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 第2章 四平市《鐵東區》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第2章 四平市《鐵東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四平市鐵東區位於吉林省西南部,地處四平市區東部,是四平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區總麵積945平方公裡,下轄8個街道、3個鎮、1個鄉,分彆為平東街道、北市場街道、七馬路街道、四馬路街道、解放街道、北門街道、黃土坑街道、山門鎮、石嶺鎮、葉赫滿族鎮、城東鄉。這片土地既有深厚的曆史積澱,又有蓬勃的現代發展活力,在自然風貌與人文氣息的交融中,展現出獨特的區域特質。

一、管轄鄉鎮及街道簡介

8個街道

-平東街道:位於鐵東區東部,緊鄰城市中心區域,是連線城鄉的過渡地帶。這裡交通便利,多條公交線路穿境而過,街道內既有成熟的居民小區,也有小型工業企業,生活與生產氛圍相互融合。周邊分佈著菜市場、超市等生活配套設施,滿足居民日常需求,呈現出濃厚的生活氣息。

-北市場街道:地處鐵東區北部,因轄區內曾有傳統農貿市場而得名。作為老城區的一部分,這裡保留了不少舊式建築,街道格局緊湊,充滿曆史感。如今,隨著城市更新,部分割槽域進行了改造,新建了居民樓和小型商業設施,傳統與現代在此形成鮮明對比。

-七馬路街道:位於鐵東區中部,是區內商業活動較為集中的區域之一。街道內商鋪密集,涵蓋餐飲、零售、維修等多種業態,每日人流往來頻繁。周邊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齊全,是居民生活便利度較高的區域,展現出濃厚的市井活力。

-四馬路街道:緊鄰鐵東區核心地帶,以交通便捷著稱,多條主次乾道在此交彙。街道內分佈著機關單位、寫字樓和居民小區,既有辦公的嚴謹氛圍,也有生活的煙火氣。沿街的老字號店鋪與新開的連鎖品牌相互映襯,體現出區域發展的延續性。

-解放街道:得名於曆史事件,承載著當地的紅色記憶。這裡是鐵東區的重要文化區域,擁有文化館、社羣活動中心等場所,經常舉辦群眾文化活動。街道注重曆史傳承,通過展板、講座等形式,向居民講述區域發展曆程,增強社羣凝聚力。

-北門街道:位於鐵東區北部邊緣,與周邊區域聯係緊密。街道內以居民區為主,配套設施完善,公園、健身廣場成為居民日常休閒的主要場所。近年來,街道加強了環境整治,綠化麵積增加,居住舒適度不斷提升,呈現出整潔宜居的麵貌。

-黃土坑街道:因曆史上的地形特征得名,地勢略有起伏。這裡工業遺跡與現代居民區交錯分佈,部分老廠房經過改造,轉型為文創空間或倉儲物流場所,實現了資源的再利用。街道內生活節奏相對舒緩,居民鄰裡關係和睦,保留著傳統社羣的溫情。

3個鎮及1個鄉

-山門鎮:位於鐵東區東部,距市區約10公裡,因境內的山門風景區而得名。全鎮麵積較大,山地與平原交錯,自然生態良好。這裡是鐵東區的重要旅遊節點,依托山門風景區發展起餐飲、住宿等旅遊配套產業。同時,農業以種植玉米、果樹為主,部分農戶經營采摘園,吸引市民週末前來體驗。

-石嶺鎮:地處鐵東區東南部,是連線四平與周邊城市的交通節點之一。鎮內工業基礎較好,有機械加工、建材等企業,同時農業以糧食種植和畜禽養殖為主,形成工農結合的發展模式。鎮內保留了部分舊式民居和糧站等曆史建築,見證了當地的發展曆程。

-葉赫滿族鎮:位於鐵東區南部,是滿族文化的重要傳承地,也是四平市著名的特色小鎮。全鎮滿族人口占比較高,保留了大量滿族習俗和文化符號。這裡依托葉赫那拉城等曆史遺跡發展旅遊,鎮內建築風格融入滿族元素,商業街上售賣滿族手工藝品和特色食品,民族文化氛圍濃厚。

