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 第1章 邢台市《內丘縣》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第1章 邢台市《內丘縣》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太行東麓的千年古韻與多元風情

內丘縣地處河北省西南部、邢台市中西部,太行山東麓地帶,縣域東西長61千米,南北寬312千米,總麵積787平方千米。東與隆堯縣、任澤區相鄰,西與山西省昔陽縣交界,南連邢台信都區,北接臨城縣、讚皇縣。截至2024年,全縣轄5鎮4鄉,分彆為內丘鎮、大孟村鎮、金店鎮、官莊鎮、柳林鎮,以及五郭店鄉、南賽鄉、獐麼鄉、侯家莊鄉,常住人口約258萬。縣政府駐地位於內丘縣扁鵲大道269號,是邢台市一城五星都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距石家莊僅80千米,與周邊大城市的距離均在300千米左右,交通區位優勢顯著。

一、曆史沿革:跨越千年的時空脈絡

內丘縣的人類活動史可追溯至舊石器晚期,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這裡更是人類活動的活躍區域。西周時期,境域屬邢國領地;戰國時代,名醫扁鵲在此留下諸多傳奇事跡。他不僅救活晉國大夫趙簡子,獲賜四萬畝田地,還讓虢國太子「起死回生」,此後太子隨其在蓬山一帶采藥行醫,這些故事為內丘的曆史增添了濃厚的人文色彩。

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後設中丘縣,屬邯鄲郡。西漢時,縣域劃歸冀州常山郡,新莽時期改稱直聚,東漢屬冀州趙郡。三國魏時,此地為趙郡轄地,晉朝初期屬冀州趙國,晉末因戰亂縣製廢置,太康六年升為中丘郡。十六國時期,內丘數易其主。隋開皇元年,為避隋文帝之父楊忠名諱,更名為內丘縣,此後在邢州、趙州等行政區劃間多次變動。唐代武德年間,析龍岡縣東北境複置青山縣,與內丘縣同屬邢州,開成五年青山縣再次並入龍岡縣。

五代時期,內丘曆經後梁、後唐、後晉等政權統治。宋初屬邢州,宣和元年改隸河北西路信德府。金天會七年,信德府改為邢州,內丘屬之。蒙古世祖中統三年,邢州升為順德府,轄內丘;至元二年,順德府改為順德路,繼續管轄內丘。明代洪武元年,撤路設府,內丘屬北平佈政司順德府,永樂年間改隸直隸京師順德府。清代雍正四年,為避孔子名諱,「丘」改為「邱」,內邱縣屬直隸省順德府。

民國初期,內邱縣屬直隸省冀南道,後改屬大名道。1937年12月31日,內邱抗日縣政府在獐獏村成立。1949年8月,劃歸河北省邢台專區。新中國成立後,內丘縣隸屬關係幾經調整,1993年邢台地區與邢台市合並,內丘縣自此歸屬邢台市管轄。2009年8月,正式確定名稱為內丘縣,沿用至今。

二、地理風貌:多元地貌的自然饋贈

內丘縣地勢西高東低,地貌呈山區、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的三元結構。西部山區峰巒起伏,千米以上山峰林立,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高,是眾多珍稀動植物的棲息地。山間溪流蜿蜒,空氣清新,保留著原始自然的壯美。例如寒山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8,山中一米崖地勢險峻,周邊環境清幽,展現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中部丘陵地帶連綿延展,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非常適宜果樹生長。每到果實成熟季節,漫山遍野飄散著果香,葡萄、蘋果、梨等水果掛滿枝頭,吸引遊客前來體驗采摘樂趣,也為當地帶來豐厚的物產收益。

東部平原廣袤平坦,灌溉水源充足,是重要的糧食產區。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在此茁壯成長,形成生機勃勃的農耕景象,孕育出深厚的農耕文化底蘊。

內丘縣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光照充沛。春季少雨多風,氣溫回升,萬物複蘇;夏季高溫多雨,降水集中,為農作物生長提供充足水分;秋季天高氣爽,是豐收的季節;冬季寒冷少雪,大地銀裝素裹。受地形影響,年平均氣溫有所差異,山區118°c,丘陵133°c,平原128°c。最熱月為7月,最冷月為1月。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1963年6月26日,達426°c;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1972年1月28日,低至-235°c。年平均日照時數山區25230小時,丘陵26740小時,平原24093小時。年平均降水量5372毫米,降水多集中於夏季,約占全年降水時長的三分之二,平均雨季約80天,降水量占全年的65,且自西向東逐漸減少。境內有小馬河、白馬河、白沙河、李陽河、泜河5條季節性河流,雨季時水流充沛,為生態係統和農業灌溉提供水源支援。

三、鄉鎮特色:各展所長的區域發展

內丘鎮

內丘鎮為縣政府駐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麵積768平方千米,人口密集,商業設施完備。既有現代商業街和購物中心,也保留著傳統集市和老字號店鋪。鎮內教育、醫療資源集中,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捷,是連線縣域內外的重要樞紐。同時,內丘鎮也是扁鵲文化和邢窯文化的重要展示視窗,周邊分佈著眾多文化遺址和博物館。

