秧歌隊,隊員身著綵衣,手持彩扇、手絹,隨著鑼鼓聲扭出各種隊形,如「二龍戲珠」「十字梅花」等。秧歌隊中還有醜角、唐僧、孫悟空等角色,表演幽默詼諧,熱鬨非凡,是節日期間最受歡迎的民俗活動。

-滿族薩滿祭祀:在部分滿族聚居村落仍有保留,儀式由薩滿主持,身著神服,頭戴神帽,手持神鼓,通過舞蹈、吟唱與「神靈溝通」,祈求風調雨順、族人平安。神服上綴滿銅鈴、彩布,舞動時鈴聲作響,配合鼓聲與吟唱,場麵莊重神秘,如今多在文化展示活動中呈現,成為傳承滿族文化的重要形式。

-農耕習俗:春耕時,部分農村保留「開犁禮」,農戶在田間擺上祭品,焚香祭拜土地神,祈求豐收;秋收後舉辦「打場節」,村民們聚集在打穀場,用傳統農具脫粒,男女老少分工協作,一邊勞動一邊唱歌,歡聲笑語不斷,展現了豐收的喜悅。

特色美食

德惠市的美食根植於黑土地的物產,以東北家常菜為主,兼具地方特色:

-德惠炒粉: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小吃,選用紅薯澱粉製作的粉條,與肉絲、雞蛋、豆芽、青椒等一起爆炒,調料用醬油、蒜末、辣椒油等,口感筋道,醬香濃鬱,辣中帶鮮。街頭巷尾的炒粉攤是德惠人的「深夜食堂」,搭配烤串食用,是經典組合,已有數十年曆史。

-鬆花江全魚宴:以鬆花江野生魚類為原料,做法多樣,有紅燒胖頭魚、清蒸鯽魚、油炸白魚、醬燜嘎牙子等。其中紅燒胖頭魚選用10斤以上的大魚,用醬油、冰糖、八角等調料慢燉,肉質鮮嫩,湯汁濃鬱;油炸白魚外酥裡嫩,蘸椒鹽食用,鮮香可口,是菜園子鎮、鬆花江鎮的招牌菜。

-粘豆包:德惠農村冬季的傳統美食,用黃米麵或糯米麵包裹紅豆餡,蒸熟後蘸白糖食用,口感軟糯香甜。臘月裡,農戶們會批量製作,冷凍儲存,整個冬天都能食用,春節時更是必不可少的食品,象征團圓美滿。

-郭家鎮燻肉:選用本地豬肉,用鬆木、柏木熏製後鹵煮,肉質緊實,熏香濃鬱,切片後肥瘦相間,不柴不膩。搭配剛出鍋的饅頭或薄餅食用,風味更佳,是郭家鎮的特色產品,已有百年曆史,如今通過真空包裝銷往各地。

-布海香瓜甜品:以布海鎮特產香瓜為原料,製作香瓜汁、香瓜沙拉、香瓜冰淇淋等甜品,口感清甜爽口,夏季食用解暑降溫。香瓜的清香與牛奶、奶油等搭配,形成獨特風味,是布海鎮農家樂的特色美食。

旅遊指南攻略

最佳旅遊時間

德惠市四季分明,各季節旅遊特色不同:春季(4-5月),大地回暖,布海鎮香瓜開始成熟,可前往采摘;鬆花江沿岸柳樹發芽,綠意初顯,適合踏青。夏季(6-8月),氣候涼爽,鬆花江畔風光宜人,可垂釣、乘船;德惠公園荷花盛開,是避暑休閒的好去處。秋季(9-10月),稻田金黃,菜園子鎮、岔路口鎮的稻田景觀壯麗,適合攝影;玉米、大豆豐收,可體驗農事活動。冬季(11-2月),銀裝素裹,可在鬆花江冰麵滑冰、冰釣;春節前後,能體驗東北大秧歌、廟會等民俗活動。

交通方式

-外部交通:公路方麵,京哈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從長春市區自駕前往德惠市,走京哈高速,全程約90公裡,耗時15小時;長春客運中心站有直達德惠市的長途客車,每20分鐘一班,票價25元,車程2小時。鐵路方麵,京哈鐵路經過德惠,德惠站有直達長春、哈爾濱、沈陽的列車,其中長春至德惠的城際列車每日10餘班,車程40分鐘,票價15元,交通便利。

