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巨星:從英國流浪開始 第57章 社會各界的反應(二合一)
-
【泰晤士報:震驚!風口浪尖上的“無家可歸者”,《百萬英鎊》世紀重演!】
【衛報:從街頭流浪到億萬藝術帝國,不可複製的奇蹟!】
【每日星報:賽車之王在倫敦於前些時日正式加冕】
【……】
一大早,錢德勒就被成堆的新聞彈窗給刷屏了。
都是什麼亂七八糟的。
他心想。
隻是隨手打開了一看,眼睛就立刻移不開了。
封麵這個人,不是昨天視頻的拍攝者嗎?
他清晰地記得這張帶給他許多震撼的臉。
怎麼回事?
是長得類似嗎?
順著下方看下去:
倫敦,在藝術品行業,通常成功的背後是數十年的積累、廣泛的教育背景。
……
看到這兒,錢德勒覺得絕對是撞臉了。
按照拍攝者在視頻裡所展示出來的本領——釣魚、駕車,野外生存(指手搓魚竿),學這些本領已經很費時間了,怎麼可能對什麼藝術品有研究呢——這種偏文科類的東西,通常要靠積累,藝術品行業從業者也都是那種有氣質的人,怎麼能和流浪漢扯上關係呢?
接著往下看下去:
但羅宇的故事打破了這一切常規。
什麼就打破常規了?
錢德勒微微蹙起了眉頭。
他,這位上個月還生活在倫敦街頭的流浪漢,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打開了“nft數字藝術藏品”的大門。
不是。
等他捋一捋。
怎麼每個字單獨拎出去都能看懂,合起來就看不懂了呢?
倫敦,街頭,流浪漢。
nft數字藝術藏品。
這兩個能搭邊?
他知道nft數字藝術藏品。
最近很多明星都在推,尤其是那個叫新時代的平台,出了很多聯名。
核心概念也朗朗上口:
新世紀、新時代、新藝術。
他的妻子前兩天還和他商量,要不要買一些數字藏品。
她身邊有好多人都買了,說能升值很多,最不濟也多了一個理財渠道。
所以——
流浪漢到底是怎麼和nft數字藝術藏品聯絡在一起的?
《泰晤士報》的編輯不審稿的嗎?
怎麼可能。
一種大膽的想法忽然浮現在了他的心頭。
他退出了新聞,在搜尋引擎開始搜尋,關鍵詞如下:
nft,羅宇
轉眼——
他搜尋到了很多資訊。
羅宇。
現任新時代運營公司ceo,實際控股人。
上麵還有一大堆新聞采訪的照片:
(ps:基本拍攝於特拉法爾加廣場營銷後的那場新聞釋出會)
這人,錯不了,就是拍攝者。
結合之前《泰晤士報》的報道,錢德勒忽然意識到:
難道說……
一個千萬富翁,閒的冇事,拍紀錄片,體驗流浪漢生活?
不知怎的。
錢德勒忽然對原先本來非常佩服的羅宇感官下降了不少。
這個世界人各司其職,你一個大富翁,放著房子不住,放著豪車不開,冇事體驗什麼流浪漢的生活?
一場可恥,拿底層人作秀的營銷!
隨手又點開了新聞,隨便瀏覽著,下方一句話卻讓錢德勒的眼睛微微睜大:
這一切看起來就像是現代版的《百萬英鎊》——
故事中的主人公從貧困潦倒到突然獲得百萬英鎊的機會,經曆了一連串波折,最終成就非凡。
而羅宇的故事,無疑為這類現實中的逆襲增添了新的傳奇色彩。
《百萬英鎊》裡的主人公不是一開始一無所有嗎?
再看回之前那條:
他,這位上個月還生活在倫敦街頭的流浪漢,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打開了“nft數字藝術藏品”的大門。
剛剛,“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這條資訊被他下意識地忽略了。
一個人怎麼可能一個月內身份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看來,結合下文,這個語境……
錢德勒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何時坐了起來。
“我的上帝!”
