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宋 第417章 查清楚和問真相
當趙頊遇上王安石,那就誰都彆想消停了,黃河也一樣。
熙寧二年八月,大宋朝廷下詔,「封堵北流,迫黃河歸故道」。十月,許家港決堤,北流複通。
嘚!白忙活一場。
賑濟、災民、良善人家同樣的劇情再次上演。
但,一次「小小的」失敗又豈能讓趙、王組合屈服!熙寧四年四月,二人組再次下詔,「閉北流,導河東行」。
當時王大衛一行人剛離開汴梁,走陸路去秦州。幸虧沒走水路,否則能走到哪兒可就沒人能說得準了。
六月完工,七月決堤
接連兩次失敗,擱一般人也就慫了。但趙頊和王安石是一般人嗎?今年,又有訊息傳出:還要搞,而且,還是要「堵北流」。隻不過這次具體要怎麼折騰暫時還沒定下來。
真是太特麼執著了。
為啥呢?按照前兩次詔書的字麵意思,是因為北流占據大片耕田,如果能堵住北流,那這些耕田就能重新啟用。增加雞的屁。
司馬光說「天下財貨自有定數」。嘿!那我堵住北流,這多出來的,還是「定數」嗎?
不過,詔書這種東西向來都很玄妙。同樣的文字,在不同的人看來就能產生出不同的理解。漢語言文學,當真博大精深。
王大衛的小夥伴們的理解是:王安石家肯定在「北流」地區買地了。即便在熙寧二年之前沒買,那如今也該買了不少。而且,買得比他們都便宜,因為他們的訊息都是二手的,有延遲。
好吧!王大衛也不知道該如何評價。這個命題不可證偽,不在科學範疇之內。良善人家都有白手套,甚至,白手套還有二級白手套。查不清楚的。
但王大衛「學識淵博」,也搬出了一套「理解」:
北流直抵宋遼邊界,有巨大的軍事用途。雖然遼軍精銳都是跑馬的漢子,一點兒都不擅長水戰,但他們可以精騎走岸邊,輜重和糧草坐船,一路跟隨。這可比陸路運輸強太多了。
陸路運輸,十石糧食能送進戰兵肚子的也就兩、三石,其餘的都被輜重兵和騾馬吃掉了。而走水路,這個比例完全可以調過來。水戰不行又不代表不能劃船。
宋遼之間最後一次大戰,地點在澶州。結果是遼軍收錢、退兵。
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有很多,諸如:黃河天塹;宋真宗禦駕親征;遼軍主帥蕭達凜稀裡糊塗地陣亡
但另外一條也不容忽視。遼軍速度太快,一頭紮到黃河邊,後路還沒來得及清掃乾淨,潰散的河北宋軍重新集結,襲擾糧道。
如果當時就有北流,結果恐將完全不同。
這套「理解」相當唬人,王大衛的小夥伴們都覺得很有道理。
除了,王厚。
王厚認為行不通。黃河北流極其不靠譜,連大宋人都摸不準她什麼時候決口,在哪兒決口,更何況遼人。
而且,大宋處於上遊。就算這麼多年下來大宋一直馴服不了黃河,但讓她狂躁、泛濫,那還是很有把握的。
遼軍主帥但凡正經一點,都不敢這麼乾,這屬於嚴重的軍事冒險,除非他是魏延轉世。兵法雲: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王大衛被說服了。王厚是將種嘛!就算將得有些水分,但他爹沒有啊!王大衛看得出來,王厚應該是轉述、抄襲王韶的論斷。那就沒啥好說的了。
隻不過,這對父子,一個喜歡大冬天翻山越嶺玩戰略大迂迴,另一個敢劃拉起一隊人馬繞過蘭州突襲西涼府。「正」呢?「正」呢?這不都是「奇」嘛?
但對於黃河問題的討論也就到此為止了,並沒有更進一步。至於趙頊和王安石到底咋想的,誰也不知道。這種事,除非把那倆人抓起來,老虎凳,辣椒水其實,也未必就能問出真相。
王大衛也懶得深究,他覺得反正跟自己沒啥關係,看戲就好。
結果,關係自己找上了門。他的十四弟子董玄光因此受官,還比喻守規高好幾級。不過倆人都是青袍,最低檔的那種,連皇帝都見不著,沒資格。
其實董玄光的官品本來是可以混得更高一些的,可惜他為人過於謙遜,逢人便說自己乃是受謫仙點化,學了一點皮毛,再加上家中還算有些資財,水泥又是他大哥出產的,可以任由他揮霍,就這,他還不知道失敗了多少次,總算僥幸摸索出一點眉目
他要不這麼謙遜,而是像幾百年後的那位袁進士一樣,喊出個「五年某某」的口號,還真有可能直接就穿上緋袍。
不用奇怪,自王相公當政以來,驟然提拔的事情早已屢見不鮮,「權發遣」滿天飛。
當然了,如果董玄光真這麼乾,那他的下場也很有可能跟那位袁進士差不多。所以低調還是有好處的,至少沒人對他受官一事說三道四。
聽聞此事的王大衛頓覺心情舒暢。彆看他總是表現得如同世外高人一般,其實內心也是俗人一個。那天沒在歡迎隊伍中見到董玄光,他也犯嘀咕,還不能問,得保持形象,就彆提有多彆扭了。如今聽了喻喜的彙報,簡直開心得不要不要的。
正要開口,卻聽旁邊有人插嘴:「董二郎是咱們師弟啊!十四。那還有十五嗎?」
「沒有。」範良搶答。對這個問題,他覺得自己比王先生更權威,而王大衛也點頭表示認同。
「哦!」有幾人略感遺憾。
範良隨即補充:「但是有十?先生。」
這我能說啥?王大衛瞟了一眼範良,堅定地回答:「你要是努力,也能。」
「啊?我也能?哈哈」範良笑得如同一個孩子。
正笑著,謝煊捅了捅範良的大肚子,問道:「十七呢?」
範良也不惱:「沒了,沒了,往下都沒有了。倒是有幾家預定的,不過我沒答應,這得看他們誰先生出來。」
「那怎麼還空著個十五?」
「留給潘家九郎的。他不想拜師,但他那些徒子徒孫卻想有個傳承。隻好這樣了。」
「還有徒子徒孫?」
「守規不就是嘛!」
「那咱們師門現在一共有多少人?」
「這我可記不準,總變。不過我有個本子,那上麵都記著呢!上次,我記得好像是六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