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宋 第317章 寫書和理論
「王大衛,你寫書吧!」曹七忽然開口。這是她發自肺腑的建議,原因很多。
其一、曹七現在可以斷定,王大衛很有學問。絕不僅僅是之前認為的有本事,有學問和有本事是兩碼事。
王大衛的腦袋裡肯定有一整套的學問。寫出來,就能名震天下。
其二、曹七還知道,在汴梁,有人正對王大衛虎視眈眈。而這種態度恰恰是出於不瞭解。
王大衛的行事風格和思考方式與宋人差彆極大,在某些人看來很有吸引力,但另外一部分人則會因未知而心生恐懼。
曹七不希望任何一方出事。所以,如果王大衛能寫一部書,那些人就能通過他的書對他多一分瞭解,雙方說不定就能和平共處。
畢竟,西王莊和汴梁城隻有七裡之遙。
此外還有其三。當然,這一點曹七是堅決不會承認的。那就是,她其實也想對王大衛多一些瞭解。
「啥?」聞聽此言的王大衛當即扭頭看向曹七,心頭湧起千言萬語:寫書?說得輕巧,你幫我翻譯啊?
你還彆說能幫。以我對你的瞭解,也就三分鐘熱度,頂多能堅持兩天,然後,就找不著人影了。全都得我自己乾。
小學十二本兒,初中六本兒,高中六本兒,之後還有更多,這是多大的工程?等我乾完怕是連汝瓷都已經有了。
以上是王大衛的心裡話,翻譯成口語,則變成了
王大衛轉回頭,對眾門下道:「都聽到了吧!曹七將軍的建議那真是極好的。
我跟你們說,劉五那個印刷廠跟彆家的不一樣:找他出書,你不僅不用掏錢,還能掙錢。大好機會就在眼前,你們要抓住。都寫,都寫。」
無人應答,大家麵麵相覷。
寫啥啊?咱這水平,能寫啥?寫啥能有人願意看?還肯掏錢買。
嗯其實還真有,炮車。不論是製作工藝還是使用方法,都有大把的人搶著買。比如:西夏人,以及遼人。
所以,萬萬不能寫啊!
錢是好東西,可掙到手也得有命花才行。就算能僥幸保住狗命,那也肯定要被逐出師門的。川越門好,不走,打死都不走。
場麵一度陷入尷尬。關鍵時刻,範良挺身而出:「先生,要是我寫本菜譜,您覺著,能行嗎?」
「行啊!太行了。肯定大賣熱賣。我看好你,加油。」王大衛由衷地發出一聲讚歎。在另一個時空,他逛過幾次書市,發現其中菜譜所占的比重極大。
民以食為天。在東亞這塊風水寶地,沒有什麼能比吃更重要了。
王大衛的目光掃向呂茅,暗示道:你大師兄已經作出了表率,那你是不是得再接再厲?數學書,就歸你寫吧!
呂茅麵露遲疑。不能吧!肯定不能啊!一定是我自作多情了。我連這一百道題都做不出來呢!先生您到底什麼意思啊?
見呂茅沒接茬,王大衛隻好低頭繼續判卷子。
一旁的曹七則氣惱不已。
又被這混蛋糊弄過去了。這是他的絕招,真是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啊!
還有汴梁那個老太婆。您都不問世事多少年了?為什麼偏要在這個時候跳出來?姓趙的有幾個好東西?他們當初是怎麼對您的?回孃家,咱娘倆一起生活不好嗎?非要住在那個破地方。
肯定又是滔滔姐,一心就隻想著他的寶貝兒子。
沒一個讓人省心的。
又過了幾道題,忽然,王大衛再一次停頓。麵露困惑,右手四指連續敲擊桌麵。每一聲,都彷彿敲在了呂茅的心臟之上。
呂茅忐忑不安。這回,怕是真的有錯了吧!
其實,並沒有。王大衛在思考的是:這道題,呂茅的解法不是標準答案,而是用高中的定理反推回來,證明小學題。
錯嗎?這要看你怎麼看了。對大多數人來說,這肯定不能算錯,甚至還會遭到表揚。但王大衛不這麼想。
數學,分理論數學和應用數學。
如果你是搞應用的,那沒問題,任何定理都可以拿過來就直接用,隻要能解決實際問題就行。而如果你是搞理論的,那就不行。
所有定理都是正確的嗎?你確定?它是怎麼來的?推導的過程中沒有一絲瑕疵?今天你沒發現,明天呢?
要知道,整個科學大廈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推倒重建過程中不斷進步,不斷逼近真理的。如果連這點兒懷疑精神都沒有,那你乾脆彆說自己是搞科學的了,去跳大神兒吧!
就以萬有引力為例,它曾統治人間兩百多年。
人們一度認為它是定理,甚至就是公理,所有懷疑它的人都是傻子。可之後,人們逐漸發現,與實際觀測結果並不相符。
於是,很多搞應用的人就崩潰了,放棄了。
直到一位理論物理天才告訴大家:萬有引力既不是定理,也不是公理,它就是牛爵士的一個猜想而已。推翻它吧!我們重來。
呂茅,天賦極佳。比我強。我是因為有人教,他呢?自學的。這種人必須得讓他搞理論,否則,就沒人了。搞應用的其實不難找。
可,怎麼辦呢?我怎麼才能讓他意識到這個問題?姑且試試吧!我有點兒明白我小學數學老師的苦惱了。
「這道題,我有另一種解法。範良,記錄」
王大衛緩緩道出標準答案。待範良記錄完畢,轉頭看向呂茅,問:「這兩種解法對比,你認為哪一個更好?」
呂茅思索片刻:「確是先生的解法更為精妙。」
哦!懂了?不,你沒有。你說的隻是客氣話。隻怕在你心裡,還是認為自己的解法更加高明。我能感覺得到,因為,我當年就是這個德行啊!
怎麼辦?總得有人搞理論研究。雖然苦,雖然累,還不賺錢,但,這纔是根基啊!你有天賦,你家又不差錢兒,簡直就是天選之子。
我不會放過你的,接招。
「哦!那麼,就請你來證明一下你的觀點吧!」
呂茅目瞪口呆。
王大衛基本猜中了。呂茅的上一句倒也不能完全算是客氣話,而是,這個時空的學術氛圍就這樣,師父必須比徒弟高明。
就這麼規定的,就這麼不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