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宦海狂瀾:祁同偉再勝天半子 > 第91章 楔子——一份內參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宦海狂瀾:祁同偉再勝天半子 第91章 楔子——一份內參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沙瑞金的辦公室,總是彌漫著一股紙張和舊書特有的淡淡黴味,混合著清冽的茶香。這味道不顯陳舊,反而有種沉澱下來的權威感。寬大的紅木辦公桌對麵,牆上懸掛著一幅巨大的漢東省地圖,山脈河流、城市交通,脈絡清晰,彷彿整個漢東的呼吸都在這間屋子裡起伏。

窗外,天色陰沉得厲害,濃重的鉛灰色雲層低低壓著省委大院裡的蒼鬆翠柏,預示著一場夏日的暴雨將至。空氣悶熱而凝滯,連窗台上的幾盆蘭草都顯得有些無精打采。

沙瑞金沒有開主燈,隻亮著桌上一盞老式的綠色玻璃罩台燈,燈光將他伏案的身影拉得長長的,投在背後那排頂天立地的書架上,顯得格外專注,也格外孤峭。他剛剛結束一個關於全省開發區整合的冗長會議,眉宇間還帶著一絲疲憊。秘書輕手輕腳地送進來一份新到的內部刊物,封麵是樸素的白色,右上角印著醒目的“機密·內部參考”字樣,落款是那個位於京城、專為高層決策提供分析的政策研究室。

這類內參,沙瑞金每天都會收到不少,大多是對宏觀政策的解讀、對某些社會現象的分析,或者是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它們往往四平八穩,觀點力求全麵,但有時也難免隔靴搔癢。沙瑞金習慣性地先掃了一眼標題——《關於當前深化改革過程中幾種值得警惕的傾向性問題的初步觀察》。

標題很長,也很含蓄,符合內參一貫的風格。他端起手邊已經微涼的綠茶,呷了一口,帶著審視的目光,開始閱讀。

開篇依舊是熟悉的論述方式,肯定改革成就,強調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但很快,筆鋒悄然一轉,指向了“部分地區和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沙瑞金的閱讀速度慢了下來,眼神變得銳利,如同鷹隼發現了潛藏在草叢下的獵物蹤跡。

文章指出,一種傾向是“為官不為”。內參分析道,隨著反腐倡廉的深入和問責機製的強化,一些領導乾部出現了“少做事、少出錯、不做事、不出錯”的消極心態。他們“門好進、臉好看”,但“事難辦”,遇到矛盾繞道走,麵對難題拖著辦,美其名曰“遵循程式”、“慎重決策”,實則庸碌無為,貽誤發展時機。文章引用了部分基層調研資料,顯示某些專案的審批週期明顯拉長,企業反映的“中梗阻”現象有所抬頭。

沙瑞金的指尖在“為官不為”四個字上輕輕敲擊了一下。這現象他並不陌生,在漢東,他也隱約感覺到一些部門的工作效率在下降,一些原本雷厲風行的乾部變得畏首畏尾。這背後,固然有對紀律約束的本能謹慎,但是否也摻雜了其他更複雜的因素?比如,對他沙瑞金帶來的“新風”的觀望、抵觸,甚至是一種消極的對抗?他想到了幾次會議上,一些官員閃爍其詞的表態,想到了某些需要推動的改革舉措,在廳局層麵流轉時那種異常的“平穩”和緩慢。

他繼續往下看。內參筆鋒再轉,又指出了另一種看似相反、實則可能危害更大的傾向——“急功近利”。文章寫道,與“為官不為”並存的是,在某些急於展現改革成效、追求政策亮點的地區,部分領導乾部心態浮躁,熱衷於搞“短平快”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他們“新官上任三把火”,不顧客觀條件和現實基礎,盲目上馬大專案,追求“轟動效應”,甚至可能出現為了速度而突破政策紅線、簡化必要程式的現象。內參憂心忡忡地提到,這種“大乾快上”可能掩蓋深層矛盾,積累新的風險,最終導致“爛尾工程”或“後遺症”頻發,損害長遠發展和群眾利益。

