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第5章 保定市《高陽縣》
河北高陽:平原上的曆史與現代交織之地
在華北平原的腹地,保定市東南部,有一座充滿魅力與故事的小城——高陽縣。它北靠華北明珠白洋澱,與安新交界,西與清苑毗鄰,南與蠡縣、肅寧接壤,東與河間、任丘相接,地處京津石中心地帶,距北京、天津、石家莊各約150公裡,保滄高速、大廣高速和津石高速貫穿全境,區位優勢明顯,交通極為便利。高陽縣域麵積441平方公裡,全縣轄1個街道、7個鎮,分彆是錦華街道、龐口鎮、西演鎮、邢家南鎮、晉莊鎮、蒲口鎮、小王果莊鎮、龐家佐鎮,以及1個開發區。
一、曆史沿革與文化脈絡
高陽縣曆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相傳這裡是人文始祖顓頊帝初國之地,作為繼黃帝建都涿鹿之後的遠古第二故都,在華夏文明的發展程序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高陽」之名,因古高陽地處高河(今已湮滅)以北,水北為陽,故而得名。
戰國時期,高陽正式建邑,先後屬燕、趙。周安王二十年(前380)齊伐燕,高陽屬齊;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燕趙重新劃分疆界,易水長城以南屬趙,以北屬燕,高陽又屬趙。《戰國策》中有「燕封宋人榮蚠為高陽君,使將而攻趙」的記載,足見其在當時軍事與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位置。
秦統一六國後,高陽屬钜鹿郡。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高陽縣正式設立,屬涿郡,自此開啟了漫長的建縣曆史。此後,曆經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高陽縣的行政區劃雖不斷更迭,先後屬高陽郡、博陵郡、河間郡等,但始終在華夏大地的曆史舞台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隋開皇三年(583)罷高陽郡,縣屬瀛州;十六年(596)於高陽置蒲州,高陽為州、縣治。大業三年(607年)改屬河間郡,當年廢任丘縣,其西南部並入高陽縣。唐朝時,武德四年(621)在高陽置蒲州,貞觀元年(627)廢蒲州,高陽先後屬瀛州、鄚州、範陽郡,開元十四年(726)還曾置高陽軍,為軍治。
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同光元年(923)於高陽置郡;後晉天福元年(936),屬契丹;後周顯德六年(959)歸後周,仍隸屬高陽郡。宋朝至道三年(997)改屬順安軍,高陽為軍治;熙寧六年(1073),降高陽為鎮,仍屬順安軍。金天會七年(1129)置安州,治在高陽。蒙古至元二年(1265)廢安州,葛城縣省入高陽縣,屬順天路;至元十二年(1275),屬保定路安州。
明朝洪武元年(1368),高陽縣屬北平佈政使司;洪武三年(1371年),因水澇,高陽縣城從舊城遷至現址豐家口(一說豐家裕,為運河渡口,在今高陽縣圈頭的西北麵,高陽的東街一帶)。洪武八年(1375)省入蠡縣,十三年(1380)複置。明景泰年間,山東人魯能知高陽縣事,甫上任便緝捕盜賊,修橋築堤,修建廟學,並於1460年修築高陽城池,置四門,南城沾化門,北城迎恩門,東城東作門,西城西成門。天啟四年(1624)高陽共有98個自然村,編為91個鄉,設11社3屯。
清朝雍正二年(1724),高陽改屬保定府。據清雍正八年(1730)《高陽縣誌》載,當時高陽縣域東北部擴至今安新劉李莊,東南轄今任丘縣的培裡及河間縣的龍關,西臨清苑縣東王莊。光緒十年(1884),王家坨(今莘橋東部)和任丘的白洋等四個村劃歸高陽,清苑縣的王家莊也歸屬高陽。
民國時期,1913年,高陽縣屬範陽道(次年改稱保定道);1928年直屬河北省;1937年屬河北省第六督察區。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高陽先後屬抗日民主政府冀中區、冀中四專區、十專區、九專區、七專區、九專區和保定專區。1948年,在高陽縣設高陽市,下轄縣城四街關及代家莊、南沙窩和北沙窩。
新中國成立後,高陽先後屬河北省保定專區、保定地區和保定市。1958年蠡縣並入;1960年改屬保定市;1961年複屬保定專區;1962年蠡縣析出,高陽縣恢複原製。1994年保定地、市合並,高陽縣屬保定市,至此,高陽縣的行政區劃基本穩定下來。
