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宦海狂瀾:祁同偉再勝天半子 > 第195章 呂梁的困惑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宦海狂瀾:祁同偉再勝天半子 第195章 呂梁的困惑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省反貪局的辦公大樓,即使在夜晚,也常常亮著不少窗戶。這裡的燈光,似乎總帶著一種審視和拷問的意味。局長呂梁的辦公室,位於走廊儘頭,燈光雪亮,將房間內每一處角落都照得清晰無比,彷彿容不下絲毫陰影。

呂梁沒有坐在辦公桌後,而是站在窗前,望著樓下街道的車水馬龍。城市的霓虹閃爍,勾勒出繁華的輪廓,但這片流光溢彩之下,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暗流?他最近對這句話有了更切身的體會。他的手裡,捏著一份薄薄的,卻感覺重逾千鈞的初步調查報告。

報告的內容,是關於一起國有資產流失的舉報線索的初步核實情況。線索本身並不複雜,涉及一家市屬企業在改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資產評估不實、低價轉讓的問題。這類案子,呂梁經手過不少,通常查下去,總能牽出一些蠅營狗苟。但這一次,初步核實指向的一個關聯方,卻讓呂梁的心沉了下去。

線索顯示,當時參與評估的一家第三方機構,其負責人與公安廳廳長祁同偉的一位遠房表舅,存在密切的經濟往來。而這家評估機構,在那次改製中出具的評估報告,確實存在明顯偏低的嫌疑,間接導致了國有資產的損失。進一步摸查發現,這位表舅的兒子,也就是祁同偉的一個遠房表弟,目前正在這家評估機構擔任部門經理,並且在那筆業務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問題本身,說大不大。祁同偉的這位表舅和表弟,並非什麼顯赫人物,所涉金額在反貪局日常處理的案件中,也算不上特彆巨大。如果放在普通人身上,這或許就是一條需要查證的可疑線索,按程式走下去即可。

但,這事關祁同偉。

呂梁的眉頭擰成了一個疙瘩。他回想起自己上任之初的雄心壯誌,要在高育良書記和祁同偉廳長的支援下,將漢東的反貪工作推向新高度,真正做成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剜除腐敗毒瘤。祁同偉在他上任時,還特意找他談過話,表示全力支援反貪局依法獨立辦案,不管涉及到誰,都要一查到底。

當時,呂梁是熱血沸騰的。他相信,有了高、祁這兩位強勢領導的支援,漢東的反腐一定能打破阻力,見到實效。他也確實這麼做了,上任後雷厲風行,查辦了幾個頗有影響的案子,雖然都巧妙地避開了高、祁的核心圈層,但也算是立了威,見了效。祁同偉對他,也一直是鼓勵和支援的態度,甚至在資源上給予了傾斜。

可現在,線索竟然以這樣一種微妙的方式,沾到了祁同偉的邊。

查,還是不查?

呂梁內心進行著激烈的思想鬥爭。

查的理由很充分:這是他的職責所在。反貪局長不查貪腐,豈不是失職?祁廳長本人也說過要支援依法辦案。如果因為涉及領導親戚就望而卻步,那所謂的“獨立辦案”就成了空話,他呂梁和過去那些畏首畏尾的官員有什麼區彆?這與他內心的職業操守和理想信念嚴重不符。更何況,這隻是一個遠房親戚,問題似乎也不致命,查清楚了,如果沒問題,正好還祁廳長親戚一個清白;如果有小問題,及時處理,也是對他的一種保護,免得將來被更大的對手利用,釀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可是,不查或者緩查的理由,似乎更現實,也更沉重。

祁同偉現在是漢東政法係統的實際掌門人,是高育良書記最倚重的臂膀。漢東剛剛穩定下來的局麵,離不開祁同偉的強勢掌控。如果這個時候,反貪局去查他的親戚,哪怕隻是遠親,外界會怎麼想?會不會被解讀為呂梁忘恩負義,甚至是受人指使,故意給祁同偉難堪,挑戰高-祁體製?高育良書記會怎麼看他?會不會認為他呂梁不識大體,破壞了來之不易的穩定大局?

更重要的是,呂梁深知,權力場中,很多事不是非黑即白。水至清則無魚。祁同偉身處高位,親戚朋友眾多,難免有人會借他的名頭行事。如果每個細枝末節都要深究,那工作還如何開展?會不會因此與祁同偉產生難以彌補的裂痕,甚至斷送自己的政治前途?他呂梁能有今天,固然靠自己的能力,但與祁同偉的賞識和提攜也密不可分。這樣做,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不夠成熟?

兩種聲音在呂梁腦中激烈交鋒,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疲憊。他感覺自己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一邊是職業的理想和原則,另一邊是現實的規則和處境。這份輕飄飄的報告,彷彿有千鈞重,壓得他喘不過氣。

他在辦公室裡踱步,煙一根接一根地抽,試圖理清思緒。他回想起自己年輕時剛進入反貪係統時的熱血和誓言,要做一個包青天那樣的官員,鐵麵無私。可隨著年齡和職位的增長,他越來越明白,現實遠比戲劇複雜。很多決定,不僅僅關乎對錯,更關乎時機、方式和後果。

“或許……可以先放一放?”一個聲音在他心底響起,“等掌握了更確鑿的證據,或者找個更合適的時機,私下向祁廳長彙報一下?這樣既履行了職責,也顧及了影響?”這似乎是一個折中的方案。

但另一個聲音立刻反駁:“放一放?線索一旦冷卻,就可能永遠失去價值!而且,有了第一次妥協,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呂梁,你還是那個立誌要掃除貪腐的呂梁嗎?”

