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回到古代:種田養牛糧滿倉 > 第69章 工坊和梯田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回到古代:種田養牛糧滿倉 第69章 工坊和梯田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翌日,村長挑選的五十人就各自帶著工具來報到了。

因為工坊的事情更加重要一些,蒙小華率先安排工坊建設的工作。

工坊的位置,蒙小華安排在龍神坡山腳下,靠近曾經開荒的土地附近。

將工坊安排在這裡,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第一個,製作葛根粉條,無論是清洗、過濾還是蒸煮,都需要使用大量的清水。

這片地方臨近水源,取水非常方便,能節省不少的時間和精力。

第二個就是交通更便利。

山腳不遠處,就是小石村通往外界的道路,不管是製作葛根粉的時需要的柴火,還是收購村民們采收的葛根,搬運起來更加方便。

而且,以後葛根粉銷售時往外運輸,靠近道路也方便一些。

工坊的三間屋子,蒙小華也各有安排。

一間作為原材料倉庫,用來堆放收購的葛根。

中間一間中砌兩個柴火灶,安置兩口大鍋,完成葛根粉的熬煮製作。

最後一間作為成品倉庫。

這二十個人的任務,除了建設三間作為工坊的茅草屋,還要幫忙在工坊外搭建一些其他設施,比如用來過濾葛根澱粉的支架,晾曬粉條的架子、遮擋風雨的棚子等等。

另外,為了工坊的衛生,還要再離開工坊幾十丈外建一個茅房,方便員工解決個人問題。

將自己的計劃交代下去,這二十個人就分工開始乾了起來。

一部分人到小溪邊采集粘土製作土坯,另一部分人開始清理荒地,開辟將要使用的空間。

村民們對蒙小華的安排並沒有意見,反正主家怎麼安排他們怎麼乾。

活計越多,代表他們乾活的時間越長,也能掙更多的錢。

工坊這裡,蒙小華指定了兩個年紀稍大的漢子負責,就去了開荒的地方。

……

第一次開荒的時候,因為老懞優先考慮開墾水田,以便於來年能夠種水稻,所以選擇了龍神坡山腳的荒地臨近水源的那一片。

這一次,蒙小華的想法卻不一樣。

蒙小華的青磚瓦房建在了龍神坡的山肩靠近山脊的位置,為了進出方便,就修了一條從山腳通往山頂的土路。

說實話,對這條長一二百米的土路,蒙小華是槽點滿滿。

一到下雨天,整條路就變得泥濘不堪,出去一趟,腳上就沾滿了泥漿,要費很大的功夫來清洗。

如果以後建立工坊,她必須經常來往自家和工坊中間,要是遇到下雨,也夠讓人心煩。

所以,蒙小華決定將這條土路好好修整一番。

沒有條件用規整的石頭砌台階,就因陋就簡,將土路修整得平順,然後用山石鋪滿路麵夯實。

這樣一來,即便以後遇到下雨天,走起路來也舒心得多。

因為有三十個壯勞力做這件事,所以僅僅三天時間,這條路就按照蒙小華的設想弄好了。

接下來就是開墾荒地。

以往,村民們在自家山林開墾土地的時候,大多都是選擇山腳開闊平坦的位置,極少再山腰或者山脊上開墾土地。

一方麵,山腳的土地相對比較肥沃,無論是種蔬菜還是種小麥收成都更好。

另一方麵,在山腳開荒,更利於耕種和運輸。

而且,這個年代地廣人稀,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兩個山林,山腳的土地都開墾不完,完全沒有必要在山腰和山脊來開荒,吃力不討好。

但是,蒙小華的想法和他們截然不同。

她接下來打算大力推廣的幾種高產作物,其實更適合在日照充足,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中生長,這樣能讓農作物的產量更高。

先前將土豆種在山腳的土地裡,是她沒得選擇。

既然現在她有足夠的時間準備所需的土地,當然要儘可能弄出更利於幾種作物生長的土地來。

所以,她更需要在山腰和山肩的土地。

蒙小華打算沿著新修的石子路兩側進行開荒。

但是,在山腰和山肩開荒麵臨著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水土流失的問題。

一旦將原本荒地上的植被清除,土壤裸露在外,到下雨的時候,很容易將土壤帶走,形成水土流失,讓新開墾的土地更加貧瘠,得不償失。

蒙小華就想到了將山腰和山脊的土地開墾成梯田。

比如在後世極其有名的龍脊梯田,在萬物生長的季節不僅風景極美,而且對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也極好,非常值得參考。

而且,蒙小華打算將梯田田埂留得足夠寬,在田埂上栽種各種果樹,這樣一來,不僅能夠用樹根穩固水土,還能在不同季節收獲各種水果,一舉兩得。

她可是清楚的記得西南地區環境的特殊,不僅本地的李子、桃子、柚子、柑橘、櫻桃很有名,還能栽種多種其他地區的特色水果,比如荔枝、芒果、龍眼、獼猴桃等等。

樹苗不是問題,她可是有係統的女人!

將荒地開墾成梯田,最大的問題在於工作量的增加,而且要讓習慣了直接開墾土地就用的村民們認可梯田的作用。

開墾梯田,除了需要將雜草、樹木、石頭等等清理乾淨,還需要搬運石頭在外側壘出一道堅固的田埂,一些土壤薄弱的地方,需要從其他地方運土進行填充,工作量一下子翻倍都不止。

一開始聽到蒙小華的安排,村民們感到非常疑惑,甚至有好心的村民提醒她這樣開荒吃力不討好,開出來的土地收成不好不說,而且過些年就會變得土地貧瘠,無法耕種。

沒辦法,蒙小華隻能親自拎著一把鋤頭,找了一個斜坡挖出一塊小小的梯田,然後將一桶水倒了下去。

親眼見證了梯田將水流衝下來的土壤攔住,不僅土壤被衝走,甚至因為田埂的攔截,一部分水和土壤保留了下來,間接讓土地更加肥沃,村民們才終於認可了梯田的想法確實可行。

接下來,就是熱熱鬨鬨的勞動場麵。

對於淳樸的村民們而言,乾活根本不用一直盯著他們。

在他們的認知中,既然收了主人家的錢,就要把活兒乾好,這樣以後再有活的時候,主人家才願意找他們來乾。

再加上有老村長時不時的來現場轉轉,他們乾活更加賣力氣了。

畢竟,他們能乾活錢,都是老村長安排的,要是表現不好,以後再有好事估計就輪不到自己了。

一頓飽和頓頓飽的簡單道理,他們心裡還是有數的。

三十個人自發分成幾組,有的負責清理雜草樹木,有的負責搬石頭壘田埂,有的負責從遠處搬土。

總體而言,將荒山開辟成梯田的進度比在山腳開荒要慢上許多。

但是,在眾人齊心協力的勞作下,將一塊塊形狀各異的梯田逐漸規劃出來,沿著石子路的兩側錯落有致的分佈,遠遠望去,竟然十分不錯的樣子。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