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狂瀾:祁同偉再勝天半子 第67章 慈善家祁同偉
漢東大學的禮堂內,燈火通明,座無虛席。一場名為“啟航·未來”的漢東省公安廳助學金發放儀式暨優秀貧困大學生座談會正在這裡舉行。與往常類似活動略顯刻板的官方氛圍不同,今天的會場佈置得格外溫馨,背景板是蔚藍色的大海和揚帆起航的船隻圖案,台下坐著的,是上百名目光中帶著憧憬與些許侷促的年輕學子。
省委常委、省公安廳廳長祁同偉,罕見地穿著一身深色西裝,沒有打領帶,襯衫最上麵的釦子鬆開著,顯得既莊重又不失親和。他的身邊,坐著同樣著裝素雅、麵帶微笑的梁璐。夫婦二人並排而坐,耐心聆聽著學生代表的發言。
一位來自漢東偏遠山區、麵板黝黑的男生正在講述自己的故事,他家境貧寒,父母多病,是靠著助學貸款和課餘打工才勉強讀完高中,考入漢東大學計算機係。他講到動情處,聲音有些哽咽,但眼神格外堅定:“我知道,隻有知識才能改變我的命運,才能讓我的家人過上好日子。感謝公安廳的資助,這不僅是物質上的幫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勵,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在奮鬥……”
台下靜悄悄的,許多學生感同身受,眼泛淚光。記者區的長槍短炮無聲地記錄著這一切。
祁同偉認真地聽著,不時微微點頭,表情凝重而充滿同情。當學生發言結束,他率先鼓起掌,掌聲真摯而有力。
輪到祁同偉講話了。他沒有拿講稿,隻是調整了一下麵前的話筒,目光掃過台下那一張張年輕而充滿希望的臉龐。
“同學們,”他的聲音沉穩,帶著一種不易察覺的感慨,“剛才這位同學講得很好,‘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我聽了,感觸特彆深。”
他頓了頓,彷彿在回憶什麼,眼神變得有些悠遠。
“可能很多同學不知道,我祁同偉,也是從農村走出來的。我的老家,在岩台山區的一個小村子。那時候,家裡窮,是真的窮。我記得特彆清楚,我考上漢東大學政法係的那年夏天,我父親為了湊齊我的路費和第一學期的生活費,把家裡唯一一頭正在長膘的豬給賣了,還問親戚鄰居借了一圈錢。”
台下鴉雀無聲,連記者們都放輕了呼吸。一位省部級高官在公開場合如此坦誠地講述自己貧寒的出身,並不多見。
“我背著那個打著補丁的鋪蓋卷,坐了一天一夜的綠皮火車來到省城。走出火車站的時候,看著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我整個人都是懵的。”祁同偉的語氣很平淡,卻帶著一種能抓人心的力量,“我和你們一樣,甚至比你們當中很多人的還要低。我經曆過吃不飽飯的日子,體會過因為貧窮而被人看低的滋味。”
他的目光變得銳利而溫暖:“但是,我始終相信一點: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改變貧窮的誌氣和勇氣!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創造自己的未來!”
“嘩——”台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許多學生的眼睛亮了起來。祁同偉的這番話,沒有絲毫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像一位經曆過苦難的兄長在分享心得,瞬間拉近了與這些寒門學子的心理距離。
祁同偉抬手虛按了一下,待掌聲稍歇,繼續說道:“今天,我坐在這裡,穿著這身警服,承擔著一份責任。我和梁璐老師拿出一些積蓄,設立這個助學金,不是為了圖什麼名聲,更不是為了表現什麼。我們隻是希望,能儘一點微薄之力,幫助那些和我們當年一樣,有夢想、肯努力,但暫時遇到困難的同學們,讓你們能夠少一點後顧之憂,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
他看向台下,語氣誠懇:“你們是漢東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看到你們,我就看到了當年的自己,也看到了漢東更加美好的明天。我們這一代人的奮鬥,我們公安乾警日夜不休的堅守,是為了什麼?歸根結底,就是為了讓老百姓,讓你們,能讓日子過得更好,能有一個公平競爭、憑本事改變命運的機會!”
這番話,立意高遠,又接地氣,將個人經曆、慈善行為與公安工作的最終目的巧妙地聯係在一起,升華了主題。
“最後,我送給大家一句話,也是我一直用來鞭策自己的話:”祁同偉的聲音提高了幾分,充滿力量,“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知識改變命運,奮鬥成就未來!”
“好!”
“說得太好了!”
