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土著大戰穿越眾 第214章 槍挑真定府(三十八)
「五百兩。」鄭直從牙縫裡擠出幾個字,再沒有之前的儒雅。
旁人都以為鄭直此舉是為了避嫌,畢竟回水堤建好以後,廉台堡可是占了大便宜。卻不曉得目下他的難言之隱。沒辦法,江侃這的提議,名義上用的是造福鄉梓,尤其是讓廉台堡的軍戶得利。鄭直哪怕再不願意,也不敢表現的太過冷漠。隻是這筆款子哪怕有李銳等人報效,也讓他拿的肉疼。都喂狗肚子裡了,餘光掃了眼角落裡的土財主三人組。
果然,薛漢等人聽到鄭直報出的數額,彼此對視一眼,咧嘴笑了起來。他們自然也曉得鄭直對廉台渡依舊耿耿於懷,偏偏這事是修築回水堤造福廉台堡周邊,鄭家還必須打落牙咽肚裡,掏銀子。這就相當於,鄭家掏銀子為他們添磚加瓦,怎麼可能不讓他們開心呢。當然,錢斌還算矜持,畢竟他還要靠鄭直在河南做買賣。至於薛漢和華朝安則放肆了不少,尤其是華朝安。天底下最摳門的就是糧商,向來一文錢掰成兩瓣花,一塊肉皮擦半年嘴的人,這次也痛快的又報效了二百兩銀子。
「共紋銀四千七百兩。」刁謙彥依舊將數額彙總之後,湊到了劉溥麵前獻上名冊,旁邊的閻縣丞當即公佈明細。
「慢。」江侃這時又站了起來,拱手道「縣尊稍待,這事是我提議的,江某雖然是江西人,可正因如此,才明白水害的可怕,怎麼可能不多出份力。大盛魁願意再助捐兩千四百九十九兩。」
鄭直把摺扇一收,放到了桌上,端起茶碗喝了一口。你個小娘養的江侃,兩筆賬合起來三千四百九十九兩,就比他報效的少一兩銀子。這就是幫襯?幫襯你大爺。
「如此甚好。」劉溥突然感覺這個江侃很可愛「眼瞅著目下已經是農閒,今年枯水期來得早,正是開工的好時候。本官定要親自督促,確保工程年底前完工。」
鄭直深呼吸一口氣,起身行禮道「今日縣尊與諸位鄉賢在此,為本縣添磚加瓦,不如這紅榜就由在下來獻醜。」這是他與刁謙彥,程敬約定的暗號。
「能得鄭解元的墨寶,本縣自然求之不得。」劉溥當機立斷,扭頭對站在一旁的刁謙彥道「準備筆墨。」
刁謙彥應了一聲,趕緊去安排。千算萬算,誰也沒有料到,半路殺出個棒槌來。他隻求趕緊把事情進行完,莫要再節外生枝了。鄭直和薛漢等人因為廉台渡鬨矛盾,他是曉得的。江侃如此提議,到底安得啥心思,沒人懂。卻曉得,鄭家這次輸給了江監生。
鄭直和刁謙彥卻真的誤會江侃了,他真的是要示好鄭直。畢竟有了回水堤,這來去可就方便多了,廉台堡的土地自然也就增值了,鄭直的身價一定也就跟著大漲了。看著現在鄭直要賣弄風騷,江侃自然不會攪局,今夜他已經幫了對方不少忙,點到為止就好。把舞台留給年輕人,鄭直應該很高興吧?
