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宋 第71章 穩和評論
第三天,居然還沒人掉隊。
紮營的時候,紈絝們一個個動作遲鈍、僵硬,沒人說話,跟行屍走肉似的。
吃過晚飯,一部分「僵屍」蘇醒過來,湊到王厚旁邊扯淡,打發無聊的行軍時光。
他們不找王大衛,王大衛太能忽悠,還是王厚看著靠譜一點兒。不過王大衛可以自己湊過去旁聽。
有些紈絝提議:「猴子,真走不動了。明天騎馬直接衝過去乾一架吧!」
王厚堅定地搖頭:「不行,不行。這不符合本帥的氣質。」
「你啥氣質?」
「本帥用兵,就一個字兒——穩。」
「兵法雲:以正合、以奇勝。咱們是不是也來點兒奇的?」
「兵法?切,都是騙人的。你想,為什麼要寫書?寫書都是給人看的。你的敵人也會看,你能把真東西寫那上麵嗎?誰信誰上當啊!」
「那你的兵法是從哪兒學的?」
「我爹啊!這可是我們王家家傳的兵法,向來傳兒不傳女的。」
「猴子,前些天我們可打聽過:王機宜用兵神出鬼沒,一步十計,耍得蕃人團團轉。你,是不是沒學到精髓啊?」
「你這話說的。我這個『穩』字纔是精髓,是我爹他自己沒學到而已。」
「啊?不能吧!」
「怎麼不能?我跟你們說啊!我爹每次用完計謀之後都語重心長地跟我說:小子,你以後千萬不能這麼乾,太冒險了。你以後一定要『穩』。」
「這樣啊!我們現在相信你肯定是你爹的親兒子了。」
「我呸!討打!」
「等會兒!猴子,冒昧地問一句,你們家的兵法傳到你這兒是第幾代?」
「嘿嘿,第二代。」
「我一猜就是。還有個問題,這次是你第幾次領兵?」
「這個嘛我這麼年輕,以前沒機會輪到我的嘛。不過你們放心,咱們這次穩贏的。」
「行了。猴子,算哥哥求你,以後『穩贏』這樣的話能不能少說兩次?你是主帥,哥哥我越聽這心裡頭越沒底啊!」
第四天,沉默行軍。
無人抱怨,也無人催促。紈絝們如同機器人一樣,麵無悲喜,默默前行。偶有意外發生,也都相互幫襯著順利解決。
速度比前幾天更快,提前半個時辰抵達營地。
然後,還是像機器人一樣,紮營、梳洗戰馬、做飯、狼吞虎嚥。
稍有不同的是,今天可以吃頓熱的,還有肉。吃完之後,還可以洗乾淨飯碗,來王大衛這裡蹭點兒清茶。
邊喝邊聊,逐漸有人把話題引到帶兵之法上。
有「聰明」人道:「我看啊!以後要是有機會帶兵,先彆乾彆的,直接帶著兵到荒山野嶺裡走上它十天半個月,剩下的就都好辦了。我說得對吧?猴子。」
王厚點頭:「我看行。這次五天確實有點兒短,要不,咱們多走幾天,繞點兒遠?放心,這一帶我都熟悉,丟不了。」
全體搖頭拒絕,紛紛表示:既然計劃已經定好,就不要亂改。那樣不穩。不如問問王大衛,看川越國有什麼帶兵的技巧,可以借鑒一下。
王大衛:「我沒帶過,不知道。不過我聽過一個故事,你們可以聽我忽悠一下。
古時候,有個皇帝,他有兩位大將軍。有一次,在宴會上,這個皇帝就問:你倆是怎麼帶兵的呢?
當然了,人家原話挺文雅的,不過我沒記住,我就說個大致意思。你們當故事聽吧!
年老的將軍先回答,說:臣帶兵講究同甘共苦。將軍和士卒穿同樣的戰袍,住同樣的帳篷,吃同樣的飯。
飯做好了,士卒先吃,將軍後吃;水燒好了,士卒先喝,將軍後喝。
如此,上下同心,戰無不勝。」
眾人聽了有的點頭,有的則沒有,這套說辭並不新鮮。不過他們知道,接下來王大衛肯定要「爆料」了。
果然,王大衛繼續說道:「老將軍說完,年輕的將軍接著說:臣不一樣。臣認為將軍不一定要和士卒同甘共苦。
軍中自有等級,為將者就應該吃得更好,住得更好,還要讓全軍上下都看到。
同時,隻要賞功罰過,這樣,全軍將士就會知道,隻要自己在戰場上勇猛殺敵,立功之後自然就會升遷,得到更好的待遇。
如此,遇敵之時皆化身猛虎,無堅不摧。」
這下眾人不再沉默,議論紛紛。
大部分人認為老將軍說得對,畢竟他們從小聽到的就是這樣的做法。不過也有人覺得年輕將軍的說法不無道理,最起碼能自圓其說。
爭論不休之後,都看向王大衛,等著他繼續「忽悠」。
王大衛一攤手:「講完了。」
「什麼講完了?後麵不得有點兒評論啥的?」
王大衛:「評論?沒評論。年老的叫衛青,年輕的叫霍去病。誰有資格評論?」
「啊?真的假的?這兩位區彆這麼大嗎?」
劉五:「好像還真是這樣,我在某本書上看過。當時不懂,就沒在意。大衛,你講這個,肯定是想講個道理吧!」
王大衛:「對。這個道理就是: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用什麼樣的辦法帶兵。用彆人的辦法帶出來的兵你自己用著不彆扭嗎?那還打什麼打?」
這個道理說到了所有人的心坎裡,大家一致讚同。並且表示:王厚用『穩』字訣帶兵,咱們豈不是真的要懸了?
王厚則一副被世人誤解的姿態,感歎:世間知己難求。
曹七:「王大衛,就這一個道理?還有嗎?」
王大衛:「軍事上的我就體會出這一個。其他的,是政治上的,有點兒敏感。你們想聽嗎?」
敏感好啊!越敏感越有意思!快說快說。
看著一張張熟悉的表情,王大衛緩緩開口:「衛霍兩人帶兵方式不同,這對大漢眾將來說是好事兒。
習慣這邊的方式就在這邊混,不習慣就去那邊碰碰運氣,總能找到一邊兒適合自己。
如果兩邊都不習慣,那就慘了。像李廣。
不過大部分人還是能找到一邊兒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兩大集團。這兩大集團的後果差彆極大。
霍去病死後,他這個集團很快就煙消雲散了。
因為他們都是軍功起家,都是戰場上一刀一槍殺出來的。除了霍去病,誰也不服誰。霍去病一死,沒有領頭的,很快就散了。之後再出現在史書上的,幾乎沒有。
衛青這個集團不一樣。
他們平時同甘共苦,戰後分功勞的時候也同甘共苦。你差幾顆人頭不夠封侯,沒關係,我有富裕的,送你。
雖然看起來像是被人占了便宜,實際上,有些人不擅長在戰場上廝殺,卻擅長朝堂上的明爭暗鬥。當初拿過人家幾顆人頭,將來該還就得還。
就這麼盤根錯節,利益糾葛,衛青集團越滾越大,大到衛青晚年閉門謝客、明哲保身。
雖然這個集團因他而起,他還是這個集團名義上的首領,但這個集團已經有了自己的意誌,衛青也已經無能為力了。
後來,衛青病逝,這個集團還在,並且迅速選出了新的首領——衛太子劉據。
一直到,巫蠱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