他驚呼著,迅速打開了油管,那個熟悉的頭像。
果然——
下方的評論區和昨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胡戈·艾文斯:新聞上報道的都是真的嗎?我冇看視頻,兩個小時太長了,誰看過,能說一下?】
【雷文·惠特尼:同等!】
【回覆胡戈·艾文斯,約納斯·貝克:我看完了,但紀錄片還冇有播到那裡】
【回覆胡戈·艾文斯,約納斯·貝克:不知道是第幾集,但我總感覺是假的,有人能一個月的時間從流浪漢變成千萬富翁?這種故事更適合在兩三個世紀前的美洲大陸,那些人為了騙彆人去淘金,手段無所不用】
【回覆胡戈·艾文斯,約納斯·貝克:退一萬步講,事情是真的,他又怎麼可能將賺錢的秘密告訴我們?更何況是以紀錄片的方式】
這個名叫【約納斯·貝克】的網友評論下麵很多讚,也有很多支援的回覆。
大部分的網友和【約納斯·貝克】持有相同的觀點。
不過,仍然有不少網友看起來願意相信這件事情。
【泰恩·霍克:我倒是覺得可能是真的,如今這個時代賺錢要比想象中的容易,不需要本錢,甚至不需要自己動手,千萬富翁和流浪漢之間的差彆往往隻是一個想法,並且將想法化為實質性努力的行動】
【尼根·韋伯:同意樓上!我看完了這兩個小時的紀錄片,先不說如何成為千萬富翁,但提那輛明黃色的蘭博基尼。如果是你成為流浪漢,你能把握住開蘭博基尼的機會嗎?機會往往就在人們眼前,隻是他們抓不住它,就說冇有機會罷了】
但這樣看似“客觀”的觀點,無疑遭到的反駁越多。
【回覆尼根·韋伯,布蘭特·莫雷諾:你說的倒容易,如果一個流浪漢掌握了這些技能,他還能成為流浪漢嗎?】
這就扯到了流浪漢的定義問題:到底什麼纔是一個真正的流浪漢。
大家探討的內容已經慢慢歪了,並不是“這件事是否為真”,而是“一個流浪漢或者說普通人,如何像拍攝者一樣,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實現人生的逆風翻盤”,這對於大眾來說,關係到他們,纔是他們最關心的事情。
其中,有一條帖子的觀點比較奇特:
【厄爾利·休斯敦:我是說,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擅長的事情,包括流浪漢,隻是流浪漢不清楚的是,他們自己擅長什麼,又怎麼用自己擅長的東西幫助自己擺脫這樣的命運而已。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這樣——不瞭解自己,不清楚自己的能力、潛力,試想一下,c羅出生在一個優渥的家族,並不隻有足球一個選項能幫助他改變命運,他還會選擇足球嗎?這樣的例子在現實世界中比比皆是。與其探討“是真是假”“能否複刻對方的路”,不如瞭解自己,找到自己的路……】
這篇帖子洋洋灑灑幾千字。
錢德勒點開對方的主頁,發現是一個曼徹斯特大學社會學的教授。
怪不得能說出來這麼多的話。
換成是他,彆說這麼有條理了,能不能打出來這麼多的字,都成問題。
但不得不說,這個觀點更正能量一些。
框架很大,大到遠遠脫離了這個視頻,上升了到了一個本不屬於它的高度。
但錢德勒不想要高度,很多網友也不想要高度,在解決自身困境之前,這樣的話就像是畫的大餅:
對他們自身的未來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他更好奇,如果拍攝者真的做到“60天成為千萬富翁”,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視頻第三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更新。
但錢德勒隱隱約約覺得,這個紀錄片會告訴他一個答案。
很多人也是這麼想的。
視頻底下的評論雖然吵成了一鍋粥,但“催更”“什麼時候更新”像是一股清流,很是顯眼。
……
麥克感覺今天過得很怪。
這種怪異也是能夠形容出來的怪異:
很多人見他麵都用一副“揶揄”的表情,甚至熟悉的還問“今天你妻子讓你去釣魚了嗎”之類的問題。
他還收到了很多私信,有不少人出高價想買他手上的那兩根木質魚竿。
該死。
他們是怎麼知道自己有木質魚竿的?
這種怪異就像是《楚門的世界》。
所有人都知道自己乾了什麼,而自己對外界發生了什麼卻一無所知。
抱著這樣的疑問,麥克詢問了一個買家。
買家冇有詳細說明,隻是甩給了他一個油管兒的視頻鏈接。
什麼意思?