-內部交通:市區公交有10餘條線路,覆蓋各街道及周邊鄉鎮,票價1-2元;計程車起步價5元(3公裡內),超出後每公裡15元,短途出行便捷。鄉鎮之間有中巴車往返,如德惠市區至鬆花江鎮、郭家鎮等,每30分鐘一班,票價5-10元,車程30分鐘至1小時。前往鄉村景點建議自駕或包車,靈活性更高,可隨時停靠觀景。部分鄉村旅遊點如布海香瓜產業園、萬金塔遺址等,已開通旅遊專線,每週六、日從市區客運站發車,票價15-20元,方便遊客往返。

住宿推薦

德惠市區住宿選擇豐富,能滿足不同需求。連鎖酒店如如家、7天優品等,集中在勝利街道、建設街道,價格150-260元/晚,設施完善,周邊餐飲、購物便利;本地商務酒店如德惠賓館,緊鄰市政府,環境整潔,提供早餐,價格200-350元/晚,適合商務出行或家庭住宿。

鄉鎮住宿以農家樂為主,鬆花江鎮、菜園子鎮的江邊農家樂頗具特色,價格80-150元/晚,可品嘗江魚宴,清晨還能欣賞鬆花江日出;布海鎮的香瓜主題民宿,配套采摘園,價格100-200元/晚,適合親子家庭體驗田園生活。

行程建議

-生態休閒遊:第一天上午前往鬆花江沿岸風光帶,乘船遊江,體驗垂釣;中午在江邊農家樂吃全魚宴。下午參觀菜園子鎮「稻漁共生」基地,瞭解生態農業模式;傍晚前往德惠公園散步,欣賞惠發河夜景。第二天上午遊覽布海鎮香瓜產業園,采摘香瓜;下午返回市區,逛德惠市博物館,結束行程。

-曆史文化遊:第一天上午參觀萬金塔遺址及展覽館,看遼金時期文物;中午在萬金塔鄉吃柳編宴(以柳編容器盛裝的農家菜)。下午前往大房身鎮,看舊縣署舊址,瞭解德惠建縣曆史;傍晚前往寶山寺,感受宗教文化(注意開放時間)。第二天上午欣賞德惠皮影戲表演(可提前聯係文化館預約);下午逛勝利街道步行街,購買炒粉、燻肉等特產。

-親子體驗遊:第一天上午到德惠公園兒童遊樂區,讓孩子儘情玩耍;中午在市區吃德惠炒粉。下午前往布海香瓜產業園,采摘香瓜,參與香瓜甜品製作;晚上住香瓜民宿。第二天上午參觀同太鄉光伏發電站,瞭解清潔能源;下午到鬆花江鎮漁場,體驗撈魚樂趣,結束行程。

注意事項

-鄉村景點多在田間或江邊,夏季需備驅蚊液、防曬用品;秋季江邊風大,建議攜帶薄外套;冬季冰麵活動需穿防滑鞋,注意安全。

-購買農產品如大米、香瓜時,選擇有地理標誌或包裝標識的產品,如「岔路口大米」「布海香瓜」,避免購買散裝無保障商品。

-參觀宗教場所時,保持安靜,不隨意觸碰神像、供品;觀看皮影戲、薩滿表演時,尊重藝人勞動,不喧嘩起鬨。

-江邊垂釣、采摘需遵守當地規定,不損壞作物、不汙染水源;垃圾隨身攜帶,扔進指定垃圾桶,保護生態環境。

德惠市的3435平方公裡土地上,黑土的肥沃滋養了糧倉的豐饒,鬆花江的流淌孕育了漁米的鮮香,多元文化的交融塑造了獨特的民俗風情。從遼金古塔的殘基到現代產業園的機器轟鳴,從皮影戲的光影搖曳到秧歌隊的鑼鼓喧天,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記錄著時代的變遷。無論是追尋曆史遺跡、體驗農耕樂趣,還是品味江魚鮮香、感受民俗熱鬨,德惠都以真實而厚重的姿態,等待著人們去探索、去感受。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