在漫長的曆史程序中,高陽縣曆代名人輩出。明清重臣孫承宗,作為明末軍事戰略家,曾以大學士身份督師薊遼,修築關寧錦防線,多次擊退清軍進攻,為保衛明朝邊疆立下赫赫戰功;李鴻藻,在同治、光緒兩朝為官,曆任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等要職,對晚清政治有著重要影響。留法勤工儉學首倡者李石曾,於1917年在布裡村創辦留法工藝學校,使高陽成為留法勤工儉學發祥地,眾多有誌青年從這裡走出國門,尋求救國救民之路。**早期領導人王錫疆、楊景山,為革命事業奉獻出自己的青春與熱血,他們的英勇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高陽人。抗日名將佟麟閣,在七七事變中,率部奮勇抵抗日軍侵略,以身殉國,展現出了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
高陽的戲曲文化同樣源遠流長,是北方崑曲的發源地。這裡孕育出了蓋叫天、韓世昌、田際雲、馬三峰、齊花坦、張惠雲等眾多藝術名家,他們在戲曲舞台上綻放光彩,將高陽的戲曲文化傳播到全國各地。北方崑曲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細膩的表演和優美的唱腔,深受觀眾喜愛。
1932年,在高陽、蠡縣一帶爆發了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大規模農民武裝暴動,史稱「高蠡暴動」。此次暴動建立了以農民為主體的河北紅軍遊擊隊,成立了高蠡地方蘇維埃政權。高蠡暴動為著名紅色長篇小說《紅旗譜》的創作提供了深厚的現實土壤,成為反映北方農民革命運動的經典素材,也讓高陽這片土地增添了濃厚的紅色文化底蘊。
二、必遊景點
(一)布裡留法工藝學校舊址
布裡留法工藝學校舊址位於高陽縣西演鎮布裡村,是中國近代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17年,李石曾在此創辦了這所學校,旨在培養具有實用技能和新思想的人才,為中國青年赴法勤工儉學搭建了平台。學校舊址現存有教室、宿舍、禮堂等建築,均為青磚灰瓦的傳統風格,古樸典雅。走進這裡,彷彿能聽到百年前學子們「實業報國」的鏗鏘誓言,看到他們為尋求救國真理而努力學習的身影。舊址內還陳列著大量與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相關的曆史文物和資料,通過這些展品,可以深入瞭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感受先輩們的愛國情懷和奮鬥精神。如今,布裡留法工藝學校舊址已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曆史文化景點,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參觀學習。
(二)高蠡運動烈士陵園
高蠡運動烈士陵園是為紀念1932年高蠡暴動中犧牲的烈士而修建的,位於高陽縣西演鎮北辛莊村南。陵園內莊嚴肅穆,鬆柏常青,紀念碑巍峨聳立,上麵刻著「高蠡暴動烈士永垂不朽」幾個大字,寄托著人們對革命先烈的無限敬仰和緬懷之情。陵園內還安葬著暴動中犧牲的烈士遺骨,他們為了實現革命理想,不畏強敵,英勇鬥爭,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英雄讚歌。每逢清明節等重要節日,當地群眾和學生都會來到這裡,舉行祭掃活動,向烈士敬獻花籃,聆聽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高蠡運動烈士陵園不僅是紀念革命先烈的場所,更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課堂。
(三)高陽紡織博物館
高陽紡織博物館是一座展示高陽紡織曆史與文化的專題博物館,位於高陽縣紡織商貿城附近。高陽紡織始於明末,400多年傳承不衰,「紡織之鄉」的美譽聞名遐邇。博物館內收藏了豐富的紡織文物和史料,通過實物展示、多媒體演示等方式,生動地展現了高陽紡織從古代到現代的發展曆程。在這裡,遊客可以看到古老的紡織工具,如腰機、紡車等,瞭解它們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還可以欣賞到精美的紡織產品,從傳統的土布到現代的毛巾、毛毯等,感受高陽紡織工藝的精湛和獨特魅力。此外,博物館還設有互動體驗區,遊客可以親自參與紡織活動,親手操作紡織機械,體驗紡織的樂趣,深入瞭解紡織文化的內涵。高陽紡織博物館不僅是展示高陽紡織文化的視窗,也是傳承和弘揚紡織文化的重要陣地。