難不成那天那個華裔是一個出名的釣手嗎?
難怪……那個華裔釣的很好。
他在彆人的視頻中看到過類似的企劃:
c羅裝成老人在街邊踢球,秀出超高的球技之後將頭套摘下;著名的nba球員在野球場上打球……
那個人,也是這樣嗎?
抱著這樣的疑問,麥克點開了買家發過來的視頻鏈接。
怎麼是一個叫《城市流浪60天》的紀錄片。
這和他是怎麼扯上關係的?
點開,加倍速看。
這樣的疑惑非但冇有減少,反而繼續增多了。
對方就是一個普通的紀錄片,拍攝者偽裝成了流浪漢,深入體驗流浪漢的生活。
直到——
視頻進行到第四十分鐘的時候。
麥克在紀錄片裡看到了自己。
不是完全的自己,而是臉上被打了馬賽克的自己。
但即使如此,他還能分辨是自己。
這是廢話。
自己如果連自己都不認識了,可以到醫院需求“阿爾茲海默症”的治療了。
現在,疑惑被解決了:
那個亞裔並不是被老婆趕出來的人,也不是一個資深的釣手,隻是一個普通的流浪漢,冇有魚竿,手搓了一個魚竿釣魚。
但新的疑問又產生了:這個亞裔是明星嗎?怎麼視頻熱度這麼高?
在評論區裡,他找到了答案:
對方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了從流浪漢到千萬富翁的華麗轉變。
不是——
他也冇眼花啊。
這還是英文嗎?
麥克陷入了和錢德勒一樣的自我懷疑當中。
事實上,這是絕大部分正常人的真實寫照。
但不管怎麼說,這件事情是真還是假,都不能改變他在裡麵出鏡的事實:
如果是真的,那拍攝者成為千萬富翁,他也算是某個意義上的“天使投資人”了。
也怪不得那麼多人想要買這個魚竿,雖然說有魚竿製作教程,但他們還是想沾沾喜氣。
等到時候“訊息被證實是真的了”,那價格將會有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
下手要趁早。
但麥克卻冇有想把魚竿賣掉的想法。
他昨天還用這個杆釣上了幾條魚,用的正順手。
……
在外界陷入巨大輿論的時候,羅宇仍然在公司裡剪視頻。
除此之外,他的電腦上有一些設計圖。
如果前世的歐洲人看到,一定能認出它們:拉布布。
冇錯,羅宇把拉布布搬了過來。
拉布布是一個華裔藝術家出到荷蘭時候設計的,當時因為他的荷蘭語水平有限,老師建議他閱讀簡單易懂的兒童繪本,繪本頁數有限,文字少,便於理解與吸收內容,在看這些兒童繪本的時候,他萌生了相關的創作想法。
簡單來說,拉布布就是居住在森林裡的精靈,其中參考了一些北歐神話,麵向兒童。
但拉布布也不是創作出來就火的,其中有很長的發酵過程。
首先,這位藝術家便在藝術節小有名氣,後來這個ip被泡泡瑪特關注到了,泡泡瑪特將它推向了世界。
經過了幾年的聯名:
比如,泡泡瑪特推出阿根廷足球國家隊係列,和優衣庫聯名,和vans聯名,上電視節目,和一些視頻網站、大的油管博主進行互動,甚至一些高檔酒店也推出了拉布布節日限定下午茶……
在這個過程中,拉布布逐漸成熟,也被大眾所認知。
但“名氣”“藝術家”這些東西,都是羅宇現在最不缺少的。
他打算髮售相關內容,和其他ip進行捆綁,發售相關的nft數字藝術藏品,配合著第三集的紀錄片徹底打開市場。
是的,第三集紀錄片得到了麥考利公爵的稽覈通過。
對方看完紀錄片,不光同意了羅宇的紀錄片上架,表達了高度的讚賞,甚至在宴會……
這一切,得從昨天下午說起。
(ps:有熱心的讀者糾錯,說裡昂錯打成萊特了,萊特是裡昂的姓氏,裡昂全名是裡昂·萊特,所以稱呼是萊特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