“急功近利……”沙瑞金輕聲重複著這四個字,眉頭微微蹙起。他放下茶杯,身體向後靠在椅背上,陷入了沉思。漢東有沒有這種情況?他主政以來,大力推動反腐,調整乾部,目的就是為了破除積弊,開啟新局麵。在這個過程中,他是否也給了下麵人一種“必須儘快出成績”的緊迫感?侯亮平在反貪局的攻勢淩厲,是不是在某些人眼中,也成了某種“急功近利”的表現?為了突破案件,有時手段難免直接,甚至顯得有些“不近人情”,這是否也授人以柄?

更讓沙瑞金心頭一凜的是,內參在分析這兩種傾向的根源時,雖然措辭嚴謹,沒有點名任何具體省份或個人,但卻巧妙地將其與“不同發展理唸的碰撞”聯係起來。文章提到,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當下,對於“穩”與“進”、“破”與“立”、“效率”與“公平”的把握,確實存在不同的認識和路徑選擇。一種觀點更強調“穩健”和“秩序”,認為改革應在現有框架內循序漸進,充分評估風險,避免引起過大震蕩;另一種觀點則更強調“突破”和“速度”,認為不打破一些壇壇罐罐,就難以實現真正的轉型升級。

“穩健……秩序……突破……速度……”沙瑞金喃喃自語,目光再次掃過那幾行字。這字裡行間,雖然沒有出現“漢東”二字,也沒有提到“祁同偉”、“高育良”或者他“沙瑞金”的名字,但他卻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針對性。每一個字,都像是一根無形的針,輕輕刺在他心頭最敏感的地方。

漢東目前的局麵,不正是這兩種傾向並存的生動寫照嗎?

以祁同偉、高育良為代表的所謂“本土實力派”,他們現在打出的旗號,不正是“穩健”和“秩序”嗎?他們批評侯亮平辦案方式激進,質疑沙瑞金的調整動作過大,擔心影響漢東的“穩定大局”和“經濟發展環境”。他們在各種場合,或明或暗地強調,漢東經不起折騰,改革需要凝聚共識,不能搞“一刀切”,要體諒乾部的難處,要給改革者“容錯空間”。這套說辭,冠冕堂皇,占據著“實事求是”、“愛護乾部”、“珍惜穩定”的道德製高點,很容易引起那些既得利益者、以及那些擔心變革衝擊的中間派乾部的共鳴。

而這,不正與內參中所描述的那種強調“穩健”、“秩序”,警惕“急功近利”的觀點,若合符節嗎?

沙瑞金感到一絲寒意,從脊椎緩緩升起。這份內參,看似客觀中立的分析,背後折射的,是否代表了更高層內部某種正在醞釀或已經存在的擔憂?高層是否也有人認為,他沙瑞金在漢東的動作,有些“急”了?有些“猛”了?是否也有人更傾向於採納高育良、祁同偉他們所主張的“穩健”路徑?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他麵臨的,就不僅僅是漢東本地盤根錯節的勢力阻撓,而是在更高層麵上,某種政治風向可能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這種變化或許還不明顯,但就像窗外那不斷積聚的烏雲,預示著風暴可能隨時到來。

他想起了上次進京彙報工作時,某位領導語重心長的話:“瑞金同誌,漢東的情況複雜,包袱也重,你的決心是好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團結大多數,步子要穩,要真正贏得乾部群眾的信任和支援。”當時他更多地理解為是對他工作的支援和建議,現在結合這份內參再看,那或許不僅僅是一種提醒,更可能是一種含蓄的警示。