大孟村鎮

大孟村鎮位於縣境東北部,麵積497平方千米,是內丘縣的工業重鎮。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形成以裝備製造、新型建材為主的產業體係,工業園區內集聚了多家規模以上企業。近年來,該鎮積極推進產業升級,發展迴圈經濟,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農業方麵,以糧食種植和設施蔬菜為主,保障了當地農產品供應。

金店鎮

金店鎮地處縣域中部,麵積623平方千米,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貿集散地,至今仍保留著濃厚的商業氛圍。鎮內以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為支柱,是內丘縣優質小麥、玉米的主產區,同時發展紅薯、中藥材種植,延伸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此外,金店鎮交通便利,距離縣城較近,承接了縣城部分產業轉移,推動了城鎮化程序。

官莊鎮

官莊鎮位於縣境東部,麵積586平方千米,是內丘縣的交通樞紐之一,京廣鐵路、107國道穿境而過。依托交通優勢,官莊鎮發展起物流倉儲、汽車配件製造等產業,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農業以規模化種植和養殖為主,建有多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推廣高效農業技術,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柳林鎮

柳林鎮地處西部山區與丘陵過渡地帶,麵積1264平方千米,自然風光優美,旅遊資源豐富。鎮內有寒山風景區、福壽山景區等多個景點,以奇峰怪石、森林植被和生態康養為特色,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觀光休閒。同時,柳林鎮依托山區資源,發展特色林果業和鄉村旅遊,建設了一批精品民宿和農家樂,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五郭店鄉

五郭店鄉位於縣境北部,麵積465平方千米,以農業和生態產業為主。這裡土壤肥沃,適宜種植多種農作物,是內丘縣重要的糧食和蔬菜產區。近年來,五郭店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推廣綠色種植技術,建設生態采摘園和田園綜合體,打造集農業生產、休閒觀光於一體的新型農業模式。

南賽鄉

南賽鄉地處縣域西北部,麵積1028平方千米,屬於深山區。全鄉森林覆蓋率高,空氣清新,生態環境優越,被譽為「天然氧吧」。南賽鄉以林果種植為支柱產業,蘋果、核桃、板栗等產量高、品質優,部分產品遠銷國內外。同時,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風光,發展鄉村旅遊,推出徒步登山、生態觀光等旅遊專案。

獐麼鄉

獐麼鄉位於縣境西部深山區,麵積863平方千米,是內丘縣海拔最高的鄉鎮。這裡山高林密,自然景觀原始獨特,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獐麼鄉以生態保護為重點,發展中藥材種植和特色養殖,同時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打造紅色旅遊線路,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侯家莊鄉

侯家莊鄉地處縣域西部,麵積1185平方千米,同樣位於深山區。全鄉以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為主,種植山楂、柿子等特色水果,建設農產品加工基地,提高產品附加值。此外,侯家莊鄉儲存著多個傳統村落,古民居、石板路、石砌梯田等景觀極具特色,吸引遊客體驗鄉村生活,感受傳統文化。

四、文化脈絡:底蘊深厚的人文積澱

(一)扁鵲文化

內丘是華夏中醫鼻祖扁鵲的行醫聖地、生前封地和逝後安息之所,素有「中國扁鵲文化之鄉」之稱。扁鵲廟是全國規模最大、建築年代最久、儲存最完整的紀念扁鵲建築群,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和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廟內27座古建築依「天地人」三才佈局,九龍柏與透靈碑見證了2300年的醫脈傳承。殿內十位弟子持針執藥的塑像,生動還原「望聞問切」的診療場景。每年農曆三月初一、十月初一的扁鵲廟會,吸引世界各地數百萬遊人、香客前來紀念祭祀,形成內涵豐富的扁鵲中醫藥文化。遊客在此不僅能感受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還能體驗傳統廟會的熱鬨氛圍。

(二)邢窯文化

內丘是邢窯白瓷發源地,隋唐時期,內丘古城便是聞名全國的瓷都,開創了中國陶瓷史「南青北白」的邢白瓷文明,代表了當時我國陶瓷燒製的最高水平。2012年,內丘新發現的邢窯遺址入選「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進一步確立了內丘「邢窯遺址,白瓷故鄉」的曆史地位。邢窯博物館、邢窯遺址博物館、邢瓷文化體驗館「三館合一」,在省內獨一無二。館內黃釉印花鴛鴦係扁壺等文物釉色溫潤,胎質如玉,通過聲光技術重現「類銀類雪」的燒瓷盛景。如今,內丘以現代工藝複刻邢白瓷,將傳統技藝融入茶盞、燈飾等現代器物,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

(三)民俗文化

內丘擁有67項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邢窯陶瓷燒製技藝、內丘神碼、慶源排鼓等。內丘神碼是獨特的民間木版年畫,承載著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祈願,具有濃鬱的鄉土藝術特色;慶源排鼓曆史悠久,表演時氣勢恢宏,節奏明快,每逢節日慶典,鼓聲激昂,為活動增添熱烈氛圍,成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內丘的傳統手工藝如草編、木雕等,也展現出當地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

