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地上的星辰 第10章
-向陽上初中那年,雙水村通了柏油路。黑色的路麵像條綢帶,從縣城一直鋪到村口,汽車開在上麵,再也不會揚起漫天黃土。少安買了輛皮卡,銀灰色的,停在磚窯門口,比當年的拖拉機神氣多了。
“這玩意兒能拉磚,能拉蘋果,還能拉人,實用。”少安擦著車身上的灰塵,對巧蓮說。巧蓮抱著小女兒杏花,正在給剛栽的核桃樹澆水,聞言直起腰笑:“你就折騰吧,以前覺得拖拉機就夠好了,現在又換成這鐵傢夥。”
少安也笑。他這輩子就愛折騰:從土窯到磚窯,從驢車到皮卡,從幾畝坡地到成片果園,日子像滾雪球,越滾越大,越滾越實。
磚窯這兩年又擴了規模,新上了環保設備。縣環保局的人來檢查,說以前燒磚冒黑煙,現在煙囪裡排出的是白汽,達到了國家標準。少安為此花了不少錢,但他覺得值:“不能光顧著掙錢,把咱雙水村的空氣弄臟了,對不住子孫後代。”
二柱子現在成了磚窯的總管,手下管著二十多個工人,記賬、派活、質檢,樣樣做得滴水不漏。他娶了鄰村的姑娘,生了個大胖小子,在村裡蓋了新房,日子過得比蜜甜。“少安哥,冇有你,就冇有我的今天。”二柱子每次喝酒,都要敬少安三杯,說這話時眼圈總紅紅的。
少安的果園也有了新花樣。除了蘋果,又種了桃樹、梨樹,還搞了個采摘園。每到週末,縣城的人開車來摘果子,大人孩子在園子裡追著跑,笑聲能傳到二裡外。巧蓮在果園邊蓋了幾間平房,開了個農家樂,賣的都是自家種的菜、養的雞,生意好得很。
“這叫‘生態農業’,”少平放假回來,給巧蓮講課本上的知識,“城裡人就愛吃這種冇打農藥、冇施化肥的東西,健康。”
巧蓮聽得認真,還拿本子記下來:“那咱的蘋果也得打上‘綠色食品’的牌子,肯定能賣更高價。”
少安看著她們娘倆,一個講得頭頭是道,一個聽得津津有味,心裡像揣了個暖爐。他這輩子冇讀過多少書,可家裡出了個大學生,媳婦也跟著學文化,這比掙多少錢都讓他驕傲。
夏天暴雨過後,磚窯的原料場被淹了。黃土和成了泥,運料的車陷在裡麵出不來。少安帶領工人挖排水溝,墊碎石,忙了兩天兩夜,終於把場地弄乾了。看著重新運轉的機器,他黑著臉說:“得修個防雨棚,再建個沉澱池,不能讓泥水淌到河裡去。”
田福堂拄著柺杖來視察,看著熱火朝天的工地,感慨道:“以前隻想著多燒磚、多掙錢,現在還想著環保、想著子孫後代,你這思想,跟得上時代。”
“時代變了,咱也得跟著變。”少安遞過去一瓶礦泉水,“您老就放心,我保證磚窯越辦越好,還不汙染環境。”
秋天摘蘋果時,來了幫特殊的客人——少平農業大學的教授和同學。他們是來搞社會實踐的,幫巧蓮測土壤肥力,指導果樹修剪,還帶來了新的蘋果品種枝條,說嫁接後能提高產量和口感。
教授握著少安的手說:“你這果園搞得好,規模化、標準化,很有示範意義。我們打算把這裡當成教學實踐基地,讓學生們來學習。”
少安的臉有點紅:“我就是瞎琢磨,哪配當基地。”
“咋不配?”教授指著果園裡的滴灌設備、防蟲燈,“這些都是科學管理,很多專業果園都比不上你這兒。”
那天晚上,少安請教授和同學們吃飯。巧蓮做了滿滿一桌子菜,有燉土雞、炒雞蛋、涼拌野菜,還有剛摘的蘋果、梨,新鮮得能掐出水。大家邊吃邊聊,從果樹栽培聊到鄉村振興,氣氛熱烈得像窯裡的火。
少平喝了點酒,紅著臉說:“哥,我畢業後想回來,跟你一起乾。咱把磚窯改造成環保建材產業園,果園搞成觀光農業示範區,再辦個農產品加工廠,讓雙水村變成全縣、全省的模範村。”
少安看著弟弟,他已經長成個大小夥子了,眼神明亮,充滿乾勁,像極了年輕時的自己,卻比自己有文化、有見識。“好,哥等著你。”少安舉起酒杯,“咱兄弟倆,一起乾出個樣子來!”
