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歡樂宋 > 第30章 預言和慧眼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歡樂宋 第30章 預言和慧眼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王厚滿不在乎地說道:「知道了。我這不是著急嘛!」

曹七噗哧一笑,見王大衛和王厚看向自己,道:「從時間上推算,快馬足夠從汴梁到秦州打一個來回。

所以,令尊王機宜肯定已經知道了你們的謀劃。讓我算算應該就是你作《南鄉子》的那天,對吧?」

王厚點頭。

曹七:「那令尊有沒有告訴你該怎麼做?」

王厚:「沒有。老頭子就回了我一張白紙,一個字都沒寫。」

曹七:「那不是正好?你安心等著就行了,什麼都不用做。嘿,我白賺一棟樓。」

厚先看向王大衛,又轉頭看向曹七:「有沒有可能是我爹也不知道該怎麼做?畢竟他以前也沒乾過這種事兒,這次是頭一回,手生。」

曹七眼睛睜得老大:「還能這樣?」思考了一會兒,隨即道:「不會。因為我知道很快有一件大事要發生。

這麼看來,王機宜應該也預料到了,隻是他不方便告訴你。」

王厚忙問:「什麼事?」

曹七壓低聲音:「橫山那邊要敗了。」

王厚愣住。

王大衛問:「在打仗?」

曹七:「是啊!從去年八月就開打了。」

王大衛追問:「我來汴梁也快兩個月了,這裡一派歌舞昇平的景象,我一點兒也沒感覺到啊。你怎麼知道要敗?」

曹七傲嬌地揚起小臉:「哼,我就是知道好吧,是我大哥說的。」

王大衛:「既然你們預料到要敗,你家又是勳貴,那怎麼不想辦法挽救一下呢?」

曹七:「怎麼救?」

王大衛眨了眨眼,試探道:「上書?或者按照你們大宋的正常流程,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唄。」

曹七:「上書也得有人信啊!說不定還會被小人說成:反對新法,心懷詛咒。

等真的敗了,沒準兒那幫人反倒會把失敗的原因扣到我大哥頭上。

拗相公身邊現在都是這種人。蘇子瞻已經自請外放了,你們聽說了嗎?」

接下來,在王大衛和王厚的追問下,曹七也做了一次說書先生,將蘇軾遭受的私運案詳細講解了一番。

王大衛聽得津津有味,隻是心中疑惑:曹七嘴裡的拗相公跟度娘說的王安石是一個人嗎?

既然穿越了,得找個機會跟他好好嘮嘮。

講完蘇軾的案子,曹七意猶未儘,繼續講起正在進行的橫山戰役。

讓王大衛沒想到的是,本次宋夏之戰居然是大宋這邊先挑的頭。

去年八月,時任慶州知州的李複圭看到東京城裡變法搞得風風火火,猜測新官家跟以前的幾位不一樣,大概要銳意進取、做個一代雄主。

不甘寂寞的李複圭想要拔得頭籌,於是派遣大將李信帶三千人馬出荔原堡,夜襲夏兵。

結果李信大敗而歸。李複圭一怒之下斬了李信,想了想又不甘心,繼續派其他將領出擊。

這次效果不錯,也可能是運氣不錯,斬首數千。

西夏怒了,集結重兵準備報複。李複圭慫了,收縮兵力嚴防死守,同時上報求援。

訊息到了汴梁,守舊派一頓嘲諷:讓你們瞎折騰,看,折騰出事兒了吧!看你們怎麼辦。

變法派的兩位主力:王安石和韓絳雙雙請命,趙頊最終選定韓絳宣撫陝西。

韓絳,字子華,真定靈壽人。慶曆二年進士及第,名列第三,第四名正是王安石。

治平四年正月,英宗病逝,趙頊即位。六月,時任三司使的韓絳上書指出差役法的弊端和危害,需要改革。

正是這次上書吹響了變法的號角,當時的王安石還在江寧打醬油。

趙頊流露出變法意圖後,韓絳和弟弟韓維一起舉薦了許多人才,其中就包括王安石。

西夏集兵的訊息傳到汴梁之時,王安石正在跟韓絳吵架,爭執的焦點就是韓絳最初上書提及的改革役法。

韓絳並非完全反對王安石製定的《免役法》,而是對其中收取下戶免役錢以及免役寬剩錢有不同看法。

當時兩人同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韓絳比王安石大九歲,既有變法首倡之功,又是王安石的舉薦人,結果他愣是吵不贏。