-城東鄉:環繞鐵東區城區東部,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隨著城市擴張,部分割槽域已納入城市化程序,新建了工業園區和居民社羣。鄉內農業以蔬菜種植為主,為市區提供新鮮農產品,同時發展起物流、加工等產業,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區域。

二、曆史沿革與文化脈絡及曆史人物

鐵東區的曆史可追溯至遠古時期,境內多處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證明早在數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商周時期,這裡屬肅慎族活動範圍;秦漢至魏晉,為扶餘國屬地;隋唐時期,納入渤海國版圖;遼金時期,因地處交通要道,成為軍事和商貿重鎮,留下了豐富的曆史遺跡。

明清時期,鐵東區成為滿族聚居地,葉赫部在此建立城寨,成為海西女真四部之一,在東北曆史上占據重要地位。明末,葉赫部與建州女真往來密切,後歸入清朝版圖,滿族文化在此得到進一步發展。近代以來,鐵東區因地處遼吉蒙三省交界,成為軍事戰略要地,見證了多次戰役,尤其是解放戰爭時期的四平戰役,給這片土地留下了深刻的紅色印記。

在文化脈絡上,鐵東區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區域,漢族、滿族、蒙古族等民族在此長期共存,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貌。滿族的薩滿文化、漢族的農耕習俗、蒙古族的遊牧元素相互影響,體現在飲食、服飾、節慶等多個方麵。

曆史上,鐵東區湧現出多位有影響的人物。葉赫部貝勒金台石、布揚古是明末海西女真的重要首領,他們帶領葉赫部在東北草原上活動,與周邊部落交往互動,其事跡在《清史稿》等文獻中均有記載,是研究女真族曆史的重要物件。近代以來,在四平戰役中,無數革命戰士在此浴血奮戰,他們的英勇事跡被載入史冊,成為鐵東區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必遊景點與曆史遺址

必遊景點

-葉赫那拉城:位於葉赫滿族鎮,是複建的葉赫部古城遺址,占地約10萬平方米。古城依山而建,分為內城和外城,城牆由夯土築成,保留了古代軍事防禦建築的特征。城內設有貝勒府、議事廳、民俗館等建築,展示了葉赫部的生活場景和曆史文物。遊客可在此瞭解葉赫部的興衰曆程,觀看滿族歌舞表演,感受滿族文化的獨特內涵。城外群山環繞,林木茂密,自然景觀與人文建築相互呼應,是瞭解滿族曆史的重要場所。

-山門風景區:地處山門鎮,由山門水庫、杏花山、德仁堂等部分組成。山門水庫建於1958年,庫區水麵開闊,周邊山林覆蓋率高,夏季綠樹成蔭,秋季層林儘染,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遊客可乘船遊湖,或沿湖邊步道散步,欣賞湖光山色。杏花山因春季杏花盛開而得名,每年四月,漫山遍野的杏花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觀賞,形成「杏花煙雨」的景觀。

-二龍湖風景區:位於石嶺鎮附近,是吉林省較大的人工湖之一,由二龍山水庫形成。湖區麵積廣闊,水質清澈,周邊群山環繞,生態環境優良。這裡是開展水上運動的好地方,可進行垂釣、劃船、遊泳等活動。湖岸周邊設有度假村和農家樂,遊客可在此品嘗湖鮮,體驗鄉村生活,適合全家出遊或朋友聚會。

曆史遺址

-葉赫部東城遺址:位於葉赫滿族鎮境內,是葉赫部早期的都城遺址之一,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遺址現存夯土城牆殘段,周長約2000米,城牆高約3-5米,依稀可見當年的規模。城內曾出土陶器、鐵器等文物,為研究葉赫部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實物依據。遺址周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體現了古代軍事城寨的選址智慧。

-四平戰役遺址:分佈在鐵東區多個區域,包括當年的戰場、防禦工事等遺跡。在解放街道附近,仍保留部分當年的碉堡和戰壕殘跡,是四平戰役的直接見證。這些遺址雖曆經歲月侵蝕,但依然能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革命先輩的犧牲精神,如今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場教材。

