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暗碼:血色螺旋 第456章 餘波滌蕩與星軌新程
“幽靈”案的判決並非故事的終結,而是更深層次震蕩的開始。其影響如巨石入水,漣漪層層擴散,滌蕩著社會的肌理,重塑著個體的命運,也考驗著“淨壤”係統進化後的效能。
切入點:案後社會修複的微觀實踐與宏觀審視。
一、
高牆內的“回聲”:
危金根在死緩執行期間,其過往的“關係網”曾有過極其隱晦的試探,試圖通過極其曲折的方式傳遞資訊或施加影響。然而,所有嘗試均被監獄管理係統升級後的“異常接觸預警模組”精準捕獲並阻斷。林建奇團隊根據此案總結出的“權力殘餘影響力評估模型”發揮了作用,確保其在高牆之內接受真正的隔離改造。他最終真正意識到,那個他曾呼風喚雨的世界,已徹底對他關上了大門。
孫鵬飛試圖在監獄內重操舊業,利用其巧舌如簧和殘餘的影響力,在小範圍內傳播謠言、試圖操控他犯。然而,新引入的基於行為模式分析的“囚情動態評估係統”及時發出了預警。管教乾警有針對性地加強了對他的管控和教育,並利用一次他試圖煽動的事件,反向操作,教育了其他囚徒,徹底粉碎了其幻想。他第一次嘗到了“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真正滋味,變得沉默寡言。
林奉超在軍事監獄接受了係統的法治教育和心理重建。一次特殊的“懺悔日”活動中,他被要求麵對一位由優秀基層軍官扮演的“象征性受害者”,講述自己墮落的過程。過程中他數次崩潰,但最終完成了陳述。此舉並非為了羞辱,而是為了擊碎其內心最後的虛偽外殼,迫使其直麵罪孽。此後,他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痛苦而漫長的反省。
二、
社會麵的“癒合與警惕”:
曹榮榮的早餐店迎來了轉機。街道辦瞭解情況後,將其小店納入“社羣愛心幫扶點”,為其聯係了附近單位的團餐訂單。生意雖小,但穩定了下來。她臉上漸漸有了笑容,甚至偶爾會提醒熟客注意防範電信詐騙,用的是自己血淚換來的教訓。
馬文平在牧場表現穩定,因其負責可靠,被允許學習一些養殖技術。他主動將司法所發放的法治宣傳冊放在牧場休息室,成了義務宣傳員。他曾偶遇一位前來考察的、同樣曾陷入困境的退伍兵,兩人沉默地抽了一支煙,一切儘在不言中。一種新的、基於共同傷痛的微妙聯結正在底層默默形成。
程俊傑的工作室引起了更廣泛的關注。退役軍人事務部門與其合作,開設了線上藝術療愈課程,惠及更多因各種原因留下心理創傷的退役人員。他的雕塑作品《傷疤與勳章》被送往北京展出,不再僅僅是痛苦的宣泄,更被解讀為一種超越傷痛的、堅韌的生命力量。
梁露的文章被改編成一部小劇場話劇,匿名演出後引發強烈共鳴。她受邀(依舊匿名)參與了一次心理學研討會,她的經曆成為了研究“特定關係背景下心理操控與修複”的寶貴案例。她開始嘗試撰寫一本關於“如何重建破碎信任”的小冊子。
三、
“淨壤”的進化與“播種者”的靜默:
基於此案經驗升級的各類係統開始顯現威力。銀行係統成功預警並阻止了數起內部人員涉嫌違規操作的事件;社羣網格化管理平台發現了多起潛在針對退役老人的詐騙苗頭,並及時乾預;數起試圖模仿“種子計劃”模式進行滲透的小規模犯罪活動,在萌芽階段即被“社會風險綜合研判與協同處置平台”識彆並摧毀。
林建奇密切關注著“播種者”的動向。自人類主動傳送那份“文明答卷”後,“歸墟”方向的訊號依舊規律,未有明顯變化。然而,伍華權的腦電波監測顯示,其與“歸墟”訊號的共鳴出現了一種極其細微的、新的諧波成分,彷彿某種…“已讀回執”後的靜默關注。科學團隊無法解讀其含義,但這暗示著互動並非單向。
淨蝕中心的工作重心已從單一案件,轉向了對這類宏觀、長期、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持續監測、研判和構建韌性體係。林建奇在內部會議上強調:“我們的目標,是從‘事後卓越的補救者’,變為‘事前有效的免疫係統’。”
一年後。
林建奇和鄭雅萍再次來到程俊傑的工作室。一件新的雕塑即將完成,造型是一個破碎的盾牌,正被一雙無形的手緩緩熔煉、重塑。
“它叫《重生》。”程俊傑簡單地說道。
離開工作室,漫步在黃昏的街頭。華燈初上,人流如織,一片和平景象。
“有時會覺得,我們做的這一切,就像在巨大的黑暗森林裡,小心翼翼地守護著一小堆篝火。”鄭雅萍感慨道。
“嗯。”林建奇點頭,目光掠過街頭巡邏的警察、玻璃窗內加班的白領、嬉笑跑過的孩子,“但這堆篝火,溫暖著每一個具體的、像程俊傑、梁露、甚至曹榮榮那樣的人。對他們而言,這堆火就是全部。”
他停下腳步,望向夜空,那裡繁星閃爍,深邃依舊。
“宇宙或許沉默,森林或許黑暗,‘播種者’或許仍在觀察。但隻要我們守護的這堆火還在燃燒,還在溫暖具體的人,還能讓跌倒的人有力量爬起來繼續走,那麼,人類文明的故事,就遠未到結局。”
他收回目光,看向身邊並肩作戰的同伴,看向這片他們守護的土地。
“走吧,篝火需要添柴,守夜人永不卸崗。”
兩人的身影融入璀璨的城市燈火,彷彿彙入了一條由無數微小卻堅韌的生命光芒組成的星河之中,永恒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