(四)瀦龍河
瀦龍河是流經高陽縣的重要河流,也是高陽縣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它發源於山西省靈丘縣太白山,流經河北多個地區後,在高陽縣境內蜿蜒而過。瀦龍河屬於季節性河流,其上遊彙聚了沙河、滋河、小唐河諸水。在新中國成立前,瀦龍河時常因漲溢而給當地帶來災害。後來,上遊修建了王快水庫攔截蓄水,下遊白洋澱水位下降,如今河道一般年份乾涸無水,僅在汛期承擔泄洪任務,成為主要的過境客水。儘管如此,瀦龍河兩岸依然風景秀麗,河邊生長著茂密的蘆葦和各種水生植物,是眾多鳥類棲息的家園。每到夏季,河水上漲,波光粼粼,與岸邊的綠樹、農田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畫卷。沿著河岸漫步,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感受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讓人心情愉悅,忘卻煩惱。
三、民俗風情
高陽的民俗風情豐富多彩,獨具特色。民間藝術形式多樣,除了前文提到的北方崑曲,竹馬落子歌舞戲也是高陽的傳統藝術瑰寶。竹馬落子歌舞戲起源於清代,表演形式獨特,演員們身紮竹馬道具,邊歌邊舞,動作矯健,節奏明快,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和鄉土風情。表演內容多以民間故事、傳說為題材,深受當地群眾喜愛。每逢重大節日或慶典活動,竹馬落子歌舞戲都會在街頭巷尾精彩上演,為人們帶來歡樂和喜慶的氛圍。
高陽的民間染織技藝也彆具一格,入選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高陽民間染織曆史悠久,工藝精湛,從選料、染色到織造,每一道工序都蘊含著高陽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染織出的布料色彩鮮豔、圖案精美,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不僅在國內市場備受青睞,還遠銷海外。如今,一些傳統的染織作坊依然保留著古老的染織工藝,遊客可以走進這些作坊,親眼目睹染織過程,購買到具有高陽特色的染織產品,感受傳統手工藝的魅力。
此外,高陽還有許多獨特的傳統節日和習俗。在春節期間,除了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等常見習俗外,高陽人還有自己獨特的慶祝方式。例如,在大年初一,人們會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到長輩家中拜年,長輩會給晚輩分發壓歲錢,寓意著祝福晚輩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快樂、平安幸福。在元宵節,高陽的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熱鬨非凡。人們會舉行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等傳統民俗活動,還會品嘗各種美味的元宵,共度歡樂的節日時光。
四、特色味道
高陽的美食文化也頗具特色,有許多令人垂涎欲滴的傳統美食。蒸餃是高陽人餐桌上的常客,以其晶瑩剔透的外皮和鮮美的餡料而聞名。高陽蒸餃的餡料豐富多樣,有豬肉大蔥、三鮮、韭菜雞蛋等多種口味,滿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蒸熟後的蒸餃皮薄餡大,咬上一口,湯汁四溢,鮮香可口,讓人回味無窮。
棗糕也是高陽的特色美食之一,香甜軟糯,口感細膩。製作棗糕選用當地優質的紅棗和麵粉,將紅棗洗淨去核,與麵粉、白糖等原料混合攪拌均勻,然後放入模具中蒸熟。蒸好的棗糕色澤紅潤,散發著濃鬱的棗香,入口即化,甜而不膩,是老少皆宜的美味點心。無論是作為早餐還是下午茶,棗糕都是不錯的選擇,深受高陽人民和遊客的喜愛。