沙瑞金站起身,走到窗前。豆大的雨點開始劈裡啪啦地砸在玻璃上,迅速連成一片水幕,窗外的世界變得模糊不清。狂風卷著雨水,瘋狂地抽打著樹木和樓房,彷彿要滌蕩儘世間的一切塵埃,卻又帶來一種暴虐的氣息。

他的心情,就如同這窗外的天氣,沉重而壓抑。他一直以為,自己手握尚方寶劍,代表的是中央的意誌,占據著政治上的絕對正確和高點。他之前的種種部署,雖然也遇到阻力,但總體上是以一種摧枯拉朽的姿態在推進。無論是“漢大幫”的顯露,還是歐陽菁等人的落馬,都似乎預示著舊秩序瓦解在即。

但這份內參,像一盆冷水,讓他驟然清醒。政治從來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高層的考量也遠比他所處的層麵更為宏觀和複雜。在“深化改革”這個大命題下,如何把握節奏和力度,本身就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課題。高育良、祁同偉他們,顯然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並且巧妙地將自己包裝成了“穩健改革”、“愛護乾部”的代表,將他們對抗調查、維護自身利益的行為,拔高到了“保護改革積極性”、“維護社會穩定”的層麵。

這一手,非常高明。它成功地利用了更高層可能存在的某種擔憂,將一場本質上是正義與腐敗、革新與守舊的鬥爭,在一定程度上扭曲成了“激進”與“穩健”的路徑之爭。這無疑極大地增加了沙瑞金和侯亮平他們的工作難度。

沙瑞金意識到,他之前的策略,或許有些過於直來直去了。他低估了對手的政治智慧和反擊能力,也低估了舊有勢力盤根錯節的韌性。反腐固然是雷霆萬鈞,但雷霆過後,如何重建秩序、凝聚人心,如何避免出現內參中指出的“為官不為”或“急功近利”的極端情況,同樣是對他政治智慧的嚴峻考驗。

侯亮平在檢察院的工作受阻,陳岩石老同誌不合時宜的“執著”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還有即將出爐的可能不太好看的經濟資料……所有這些,現在都被串聯起來,放在這份內參所暗示的宏大背景之下,顯得格外棘手。

“穩健派……”沙瑞金對著窗外混沌的雨幕,嘴角泛起一絲複雜的笑意。這頂帽子,對方戴得真是時候,也真是地方。這不僅僅是一場漢東內部的較量了,這已經牽動到了更高層麵的神經。他之前的優勢,正在被對方巧妙地化解、抵消。

他回到辦公桌前,再次拿起那份內參,一字一句地重讀。這一次,他讀得更慢,更仔細,彷彿要從字縫裡看出更深的含義來。燈光下,他的臉色凝重,目光深邃,如同暗流湧動的大海。

這份來自政策研究室的內參,就像一枚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雖然輕巧,卻已在沙瑞金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漣漪。它不是一個具體的攻擊,卻比任何具體的攻擊都更具威脅。它代表著一種風向,一種可能性,一種更高層麵的審視和擔憂。

“看來,是時候重新評估一下我們的策略了。”沙瑞金心中默唸。他知道,接下來的鬥爭,將不再是簡單的調查與反調查,抓捕與反抓捕,而是進入了更為複雜的、涉及政治路線、輿論導向、人心向背的更深層次博弈。他必須更加謹慎,更加講究策略,既要保持進攻的銳氣,又要避免落入對方精心設定的“激進”、“冒進”的話語陷阱。

暴雨依舊肆虐,敲打著省委大樓的每一個角落。沙瑞金站在光影交界處,身影一半明亮,一半晦暗。一場圍繞漢東命運的更宏大、也更微妙的風暴,似乎正隨著這份看似不起眼的內參,悄然拉開了序幕。而這風暴的,或許隻是更高層某些人心中,一縷如同青萍之末的微弱擔憂。但在這漢東的政壇上,已足以掀起萬丈波瀾。他意識到,自己接下來的每一步,都必須如履薄冰,卻又不能停滯不前。真正的考驗,現在才剛剛開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