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珠新傳:穿成格格成皇帝 第2章 科舉趣事:小燕子發明申論考試法
-
禦膳房的火鍋香還飄在紫禁城的角角落落,關於“新皇愛吃市井吃食”的議論剛歇下,馬燕的目光,已然落在了朝堂更深層的痼疾上——科舉。
這日早朝,鎏金銅爐裡的檀香嫋嫋升起,禮部尚書捧著燙金奏摺,躬身出列:“陛下,三年一度的殿試在即,臣等已擬定數套經義策問題目,懇請陛下禦覽定奪,以正科考規製。”
馬燕接過奏摺,指尖劃過“經義策問”四個墨字,眉頭不自覺地擰成了疙瘩。她雖對古代科舉不算精通,卻也記得那些被束之高閣的八股文、死記硬背的經書註疏——多少考生熬白了頭,隻為把“之乎者也”背得滾瓜爛熟,可真要讓他們去治水患、平糧荒、安流民,多半是手足無措的書呆子。這樣選出來的官,能撐起一個王朝的運轉嗎?她想起自已當打工人時,老闆最常說的“結果導向”,心裡頓時有了幾分煩躁。
退朝後,馬燕坐在禦書房的梨花木大桌後,手指無意識地敲著桌麵,發出“篤篤”的輕響。陽光透過雕花窗欞,在攤開的《科舉舊製》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她盯著書頁上“代聖賢立言”的字樣,忍不住嘀咕:“選官選的是能乾事的人,又不是選背書機器……要是能有個法子,讓他們不隻會掉書袋,還能解決真問題就好了。”
正愁眉不展時,腦海裡突然閃過一道靈光——當年她為了考公務員,抱著《申論備考手冊》啃了三個月,那些“分析問題、提出對策、論證可行性”的答題思路,不正是眼下最缺的嗎?現代申論考的是解決實際工作的能力,把這法子搬到古代科舉裡,讓考生對著國家的真難題動筆,不就能選出真正會辦事的官了?
這個念頭一冒出來,馬燕頓時來了精神,當即讓人傳禮部尚書和三位主考官入宮。
不多時,四位身著緋色官服的老臣便捧著《四書五經》、《曆代科場典製》等典籍趕來,以為陛下要商議傳統考題。誰知馬燕一開口,就像在平靜的湖麵投下了一顆炸雷。
“今年的殿試,經義、八股,都暫且擱置。”馬燕將自已連夜擬好的“申論”考題紙推到眾人麵前,指尖點著紙麵,語氣斬釘截鐵,“朕擬了三個題目,讓考生任選其一作答。,可這次,雖有不少考生寫得稚嫩,甚至有些想法略顯天真,卻都帶著一股“想乾事”的真誠,那些對策或許不夠完善,卻切切實實地戳中了問題的要害,比以往那些空喊“仁義道德”的文章,實在多了。
放榜那天,陽光正好。李清穿著嶄新的狀元紅袍,跪在太和殿的丹陛之下,雙手捧著考卷,聲音因激動而微微顫抖:“陛下!臣家鄉曾遭水患,臣親眼見過百姓流離失所之苦,也聽過他們對治水的期盼。以往科考,臣縱有千言萬語想訴說百姓的難處,卻苦於題目所限,無處下筆。陛下的考題,問到了臣的心坎裡,也問到了天下百姓的心坎裡!臣定不負陛下所托,往後定當儘心竭力,為百姓辦實事、解難題!”
馬燕坐在龍椅上,看著階下朝氣蓬勃的李清,又看了看身後站著的新科進士們——他們中有像李清這樣來自民間、深知疾苦的,也有出身官宦卻願意沉下心思考實務的,一個個眼神明亮,帶著一股衝勁。她笑著抬手,聲音溫和卻有力:“平身吧。朕選你們,不是因為你們會背多少經書,而是因為你們心裡裝著百姓,手裡握著辦法。好好乾,朕等著看你們把紙上的對策,變成實實在在的成效。”
一旁的禮部尚書看著眼前的場景,再想起那些考生的卷子,終於明白了陛下的用意——原來科舉從來都不該是“讀書人”的獨角戲,更該是“讓事人”的競技場。選官選的不是“書袋子”,而是“實乾家”。
馬燕坐在龍椅上,看著殿外明媚的陽光,心裡暗暗盤算:申論隻是第一步,接下來,她還要搞“麵試”——把考生叫到殿上,當麵問問他們對問題的看法,看看他們的口才和應變能力;等授了官,還要搞“試用期”——讓他們先到基層去,去災區、去邊關、去流民安置點,親自l驗一番,把紙上的對策落到實處。
畢竟,從格子間裡熬夜改方案的打工人,到紫禁城裡操心國事的皇帝,她最明白一個道理:不管在哪個時代,不管讓什麼崗位,“能乾活、乾成事”,纔是硬道理。而她要讓的,就是讓這個古老的王朝,也染上幾分“實乾”的煙火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