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宋 第27章 慘勝和圍困
汴河上,舳艫相接,往來如梭。一艘官船緩緩西上,船上是王安石一家。
趙頊降旨:汴河開了,他本想出宮考察一番,但又怕興師動眾、驚擾民生,因此請王相公白服魚龍,替他一行。王家人也請一同出行,隨侍左右。
理由冠冕堂皇,其實是趙頊看王相公太辛苦,放他一天假,讓他帶上全家春遊去。真是一段君臣相知的佳話。
王安石欣然受命。除了感激官家厚愛,還因為兩天前發生的一件事:蘇軾上書,請旨外放。
這次上書標誌著守舊派留在中樞的最後一麵旗幟倒下,也意味著王、蘇之爭最終以王安石的獲勝而結束。
慘勝!
蘇軾上書的直接原因是持續大半年的彈劾案,禦史謝景溫彈劾蘇軾當年送父親棺槨回鄉之際,隨船載了不少私鹽和蘇木。
這明顯是誣告,王安石心裡也清楚。
司馬光直截了當地為蘇軾辯解:蘇軾和弟弟蘇轍當初離京的時候,先帝和幾位重臣一共贈銀七百兩,兄弟倆沒有接受,難道他們反倒會去貪圖那點兒私運小利?
謝景溫的妹妹嫁給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故甘為鷹犬。
但是,誣告又如何?案子還是要查的。難道蘇軾能證明自己沒做過一件從未發生的事?
派去查證的人沿著當年蘇家兄弟扶靈歸鄉的路線一路追查下去,一無所獲。一直追查到蘇軾老家,一戶程姓人家跳出來指證:這事,有!
蘇軾有個姐姐,當年嫁到程家,結果被虐致死,從此蘇、程兩家斷絕往來。
案子就卡在這兒了,王安石一直壓著不讓結案。蘇軾難受,王安石也難受。
這件事做得實在下作,王安石也知道這麼做其實是壓上了自己二十多年養望得來的清名。
但那又如何?不結案,兩人一起難受。結案,蘇軾倒是解脫了,王安石卻還要時刻提防,蘇軾這小子每次跳出來都搞得王安石渾身難受。還是一起難受好,熬著吧!
況且,老夫就是要讓你們這些人知道,為了變法成功,不管多下作的事兒老夫都會做!
官船在河水中浮沉,一路逆行,出了喧囂的汴梁城。
王安石家人口不多。隻有一妻吳氏,無妾。這種情況在大宋朝堂極為罕見,一共兩人,另一人恰恰正是王安石的死對頭——司馬光。
吳氏生三子三女,可惜其中一子一女夭折。
長子王雱,今天奉旨春遊,沒有去崇正殿說書。現在正和妻子蕭氏在船頭低語,這對小夫妻郎才女貌,情投意合,羨煞神仙。
次子王旁,未婚。才智平平,科舉無名,王家小透明。看著這個兒子,王安石多少有些懷念老對手蘇洵。
雖然現在王安石風光無限,但在教子一項上,蘇洵終究還是比他強一倍。
長女已經出嫁,女婿是樞密副使吳充的兒子吳安持,今天沒有隨行。
次女還在閨中,此時正陪著母親在艙中說話。
船行七裡,王雱請求暫時靠岸,他想帶妻子上岸走走,之後在前方彙合。吳氏當即同意。王安石看著南岸熱鬨的施工場地,略有所思,點頭放行。
放下小兩口,官船繼續前行。沒多久,「偶遇」相繼到來。
呂嘉問是惇轉述,出處是王厚和川越人王大衛的對話。
兩個聲名鵲起的年輕人。一個文武雙全、忠孝仁義;一個點石成金、惠及千家。
章惇對王厚的評價是:才情驚豔卻仍年輕浮躁。
初見時,侃侃而談,彷彿成功唾手可得;再見時,一副儘人事、聽天命的樣子;最近再見,已是「但求儘早了結」之態。
對王大衛,章惇的評價隻有一個字:狂。此外再無其它。
呂嘉問對王大衛倒是頗為欣賞,幾次起了舉薦之心,卻被曾布所阻。曾布的理由是:其行類墨,其言近於蘇、張。
王安石曾跟長子王雱討論過王大衛,王雱竟然想辭職做學問。
王安石隻得用變法未竟全功勸阻,誰知王雱卻回答:「變法不過一家興衰,學問纔是千古事。」
看著遠處正在老妻周圍嬉鬨的小女兒,王安石心中歎息:可惜兩個都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