正當他心亂如麻之際,桌上的內部電話響了。呂梁深吸一口氣,接起電話,是門衛通報,有一位老領導來訪。

這位老領導,是呂梁剛參加工作時的老上級,早已退休多年,但為人正派,看問題透徹,呂梁一直很敬重他。在這個心煩意亂的夜晚,老領導的突然到訪,讓呂梁有些意外,也彷彿抓到一根救命稻草。

他親自到樓下將老領導迎進辦公室。老領導精神矍鑠,笑嗬嗬地說路過附近,看到燈還亮著,就上來看看他這個“工作狂”。

泡上茶,寒暄幾句後,老領導看著呂梁眉宇間化不開的愁緒,直接問道:“小呂啊,看你臉色不大好,是不是遇到什麼難處了?工作上有什麼解不開的疙瘩?”

呂梁猶豫了一下。老領導是他信任的人,而且已經退休,遠離是非圈。他或許能給出一些超脫的、有價值的建議。於是,呂梁沒有提及具體人名和案件,而是用一種相對模糊的方式,講述了自己麵臨的困境:發現一條線索,可能輕微涉及一位重要領導的遠親,問題不大,但處理起來很棘手,不知該如何把握分寸。

老領導靜靜地聽著,手指輕輕敲著茶杯邊緣,臉上露出一種洞悉世情的笑容。他沒有直接回答該查還是不查,而是慢悠悠地講起了故事:

“小呂啊,我記得你剛進單位那會兒,乾勁最足,眼裡揉不得沙子。有次,你查到一份報銷單有點問題,金額不大,也就幾百塊錢,但涉及到當時一位很照顧你的老科長。你糾結了半天,最後還是報了上去。結果呢,老科長捱了批評,退了錢,後來雖然沒給你穿小鞋,但關係終究是淡了。你現在想想,那幾百塊錢,和你們之後疏遠的關係,哪個更重要?”

呂梁愣了一下,回憶起這段往事,苦笑道:“老領導,那時候年輕,不懂事……”

老領導擺擺手,打斷他:“不是年輕不懂事的問題。是原則和人情的問題。自古以來,這就是個難題。我給你打個比方吧,”他端起茶杯,看著裡麵沉浮的茶葉,“你看這杯茶,茶葉是好東西,但泡茶的時候,難免會有些細碎的茶渣。你要是非要用最密的濾網,一遍遍地去過濾,追求絕對的清澈,結果可能就是茶味也沒了,喝起來寡淡。有時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渣子沉底,喝上麵的清湯,反而更能品出茶的真味。”

他放下茶杯,目光深邃地看著呂梁:“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話不是說要同流合汙,而是說,做事情,尤其是做管人的事情,要懂得分寸,要看大局。你現在是局長了,肩上的擔子重,每一個決定,影響的不僅僅是一個案子,可能是一個單位的風氣,甚至更大層麵的平衡。有些事,知道不如不知道;有些線,碰了不如不碰。隻要大方向是對的,主流是好的,個彆細枝末節的問題,可以在過程中慢慢解決,或者通過更委婉的方式去提醒。鋒芒太露,容易折斷啊。”

老領導的話,如同重錘,敲在呂梁的心上。“水至清則無魚”、“知道不如不知道”、“鋒芒太露,容易折斷”……這些充滿世故智慧的話語,與他內心堅守的原則激烈碰撞著。

老領導並沒有明確告訴他該怎麼做,但字裡行間的傾向性已經非常明顯。他是在告誡呂梁,在當前位置上,要學會“政治成熟”,要以大局為重,不要因為小事而影響大局,破壞重要的政治關係和穩定。

送走老領導後,呂梁獨自坐在辦公室裡,心情更加複雜。老領導的話,無疑為他的“不查”或“緩查”傾向,提供了看似合理的依據和來自長輩的經驗支援。這似乎是一種更“聰明”、更“成熟”的做法。

可是,那種違背初心帶來的刺痛感,依然清晰。他拿起那份報告,看著上麵那個與祁同偉相關的名字,感覺自己正站在一個巨大的漩渦邊緣,一步邁錯,可能就會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是堅持原則,冒著風險履行職責?還是聽從“忠告”,為了大局和自身的處境,選擇暫時的“視而不見”?

呂梁陷入了更深的困惑。這份困惑,不僅僅關乎一個案子,更關乎他未來的道路選擇。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識到,坐在反貪局長這個位置上,他所麵對的,遠不僅僅是貪腐分子,還有盤根錯節的權力關係、微妙的政治平衡,以及內心理想與現實規則的殘酷博弈。

這一夜,呂梁辦公室的燈,亮到了很晚,很晚。他最終沒有在報告上簽署任何意見,隻是將它鎖進了保險櫃裡。他知道,他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思考,來權衡。而這個決定,或將對他的人生產生深遠的影響。他感覺自己正在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推著走向一個未知的方向,而那個曾經清晰的、黑白分明的世界,開始變得模糊而灰暗。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