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暗碼:血色螺旋 第393章 東歐神經中樞與無聲突襲
東歐,node-03。
這個被塵光金鑰從全球同步訊號的細微偏差中剝離出的“神經中樞”,成為了淨蝕行動全球棋盤上最熾熱的焦點。所有資源開始向這個坐標悄然彙聚。
通過國際協作渠道共享的情報和更高許可權的衛星偵察相結合,node-03的輪廓逐漸清晰:它位於東歐某國一個廢棄的蘇聯時代地下指揮所改建的私人資料中心內。該資料中心對外提供“高度安全、絕對匿名”的托管服務,客戶資訊嚴格保密,且擁有獨立的供電係統和物理隔離的網路通道。其安保級彆極高,配備武裝守衛和先進的電子防護係統。
“一個硬骨頭。”鄭雅萍看著傳輸回來的高解析度衛星圖片和建築結構圖,眉頭緊鎖。
“再硬的骨頭,也要啃下來。”林建奇的語氣沒有絲毫動搖,“金鑰,持續監控其所有對外網路連線,繪製其資料流圖譜,尋找任何可能的、哪怕是極微弱的對外依賴。”
同時,一場精心策劃的多國聯合行動方案在絕密層麵快速製定。中方提供核心情報和技術支援,所在國出動特種警察部隊負責物理突襲,周邊國家提供情報策應和撤離通道支援。行動的每一個細節都被反複推演,確保既能達成目標,又符合國際法和當地法律程式。
行動前最後的準備時間裡,國內的“淨壤”計劃仍在高效運轉,鞏固後方。
非同步乾擾演算法
被證明有效。國內關鍵基礎設施周邊監測到的、與“細胞網路”同步模式相似的試探性訊號,多次出現紊亂後自行消失。
“亡靈”清單
再次立功,協助某金融機構阻止了一起針對大額轉賬的複雜網路詐騙,其技術特征與孫鵬飛早期模型進化版相似。這證明犯罪技術的“遺傳”確實在發生。
深度淨化
行動延伸至基層社羣,發動社羣網格員和誌願者,協助老年人、退役軍人群體排查家中的智慧裝置安全,曹榮榮
所在的社羣衛生中心也成為了宣傳點。許多老人這才知道,一個不起眼的舊手機或路由器可能帶來的風險。
監獄內,時間塑造著最終的定局。
付書雲
被評估為完全不具悔罪可能和再社會化能力,建議無限期監管。他似乎對一切漠不關心,隻是在放風時長久地仰望天空,彷彿在計算著某種隻有他懂的軌道。
危暐(vcd)
在嚴管下暫時沉寂,但其扭曲的價值觀並未改變,仍是監獄內的不穩定因素。
林奉超
的悔過書被改編成話劇在監獄內演出,其他犯人觀看後反響強烈,引發了多場關於信仰與忠誠的討論。
孫鵬飛
因表現良好獲得減刑,他開始學習法律,希望出獄後能從事合規的資料相關工作。
武京偉、鮑玉佳
等人已成為監獄改造的典型,他們的案例被用來警示那些因小利而觸法的人。
受害者們
已徹底走出陰影。馬文平
的生意擴大了規模;程俊傑
被評為優秀社羣網格員;梁露
的書進入了暢銷榜。他們的生活是對過去那段黑暗曆史最有力的告彆。
東歐,行動時刻。
當地特種警察部隊(“雷霆”小隊)如同暗夜中的獵豹,悄然包圍了目標資料中心。中方技術小組通過加密鏈路,提供實時內部結構引導和電子對抗支援。
“金鑰,啟動‘窒息’程式:遮蔽目標區域所有非授權無線訊號,接管其外部通訊鏈路,製造短暫的‘資訊孤島’!”林建奇在上海下令。
“窒息程式啟動完成。”
資料中心內外瞬間失去了所有手機和無線網路訊號,但對外的有線通訊看起來一切正常——實則已被接管和監控。
“雷霆小隊,行動!”