-二龍湖古城遺址:位於二龍湖畔,是一座遼金時期的古城遺址,麵積約15萬平方米。遺址內發現了城牆、房基、窖穴等遺跡,出土了大量遼金時期的瓷器、鐵器、銅器等文物,反映了當時的手工業和商貿活動。該遺址的發現,為研究遼金時期東北地區的城市佈局和社會經濟狀況提供了重要資料。

寺廟與古刹

鐵東區現存的寺廟較少,其中較為知名的是普濟寺,位於山門鎮附近的山林中,建於清末民初。寺廟規模不大,由正殿、配殿、禪房等建築組成,建築風格為傳統中式廟宇樣式,青磚灰瓦,古樸莊重。寺內供奉觀音、如來等佛像,香火雖不旺盛,但環境清幽,是周邊信眾禮佛的場所。寺廟周邊林木蔥鬱,空氣清新,遊客可在此感受寧靜的氛圍,瞭解當地的宗教文化。

四、民俗風情

鐵東區的民俗風情融合了多民族特色,其中滿族習俗最為突出,尤其在葉赫滿族鎮一帶,保留了大量傳統民俗。

滿族的傳統節慶活動豐富,頒金節是滿族的重要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十三日舉行,紀念滿族的形成。節日期間,葉赫滿族鎮會舉辦祭祀儀式、滿族歌舞表演、傳統體育比賽等活動。祭祀儀式由薩滿主持,身著傳統服飾,手持神鼓,吟唱古老歌謠,祈求風調雨順、族人安康。歌舞表演中,「莽式舞」「腰鈴舞」等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舞蹈展現了滿族人民的熱情豪放;體育比賽則包括射箭、摔跤、珍珠球等專案,吸引眾多村民參與。

在日常生活中,滿族的飲食、服飾習俗也有所保留。滿族服飾中的旗袍經過改良後成為現代服飾,但在節慶場合,仍能看到身著傳統旗袍、馬褂的滿族群眾。飲食方麵,滿族的傳統菜肴如殺豬菜、蘇子葉餑餑等,在當地餐館中常見,成為特色美食的一部分。

漢族的傳統習俗在鐵東區也占據重要地位。春節時,家家戶戶貼春聯、掛燈籠、吃年夜飯;元宵節則有猜燈謎、扭秧歌等活動,尤其是秧歌表演,隊伍龐大,鑼鼓喧天,表演者身著彩裝,舞姿歡快,是節日裡的重要娛樂專案。此外,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習俗也廣泛流傳,體現了漢族文化的深厚影響。

多民族習俗的交融,形成了鐵東區獨特的民俗風貌。在城鄉結合部,滿族的薩滿文化與漢族的民間信仰相互影響,一些民俗活動中既有滿族元素,也有漢族特色,展現了各民族和諧共處的景象。

五、特色美食

鐵東區的特色美食融合了滿族風味與東北地方特色,口味濃鬱,分量實在。

葉赫滿族火鍋是當地的代表性美食,源於滿族傳統飲食。火鍋以銅鍋為器具,鍋底用骨湯熬製,鮮香濃鬱。食材方麵,除了常見的肉類、蔬菜,還有滿族特色的酸菜、血腸、白肉等。尤其是酸菜,選用當地醃製的酸白菜,口感脆嫩,與肉類搭配後,中和了油膩,增添了酸爽口感。吃火鍋時,眾人圍坐一桌,邊煮邊吃,氛圍熱烈,體現了滿族飲食的豪放風格。

蘇子葉餑餑是滿族的傳統麵食,在鐵東區流傳廣泛。以糯米麵為皮,內餡用蘇子葉、豆沙或芝麻製成,外包新鮮蘇子葉,上鍋蒸熟。成品口感軟糯,帶有蘇子葉的清香,甜而不膩。蘇子葉在滿族飲食中常用,具有獨特的香味,是滿族飲食文化的體現。