冬天來臨前,少安在村裡蓋了座文化活動中心。有圖書室、棋牌室、健身室,還有個大禮堂,能容下幾百人。他請縣劇團來演了幾場戲,又組織村裡的老人搞了個秧歌隊,敲鑼打鼓的,把村裡的氣氛搞得熱熱鬨鬨。
田福堂的兒子從部隊轉業回來,在文化活動中心當起了管理員。他說要利用這個平台,組織年輕人學技術、學文化,讓雙水村不僅富起來,還要文明起來。
向陽在鎮中學的成績很好,尤其是理科,經常考年級第一。他週末回來,不喜歡在家待著,總愛往磚窯或果園跑,問這問那,對啥都好奇。“爸,這磚窯的煙氣處理係統,能不能再改進一下?我看課本上說有種新技術,更節能。”“媽,這果樹的修剪,能不能用無人機?又快又準。”
少安和巧蓮聽著,雖然有些名詞聽不懂,卻笑得合不攏嘴。“這孩子,隨他小叔,滿腦子新想法。”巧蓮摸著向陽的頭說。
年底,少安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去北京領獎那天,他特意穿上了巧蓮給做的新西裝,胸前彆著大紅花,站在人民大會堂的領獎台上,看著台下黑壓壓的人群,心裡感慨萬千。
他想起年輕時在磚窯搬磚的日子,想起借糧時的窘迫,想起第一次燒出好磚的喜悅,想起一家人圍在炕桌上吃玉米糊糊的溫暖……這些平凡的片段,串起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我是農民李少安,”他對著話筒說,聲音洪亮而沉穩,“我生在雙水村,長在黃土地,靠燒磚、種果為生。我想說,農村是片廣闊的天地,隻要肯付出、肯鑽研,就能闖出一片天;農民也能有大作為,用勤勞的雙手,把家鄉建設得更美,把日子過得更甜!”
台下的掌聲經久不息。少安看著台下的鏡頭,彷彿看到了雙水村的窯洞、磚窯、果園,看到了巧蓮、向陽、杏花,看到了鄉親們一張張笑臉,心裡充滿了驕傲和自豪。
從北京回來,少安在文化活動中心辦了個“勞模事蹟展”,把他的獎狀、證書,還有這些年用過的钁頭、磚模、修枝剪都擺了出來。他想告訴村裡人,特彆是年輕人:幸福不會從天降,好日子是乾出來的。
開展那天,向陽帶著同學來參觀。他指著一張少安年輕時搬磚的照片,驕傲地對同學說:“這是我爸,他雖然冇讀過多少書,但他用雙手創造了幸福生活,是我最敬佩的人。”
少安站在不遠處,聽見了兒子的話,眼眶突然濕了。他這輩子冇求過什麼,就想讓家人過上好日子,讓雙水村變個樣。現在,他做到了,而且,這份奮鬥的精神,正在兒子身上延續。
開春後,少平真的回來了。他帶著幾個大學同學,成立了“雙水村鄉村振興創業團隊”,開始著手改造磚窯、擴建果園、規劃農產品加工廠。縣領導很支援,派了專家來指導,還撥了專項資金。
雙水村像個大工地,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磚窯在進行環保改造,果園在鋪設觀光步道,加工廠的地基已經打好,連村裡的路都重新鋪了柏油,兩旁種上了風景樹。
劉師傅已經八十多歲了,腿腳不太方便,卻每天都要拄著柺杖去工地轉一圈。他看著熱火朝天的景象,摸著新燒製的環保磚,笑著說:“我這輩子,值了。看到雙水村有今天,看到你們年輕人有出息,比喝十斤‘高粱白’都高興。”
少安給劉師傅搬了把椅子,讓他坐在太陽底下:“師傅,您就等著吧,用不了幾年,雙水村會變得讓您認不出來。”
夏天到來時,雙水村的變化已經很明顯了。環保磚窯投產了,生產的新型牆體材料供不應求;果園的觀光步道修好了,週末來采摘的人絡繹不絕;農產品加工廠的主體工程也完工了,正在安裝設備,預計秋天就能投產。
村裡還成立了合作社,村民們以土地、資金入股,年底能分紅,還能在合作社打工掙錢。以前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不少都回來了,說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照顧老人孩子,比在外漂泊強多了。
田福堂的頭髮全白了,卻精神矍鑠。他看著村裡的變化,感慨道:“我當了一輩子村乾部,做夢也冇想到雙水村能有今天。少安,你是好樣的,冇辜負這片土地,冇辜負鄉親們。”
少安握著田福堂的手:“叔,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黨的政策好,是大家一起乾出來的。”
秋天,農產品加工廠投產了。第一批生產的蘋果汁、梨罐頭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因為口感好、品質高,還獲得了省級優質產品獎。少安在廠門口掛了塊牌子,上麵寫著:“源自黃土高原的饋贈,雙水村的味道”。
開業那天,舉行了隆重的儀式。縣領導來了,媒體記者來了,周邊村的村乾部也來了,大家都想看看雙水村是怎麼從一個普通的小村莊,變成如今的鄉村振興示範村的。
少安站在台上,看著台下的人群,看著身邊的家人、鄉親、戰友,突然覺得千言萬語都堵在喉嚨口,最後隻化作一句:“感謝這片土地,感謝這個時代,感謝每一個為雙水村奮鬥過的人!”
儀式結束後,少安帶著大家參觀加工廠。現代化的生產線有序運轉,穿著統一服裝的工人在操作,包裝好的產品整齊地碼在倉庫裡,等待發往全國各地。向陽和同學們在一旁做講解,他們是學校組織來實踐的,對每一道工序都瞭如指掌。
杏花在果園裡追著蝴蝶跑,巧蓮在後麵笑著喊:“慢點,彆摔著。”陽光透過樹葉灑下來,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像幅溫暖的畫。
少安站在果園邊,看著這一切,心裡平靜而踏實。他知道,雙水村的故事還在繼續,他的奮鬥也不會停止。未來,還會有更多的變化,更多的驚喜,更多的希望。
但無論怎麼變,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這片土地的厚重,這份奮鬥的精神,這份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有家人之間的溫暖,鄉親之間的情誼,就像窯裡的火,永遠燃燒,永遠溫暖。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雙水村的土地上,磚窯的煙囪裡升起嫋嫋白煙,果園的果香隨風飄散,加工廠的機器發出輕微的轟鳴,孩子們的笑聲在村子裡迴盪……這平凡而又紅火的日子,像一首唱不完的歌,在黃土高原上,久久迴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