待得意坊的小廝將書案,筆墨紙硯準備好,鄭直在眾人注視下拿起筆在紅紙上一氣嗬成。這榜文都是邊璋提前寫好的稿子,如今他不過是掐頭去尾,稍作改頭換麵而已。至於具體每個人報效數額,自然由旁人代筆。
「好好好。」程敬也生怕江侃這個棒槌攪局,待鄭直剛剛寫完就道「鄭解元果然筆力深厚。在下有個提議,還請縣尊與諸位鄉賢聽聽。不如俺們藉此組建一個善會,日後家鄉有事,專門籌募善銀,造福鄉梓可好?」
「善會?」劉溥想了想「造福鄉梓,實乃善舉。若是按照定製,諸位鄉賢具可添為義官,得為本縣垂範。」
「劉縣尊言重了。」鄭直拱手道「鄭家得朝廷厚愛,這些本就是應有之意,萬不敢再有奢望。」
「劉縣尊厚愛吾等受之有愧,正如鄭解元所講,俺們不過是做些力所能及之事,哪裡敢邀功……」程敬按照合計好的,開始佈局「不如我們一起投票為善會選個會首如何?」
「如何投票?」薛漢程。薛漢三人想著近水樓台先得月,一定會搶先入局。銀子在前,會迷住人眼的,之前的小心翼翼恐怕也會變成一往無前。」因為有邊璋在,程敬講的儘可能不那麼掉價。
鄭直琢磨片刻,看向邊璋。
「廉台堡上遊是大豐屯,因三十年前與許村合並,田土劃界不明,已經連續兩次造黃時,是沿用舊冊。」程敬低聲道「去年造黃之時,為了一寸一尺,甚至鬨到了縣裡。薛漢他們若是此刻入局,想必又是一番糾纏。」
黃冊製度是在洪武十四年正式建立的。這一製度是在洪武三年開始實施的戶帖製度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旨在保證國家賦稅徭役的徵調。黃冊製度的建立標誌著皇明對戶籍和土地進行了全麵的清丈和編繪,形成了「魚鱗圖冊」作為征收稅糧的依據,並在洪武十四年正式編製成「賦役黃冊」,成為徵調徭役的依據。
因送給戶部的一冊,封麵用黃紙,故稱黃冊。按規定,黃冊十年一造,每冊一式四份,分彆上報戶部及佈政司、府、州、縣。
按規矩,去年是黃冊整理之年,槁城縣本應今年造冊上交真定府。不想開春後北方大旱,官府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旱救災,故而戶部將圖冊上交推遲到了明年年初,這也是薑佐敢給鄭直那麼多河灘地做人情的原因。
鄭直懂了,程敬的意思就跟在驢的前邊吊一根蘿卜,看得到,卻吃不到。驢子反而會為了要去吃眼前的蘿卜,而累的半死。一旦薛漢等人大舉典產買入廉台堡周圍田土,那麼再有程敬配合,似乎,薛漢三人才真的無力迴天了。而他反而可以置身事外,真正做到不傷羽毛「俺就講二位是良師益友。」
「還有廉台堡軍屯的田土也該清丈一番。」邊璋並沒有置身事外「據俺所知,當初廉台堡周圍地廣人稀。」
邊璋是曉得鄭直籌劃的,對方自降身份去做勞什子會首,他是不以為然的。隻是鄭直決定了,邊璋就沒有再講啥。如今順勢提出了之前的籌劃「軍屯不老少呢。」
按製邊地衛所軍戶,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陸衛所,二分守城,八分屯種(各地情況不同,屯守比例允許增減)。屯軍要交納賦稅叫「屯田籽粒」,充為衛所官吏俸糧。
衛所每軍戶授田50畝,以米18石為基本,其中12石由該軍自取,餘糧交由軍倉。可是隨著承平日久,文恬武嬉,衛所屯田成了肥肉,開始遭受軍官盤剝,豪強侵襲。從宣宗開始,實際上每個士兵隻能分到20畝左右。內裡又有二八四六一九中半等例,皆以田土肥瘠、地方衝緩為差。
洪武三十五年,每個士兵製定需納餘糧12石,基本很難實現,洪熙元年改為6石,延續至今。合計一畝地須交三鬥糧食,可是因為各種原因,衛所軍田一畝地產量遠低於民田,隻有三鬥六升左右。
真定地處腹裡實為邊方,守屯按照二八之分。額定一個百戶所,有軍官一人,總旗兩人,小旗十人,軍戶百人。額定屯田數額應為五千六百畝,實則隻有一千二百畝。至於其他的田土去了哪?
鄭家的祖田咋來的?當然,鄭福來晚了,還有三千多畝地莫名其妙的成了周圍富戶的田土。要曉得,自今上登基以來,文臣可是全麵壓製武臣。當年鄭福是外來戶,初來之時,可是落架鳳凰不如雞,哪裡敢去理論。
如今嗎?鄭直感覺,他身為衛所子弟,咋能漠視周圍這些啦唬光棍侵占軍田?畢竟那可是三十多頃良田,誰又會嫌棄土地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