小隊成員利用鐳射破拆裝備,無聲地切開通風管道的加固格柵,潛入其中。內部結構圖早已通過金鑰的滲透(利用之前發現的硬體特征漏洞)獲取,他們精準地避開了巡邏路線,直撲核心伺服器所在的地下三層。
“報告,發現目標伺服器機櫃。守衛兩人,已無聲控製。”
“金鑰,掃描機櫃物理安全裝置。”
“檢測到振動、溫度、電流突變感測器。暴力開啟將觸發自毀。”
“使用‘冷凍劑’!”小隊指揮官下令。
一名隊員取出特製的速凍噴霧,對機櫃門鎖和感測器連線處進行極低溫噴射。金屬脆化,電子元件暫時失效。
櫃門被無聲開啟。
裡麵並非想象中的單一伺服器,而是由數十台小型化、模組化的計算單元組成的集群,彼此之間用光纖連線,佈局精密得像生物器官。
“細胞結構…”遠端看到的林建奇心中一凜。
技術隊員迅速插入物理抓取裝置,開始映象所有資料。進度條飛快上漲。
90%...
95%...
99%...
突然,金鑰發出尖銳警報!
【檢測到集群內部存在獨立於主電源的備用電池!電池觸發核心級自毀指令!無法軟體中止!】
“物理斷線!快!”林建奇大吼。
技術隊員猛地扯斷所有光纖和電纜連線!
但已經晚了。一陣輕微的煙霧從幾個計算單元中冒出,伴隨著晶片燒焦的氣味。大部分資料被成功映象,但最核心的儲存單元依然被物理銷毀。
“撤退!”指揮官果斷下令。
小隊帶著獲取的資料硬碟迅速按原路撤離。
行動似乎成功了,但又似乎差最後一步。他們拿到了“細胞”的樣本,但可能錯過了“細胞核”。
回到臨時指揮部,技術團隊立刻開始分析映象資料。
資料大多經過高強度加密,但金鑰很快從一些係統日誌碎片和未完全銷毀的記憶體暫存資料中,剝離出關鍵資訊:
node-03確實是區域排程中心,負責同步和協調周邊數個節點的活動。
其指令接收頻率遠高於其他節點,但指令來源同樣經過層層加密跳轉。
最重要的發現:一段殘缺的日誌顯示,node-03在自毀前一刻,正在嘗試向一個代號為
“搖籃”(cradle)
的節點傳送狀態更新!
“搖籃…”林建奇重複著這個新代號,“聽起來比‘神經中樞’更重要。是‘大腦’嗎?”
就在此時,負責監控網路的情報員報告:“發現異常!全球其他‘細胞節點’的同步訊號,在node-03下線後的第三分鐘,全部改變了頻率和加密模式!它們…它們幾乎無縫切換到了一個新的同步協議!”
眾人心中一沉。
打掉一個“神經中樞”,這個細胞網路竟然像擁有免疫係統一樣,迅速啟用了備用方案,完成了自我調整和重新同步!
“它們不是隻有一個‘大腦’,”鄭雅萍的聲音帶著一絲難以置信,“它們可能有很多個‘大腦’,或者,‘大腦’本身就是分散式存在的,打掉一個,其他的立刻接管!”
這個認知讓人不寒而栗。對手的生命力遠超想象。
然而,林建奇卻看著那段關於“搖籃”的殘缺日誌,目光銳利。
“找到了一個新的名字,就是最大的收獲。”他緩緩說道,“‘搖籃’…無論它是什麼,它都是下一個目標。”
他拿起加密通訊器,向國內彙報:
“東歐node-03已被清除,但目標網路具備高階自愈能力。發現新的高階節點代號:‘搖籃’。請求批準,啟動對‘搖籃’的追蹤行動。”
方尖碑的陰影下,淨蝕的鋒芒從未鈍化,隻是再次調整了方向,對準了更深、更暗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