兩人一同請命,其實是讓趙頊在兩人之間做個決斷。趙頊選擇了王安石,韓絳離開汴梁,去了陝西。

聽到這裡,王大衛突然不想找王安石聊天了。

韓絳到了陝西,知道自己不擅兵事,但也不以為意。

身為宰相,難不成還要親自披堅執銳?雖然自己不能打,但隻要識人、用人,安排能打的人去打不就行了。

韓絳對自己的識人之術頗為自信。

韓絳「識」到的第一個人才叫種諤。

種諤是名將種世衡第五子,驍勇善戰,在整個西軍體係中是出了名的能打。

彆人能打可以做到「聞戰則喜」,種諤則更進一步。

治平四年,種諤在上級領導不知情的情況下,自己率軍出擊,迫降西夏將領嵬名山,收複綏州,共繳獲酋長首領三百人、一萬五千戶、兵士一萬人。

西夏聚集四萬人馬,想要奪回綏州。

種諤指揮宋軍、降軍以及綏州全體老弱婦孺協同作戰。追擊敵軍二十裡,俘獲斬殺甚多。

韓絳非常欣賞種諤,種諤投桃報李,提出了自己的策略:

西夏這次聚集兵力的目標是環慶路。

環慶路地勢險峻,加上幾十年經營,寨、堡無數。

西夏要想有所收獲,必定抽調各處精銳,包括西夏的龍興之地——銀州、夏州。

屆時,環慶路主守,涇原、秦風兩路協防,而他種諤可以率領鄜延路的軍隊向北越過橫山,隻撲空虛的銀、夏二州。

韓絳大喜,當即任命種諤為鄜延鈐轄。

離開鄜延路,韓絳繼續西進,到了慶州。

當初挑事兒的慶州知州李複圭已經卷鋪蓋滾蛋了。不過他是文官,死不了。

沒準兒過幾年抱上個大腿還能複起,繼續作妖。新任慶州知州叫王廣淵。

在慶州,韓絳又用他的「慧眼」找到第二個人才——王文諒。

王文諒的出身可沒有種諤那麼優秀,他原本是西夏重臣沒藏訛龐的家奴,犯事兒後逃到了大宋。

誰也不知道王文諒是怎麼就入了韓大宰相的眼。反正韓絳對王文諒言聽計從、委以重任,特命他節製蕃軍。

如果不是王文諒出身不好,韓絳說不定會讓王文諒統管整個環慶軍。

王文諒確實是個人才,不過他的才能不是軍事,技能點兒全都點在飛揚跋扈、欺上瞞下、坑害隊友、爭功諉過上麵了。

可韓絳就是信任他,誰勸都沒用。甚至,韓絳還把廣銳軍的戰馬奪過來給了王文諒統管的蕃軍。

環慶軍就在這樣的氣氛下迎來了西夏的進攻。

戰事膠著。

好在種諤預判準確,鄜延軍一路勢如破竹,順利穿過橫山,推進到橫山北麓,距離銀州不足六十裡。

種諤下令:停止前進,原地築囉兀城。隨後,又在後方修築撫寧堡。

而他本人則返回綏州。並且,種家第三代的幾個年輕人已經來到了汴梁。

曹七的大哥曹評由此得出結論——敗局已定。

王大衛暗想:韓絳的「慧眼」其實也還行,隻要彆用在姓王的身上。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