二龍湖胖頭魚是鐵東區的特色水產美食,因產自二龍湖而得名。胖頭魚體型較大,肉質鮮嫩,刺少,適合多種做法,其中醬燜胖頭魚最為常見。用當地的黃豆醬燜煮,加入薑片、蔥段等調料,魚肉吸收了醬的香味,鮮嫩入味,湯汁濃鬱,搭配玉米餅子蘸湯吃,味道極佳,是當地餐館的招牌菜之一。

殺豬菜是東北傳統菜肴,在鐵東區也很受歡迎。選用新鮮的豬肉、豬血、酸菜等食材,一鍋燉煮,味道醇厚。尤其是血腸,用新鮮豬血加入調料灌入腸衣,煮熟後切片放入菜中,口感滑嫩,風味獨特。這道菜體現了東北人飲食的實惠和豪爽,是冬季暖身的佳品。

六、旅遊指南攻略

最佳旅遊時間

鐵東區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4-5月),山門鎮的杏花、葉赫滿族鎮的山花相繼開放,適合觀賞自然風光;夏季(6-8月),氣候涼爽,二龍湖、山門水庫等水域適合避暑、開展水上活動;秋季(9-10月),山林色彩豐富,二龍湖周邊和石嶺鎮的田野呈現豐收景象,適合徒步和攝影;冬季(11-3月),氣溫較低,可體驗東北冰雪活動,但部分戶外景點可能因嚴寒影響遊覽體驗。總體而言,春秋兩季氣候宜人,是旅遊的最佳時段。

交通指南

-外部交通:鐵東區交通便利,鐵路方麵,四平東站(高鐵站)位於區內,京哈高鐵穿境而過,可直達北京、沈陽、長春等城市;公路方麵,京哈高速、集雙高速在境內設有出入口,102國道、303國道貫穿全區,連線周邊市縣。此外,距長春龍嘉國際機場約150公裡,可通過高速公路前往,車程約2小時。

-內部交通:鐵東區內公交線路覆蓋各街道和鄉鎮,其中前往葉赫滿族鎮、山門鎮等地有專線公交,班次較多,方便遊客出行。計程車起步價較低,城內出行便捷;前往鄉鎮的話,也可選擇網約車或當地的小型客運車輛。若自駕旅遊,區內道路暢通,景區周邊停車場充足,適合自由安排行程。

住宿推薦

-城區住宿:鐵東區內有多家經濟型酒店和連鎖酒店,如如家、漢庭等,分佈在七馬路街道、四馬路街道等中心區域,價格適中,設施齊全,交通便利,適合大多數遊客選擇。部分酒店靠近商圈,周邊餐飲、購物方便,適合注重出行效率的遊客。

-鄉鎮住宿:葉赫滿族鎮和山門鎮有特色民宿和度假村,民宿多為滿族風格建築,內部裝飾融入民族元素,可體驗滿族生活氛圍。度假村則配套設施較全,適閤家庭或團體入住,部分民宿提供農家菜,可品嘗地道美食。二龍湖周邊有湖景度假村,環境優美,適合休閒度假。

購物推薦

-滿族手工藝品:葉赫滿族鎮的商業街有多家店鋪售賣滿族手工藝品,如滿族剪紙、刺繡、木雕等。剪紙題材多為滿族神話、生活場景,線條細膩;刺繡則以花鳥、吉祥紋樣為主,色彩鮮豔,具有收藏和紀念價值。

-特色農產品:山門鎮的水果、城東鄉的蔬菜新鮮優質,可在當地市場購買。二龍湖的乾魚製品也是不錯的選擇,用胖頭魚製成,便於攜帶,味道鮮美,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地方特產:蘇子葉餑餑、滿族火鍋底料等特色食品在城區超市和鄉鎮特產店有售,包裝精美,方便攜帶,可帶回家品嘗或贈送他人。

鐵東區以其豐富的曆史遺跡、獨特的民族風情、多樣的自然景觀,成為四平市旅遊的重要區域。無論是探尋曆史、體驗民俗,還是欣賞自然風光、品嘗特色美食,都能在這裡找到合適的去處,感受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