台下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不少學生激動地站了起來。梁璐在一旁看著丈夫,眼中流露出恰到好處的欽佩與溫柔。
接下來的環節,是祁同偉和梁璐親自為受助學生代表發放助學金信封。他們不是簡單地遞過去,而是會與每一位學生握手,低聲交談幾句,詢問他們的專業、家鄉情況,鼓勵他們好好學習。整個過程,鎂光燈閃爍不停,記錄下這位公安廳長溫和、親民的一麵。
活動結束後,祁同偉夫婦並沒有立刻離開,而是被一群學生和記者圍住。麵對記者的話筒,祁同偉顯得更加從容。
“祁廳長,您剛才提到自己的成長經曆,非常感人。您認為這種個人經曆對您後來的從警理念有什麼影響嗎?”一位女記者問道。
祁同偉沉吟片刻,認真回答:“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因為我來自基層,瞭解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所以我深知‘人民公安為人民’這七個字的分量。我們的每一項工作,無論是打擊犯罪維護治安,還是像今天這樣的公益活動,最終落腳點都應該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脫離了這一點,任何工作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又有一位記者問:“祁廳長,最近漢東的反腐敗鬥爭備受關注,您如何看待反腐與民生改善之間的關係?”
這個問題有些敏感,但祁同偉回答得滴水不漏:“反腐敗和改善民生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清除腐敗分子,淨化政治生態,本身就是最大的民生,因為它保障了社會公平正義,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而改善民生,讓老百姓共享發展成果,又能從根本上壓縮腐敗滋生的空間。兩者必須統籌推進,不可偏廢。”
他巧妙地將話題引回了今天的主題:“比如我們公安廳,一方麵要堅決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包括經濟犯罪、職務犯罪;另一方麵,也要積極參與社會建設,關愛弱勢群體。今天這個活動,就是我們踐行宗旨、服務人民的一種具體體現。”
他的回答,既符合主流基調,又隱隱強調了自己“立足本職、服務民生”的務實形象,與反貪局那種“隻破不立”、“四處出擊”的調查員形象形成了微妙的對比。
第二天,漢東省乃至全國多家主流媒體,都在重要版麵或時段報道了這次活動。
《漢東日報》頭版刊發長篇通訊《公安廳長祁同偉的“初心”:從寒門學子到人民衛士,知識改變命運,奮鬥回報社會》。
漢東衛視的晚間新聞用了近五分鐘的時間報道,鏡頭捕捉了祁同偉動情講述、與學生親切交流的大量細節,配發的短評稱讚其“展現了新時期高階領導乾部深厚的為民情懷和務實作風”。
幾家頗具影響力的入口網站也在首頁推送了相關新聞,標題多為《祁同偉夫婦捐資百萬助學,勉勵學子“奮鬥成就未來”》、《鐵漢柔情:公安廳長的慈善課》等。
網路上,相關的討論也熱哄起來。在程度等人隱秘的引導下,輿論呈現出預期的效果:
“這纔是我心目中領導乾部該有的樣子,有血有肉,不忘本!”
“比起那些天天喊著口號、到處查人的,祁廳長這種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做點事的更接地氣。”
“說實話,祁廳長這番話說到我心坎裡了,窮人家的孩子,除了拚命讀書奮鬥,還能靠什麼?”
“看看人家,一邊狠抓治安,一邊不忘助學,這纔是真正的擔當。某些部門是不是也該想想,除了查問題,還能為地方發展做點什麼?”
當然,也夾雜著一些不同的聲音,比如質疑“作秀”、“錢從哪裡來”,但這些聲音很快就被更多正麵評論所淹沒,或者被引向了對“慈善行為本身應受肯定”的討論,避免了對祁同偉個人的直接攻擊。
省公安廳廳長辦公室裡,祁同偉瀏覽著程度送來的輿情簡報,臉上看不出什麼表情。
“效果還不錯。”程度低聲說,“尤其是您講個人那段,反響很好。很多基層乾部私下都說,祁廳長是實在人,乾實事。”
祁同偉放下簡報,目光投向窗外,緩緩說道:“輿論的高地,我們不去佔領,彆人就會去佔領。侯亮平他們盯著的是卷宗裡的條條款款,是過去的舊賬。而我們,要始終看著前方,看著人心,看著未來。這纔是根本。”
他頓了頓,語氣轉冷:“不過,這隻是一個開始。告訴下麵的人,相關的宣傳要適度,不要過度炒作,更不要主動去和反貪局對比。我們要的是潤物細無聲,是占據道義製高點,而不是打口水仗。”
“明白。”程度點頭,“接下來,關於那個劉慶祝的訊問記錄……”
祁同偉擺了擺手,打斷了他:“那個不急,讓子彈再飛一會兒。火候還沒到。”
“慈善家祁同偉”的形象,通過這次精心策劃的活動,成功地投射到了公眾麵前。這是一步陽謀,一步旨在爭奪輿論支援和道德高地的妙棋。它看似與激烈的反腐鬥爭無關,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很多人對這場鬥爭的觀感,為祁同偉和高育良一方,披上了一層難以撼動的“正當性”外衣。而侯亮平那邊,則在不自知中,被襯托得有些“不近人情”和“隻破不立”。這場沒有硝煙的輿論戰,天平已經開始微微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