五、旅遊資源:自然與人文的雙重體驗

(一)曆史文化景點

-扁鵲廟:位於內丘縣神頭村,是紀念扁鵲的核心建築群,包含山門、扁鵲殿、後土總司殿等古建築,展示中醫文化和古代建築藝術。廟內儲存有大量曆代碑刻,具有重要的曆史和藝術價值。

-邢窯遺址博物館:依托邢窯遺址建設,通過文物陳列、場景複原、多媒體展示等方式,呈現邢窯的發展曆程和製瓷工藝,遊客可直觀瞭解邢白瓷的輝煌曆史。

-邢窯博物館:係統展示邢窯瓷器的發展脈絡和藝術成就,展出各類邢窯精品文物,讓遊客感受古代製瓷技藝的精湛。

(二)自然景觀

-寒山風景區:位於柳林鎮,森林覆蓋率98,以奇峰、怪石、雲海、森林為特色。景區內有千米絕壁、天然石佛等景觀,適合徒步探險和生態觀光。

-福壽山景區:地處南賽鄉,景區內植被茂密,空氣清新,有一米崖、懸空棧道等景點,集自然風光與驚險體驗於一體,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三)古村落與田園風光

-神頭村:緊鄰扁鵲廟,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古村落,保留著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築,村民生活與扁鵲文化緊密相連,遊客可體驗傳統鄉村生活。

-杏峪村:位於柳林鎮,是典型的山區古村落,石屋、石牆、石板路儲存完好,周邊自然風光優美,建有特色民宿,適合體驗鄉村慢生活。

六、民俗風情:獨具特色的生活百態

內丘的民俗活動豐富多彩,除了扁鵲廟會,還有傳統的社火表演、戲曲演出等。每逢春節、元宵節等節日,各村鎮組織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等社火活動,熱鬨非凡。地方戲曲如河北梆子、豫劇等也深受百姓喜愛,各村的戲台上時常有精彩演出。此外,內丘的婚喪嫁娶、傳統節慶等習俗也保留著濃鬱的地方特色,展現出當地獨特的生活風貌。

七、特色味道:舌尖上的內丘記憶

-掛汁肉:內丘傳統名菜,選用新鮮豬肉,經獨特烹飪工藝製作,肉質鮮嫩,湯汁濃鬱醇厚,醬香中略帶酸味,搭配米飯或饅頭食用,口感豐富,令人回味無窮,是內丘人餐桌上的經典菜肴。

-酸棗麵:以野生酸棗為原料,經晾曬、去核、研磨等工序製成。酸甜可口,具有開胃健脾、安神助眠的功效,既可直接食用,也可衝調飲用,是內丘特色健康食品。

-內丘大鍋菜:充滿農家風味,食材包括白菜、豆腐、粉條、五花肉等,多種食材在大鍋中燉煮入味,香氣四溢。這道菜常見於農家聚餐和鄉村宴席,體現了鄉村生活的質樸與溫暖。

-扁鵲五彩餅:融合藥膳理念,將五穀五果混合製作,營養豐富,口感獨特,既體現了「醫食同源」的養生思想,又承載著內丘的扁鵲文化內涵。

八、旅遊指南攻略

(一)最佳旅遊季節

春秋兩季(3-5月,9-11月)是遊覽內丘的最佳時節。春季山花爛漫,適合踏青賞花;秋季天高氣爽,紅葉滿山,景色宜人,且此時水果成熟,可體驗采摘樂趣。

(二)交通方式

-外部交通:可先抵達邢台市或石家莊市,再乘坐長途客車前往內丘。邢台褡褳機場、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提供航空運輸服務。自駕遊客可通過京港澳高速、太行山高速等線路直達內丘。

-內部交通:縣城有公交線路通往主要鄉鎮和景區,也可選擇打車或租車出行。部分景區設有旅遊專線車,方便遊客前往。

(三)住宿推薦

-縣城:有星級酒店、快捷酒店和商務賓館等多種選擇,設施齊全,交通便利,適合追求舒適便捷的遊客。

-景區周邊:如柳林鎮、南賽鄉等地,分佈著特色民宿和農家樂,可提供農家美食和鄉村住宿體驗,價格實惠,適合喜歡親近自然、體驗鄉村生活的遊客。

(四)經典遊玩線路

-一日遊:

-線路一:扁鵲廟-邢窯遺址博物館-邢窯博物館

-線路二:寒山風景區-福壽山景區

-兩日遊:

-第一天:扁鵲廟-神頭村-邢窯遺址博物館

-第二天:寒山風景區-杏峪村

-三日遊:

-第一天:扁鵲廟-邢窯博物館-內丘縣城(體驗特色美食)

-第二天:福壽山景區-南賽鄉(參觀果園,體驗采摘)

-第三天:獐麼鄉(遊覽自然風光,瞭解紅色文化)-侯家莊鄉(參觀傳統村落)

內丘縣憑借千年曆史底蘊、多元地理風貌、豐富文化資源和特色美食,為遊客提供了全方位的旅遊體驗。無論是探尋曆史文化、欣賞自然風光,還是體驗民俗風情、品嘗特色美味,都能在這裡找到獨特的樂趣。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