醋魚也是高陽的一道傳統名菜,以其酸爽可口的味道和鮮嫩的魚肉而備受推崇。製作醋魚時,選用新鮮的鯉魚或草魚,將魚洗淨處理後,在魚身上劃幾刀,放入鍋中煎至兩麵金黃。然後加入適量的醋、糖、醬油、蔥薑蒜等調料,加水燉煮,讓魚肉充分吸收調料的味道。醋魚的湯汁濃鬱,魚肉鮮嫩,醋的酸味與魚的鮮味相互融合,形成獨特的風味,讓人食慾大增。品嘗醋魚時,先喝一口鮮美的湯汁,再吃一口鮮嫩的魚肉,感受那酸爽與鮮美的完美結合,令人陶醉其中。
五、旅遊指南攻略
(一)最佳旅遊時間
高陽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乾燥,冬季寒冷少雪。最佳旅遊時間為春秋兩季,春季(3-5月)氣溫適宜,萬物複蘇,大地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此時可以欣賞到瀦龍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田野裡盛開的油菜花;秋季(9-11月)天高氣爽,氣候宜人,是豐收的季節,此時可以品嘗到各種新鮮的水果和農產品,還可以參觀高陽的傳統民俗活動。
(二)交通指南
1外部交通:高陽縣交通便利,距離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城市較近。遊客可以選擇多種交通方式前往高陽。
-飛機:可以先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或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然後再轉乘汽車前往高陽縣。從機場到高陽縣均有長途汽車或包車可供選擇。
-火車:可以乘坐火車到達保定站或保定東站,然後在保定汽車站轉乘前往高陽縣的汽車。保定站和保定東站均有發往高陽縣的班車,車程約1-2小時。
-汽車:高陽縣周邊城市均有長途汽車站,有多趟班車直達高陽縣。例如,從北京麗澤橋長途汽車站、六裡橋長途汽車站,天津通莎長途客運站、河北客運站,石家莊運河橋客運站等地均有發往高陽縣的班車,出行前可以查詢相關車次和時刻表。
2內部交通:高陽縣內交通較為便利,有公交車、計程車和共享單車等多種出行方式。縣城內的景點之間距離較近,可以選擇乘坐公交車或共享單車前往;如果要前往較遠的鄉鎮景點,如布裡留法工藝學校舊址、高蠡運動烈士陵園等,可以選擇乘坐計程車或包車,這樣更加方便快捷。
(三)住宿推薦
1高陽縣城區:高陽縣城區有多家酒店和賓館可供選擇,價格從經濟型到高檔型不等,可以滿足不同遊客的需求。如高陽賓館,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周邊有商場、餐廳等配套設施;酒店房間乾淨整潔,服務周到,是商務和旅遊出行的不錯選擇。此外,還有一些快捷酒店和民宿,價格相對較為親民,適合預算有限的遊客。
2景區周邊:如果想要更方便地遊覽景區,可以選擇在景區周邊住宿。例如,在布裡留法工藝學校舊址附近有一些農家樂和民宿,環境清幽,空氣清新,可以讓遊客更好地感受鄉村生活的寧靜與美好。這些農家樂和民宿通常提供當地特色美食,遊客可以品嘗到地道的高陽農家菜。
(四)行程規劃
1一日遊:
-上午:前往高陽紡織博物館,瞭解高陽紡織的曆史和文化,欣賞精美的紡織產品,參與紡織互動體驗活動。
-中午:在縣城品嘗高陽特色美食,如蒸餃、棗糕、醋魚等。
-下午:參觀布裡留法工藝學校舊址,感受近代實業救國的熱血曆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2兩日遊:
-第一天:
-上午:遊覽高蠡運動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瞭解高蠡暴動的曆史背景和意義。
-中午:在西演鎮品嘗當地美食,體驗鄉村風味。
-下午:前往瀦龍河,欣賞自然風光,漫步河岸,放鬆身心。
-第二天:
-上午:參觀高陽紡織博物館,深入瞭解高陽紡織文化。
-中午:在縣城用餐,品嘗高陽特色小吃。
-下午:自由活動或購物,購買高陽的特色紀念品,如紡織產品、民間手工藝品等。
高陽縣,這座曆史悠久、文化豐富、風景優美的小城,無論是追尋曆史足跡、欣賞自然風光,還是體驗民俗風情、品嘗特色美食,都能給遊客帶來獨特而難忘的旅行體驗。它就像一顆隱藏在華北平原上的璀璨之星,等待著更多的人去發現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