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基因暗碼:血色螺旋 > 第743章 織網者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基因暗碼:血色螺旋 第743章 織網者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織網者”。

這個突兀出現的神秘代號,像一枚冰冷的針,刺破了因與“回聲”建立脆弱合作而生出的些許樂觀。它來自那個曾試圖聯係深海平台、加密等級極高的訊號源,其意圖不明,是友是敵,難以分辨。

“合作愉快…小心…‘織網者’…”

這段簡短的資訊,更像是一種居高臨下的觀察和警告,帶著一絲玩弄獵物般的戲謔。

(一)

“回聲”的代價與“織網者”的陰影

沈舟團隊對“回聲”提供的第一批資料進行了驗證。關於海底光纜資料流模式的分析資料價值極高,其深度和廣度遠超現有公開技術,立刻被移交相關科研和安保部門。然而,那部分關於“清道夫”的加密日誌碎片,卻如同被精心裁剪過,提供了幾個“清道夫”早期使用的、現已廢棄的通訊中轉站位置,以及一些模糊的資金流向片段,指向幾個早已被清算的空殼公司。線索有價值,但無法形成突破,更像是對合作誠意的“首付”,關鍵的“尾款”被牢牢攥在“回聲”手中。

“它在控製資訊釋放的節奏,拿我們當槍使,又防著我們。”張帥帥語氣不忿。

“更麻煩的是這個‘織網者’,”陶成文眉頭緊鎖,“它知道我們和‘回聲’的接觸,甚至可能一直在旁觀。它是在警告我們?還是在警告‘回聲’?或者…兩者皆是?”

與此同時,之前被“棱鏡”行動壓製的網路騷擾,突然改變了模式。攻擊不再集中於基金會和梁露,而是開始精準打擊“星鏈”計劃中那些剛剛嶄露頭角、公開支援反權力欺淩的中小企業和個人代表。手段也更加卑劣,包括偽造黑料、挑動內部矛盾、甚至對其家人進行恐嚇。這種打法,效率更高,造成的寒蟬效應也更顯著。

“看,這就是‘織網’,”鮑玉佳指著最新的威脅評估報告,“不再正麵強攻主乾,而是

systematically(係統性地)剪除枝葉,讓大樹自行枯萎。這個‘織網者’,比‘園丁’更陰險,更懂得如何利用係統的弱點和社會心理。”

(二)

往事的烙印:集體記憶的“免疫係統”——老趙事件的再建構

麵對“織網者”這種新型的、係統性的分化與壓製策略,核心團隊意識到,需要構建一種更強的集體心理“免疫係統”。他們再次回到銀行大廳老趙事件的記憶現場,但這次的目的,是嘗試共同構建一個“如果重來一次,我們可以怎麼做”的集體敘事,以此凝聚共識,對抗分化。

【集體敘事構建

-

“如果重來一次”】

陶成文(設定目標):

“忘記我們已知的悲劇結局。現在,我們回到巴掌落下的那一刻。我們每個人,基於現在的認知和勇氣,在那一刻,能做出怎樣不同的選擇?

不是為了改變過去,而是為了定義我們現在該如何行動。”

鮑玉佳(率先發言,角色:當時的銀行職員):

“如果是我,在巴掌落下後的死寂中,我會立刻啟動內部緊急報警鈴(假設有),並且大聲對身邊的同事說:‘記錄現場,保護證據!報警!’

我會試圖用明確的行動指令,打破那種茫然無措的集體呆滯。”

曹榮榮(角色:櫃台後的新人):

“我會立刻拿起櫃台上的內部電話,直接接通行長辦公室或安保部門負責人,用儘可能鎮定的語氣報告:‘貴賓區發生暴力事件,請求立即支援並報警。’

即使害怕,也要履行崗位職責所賦予我的、最基本的報告義務。”

梁露(角色:在場的客戶):

“我會立刻拿出手機,開啟錄影,同時大聲說:‘我已經錄下來了!打人違法!’

用記錄和發聲,製造不確定性,讓施暴者有所顧忌。我也會同時對周圍人說:‘大家都看到了吧?我們可以作證!’

嘗試激發集體的證言意識。”

孫鵬飛(角色:貴賓室門口的年輕職員):

“我…我不會再讓任何人拉住我。我會立刻衝過去,擋在老趙和危暐之間,哪怕隻是象征性的。我會對危暐說:‘vcd,冷靜點,這裡都是攝像頭!’

我要用我的身體和話語,製造一個短暫的緩衝,打斷暴力的連續體。”

程俊傑(沉重地):

“我…我不會再去拉鵬飛。我會和他一起站出去,或者,至少立刻轉身去找在場的最高階彆負責人,敦促他必須立即處理。”

魏超(角色:假設是後來趕到的安保負責人):

“我會立刻隔離危暐和老趙,控製現場,確保不再發生二次傷害,並依據規定第一時間報警,堅決拒絕任何‘內部處理’的說情。同時安撫其他受驚客戶,明確表示銀行對此類事件零容忍。”

這個共同構建的“重演敘事”,雖然無法改變曆史,卻在每個人心中刻下了一個更清晰的行動模板。它強調了個體能動性、崗位職責、證據意識、集體作證和製度剛性在對抗瞬間暴力中的重要性。這不僅是反思,更是一次對抗“織網者”分化策略的精神演練和力量整合。

(三)

“破網”行動

基於對“織網者”策略的分析和集體記憶重建帶來的凝聚力,新的應對方案——“破網”行動啟動。

“金鐘罩”計劃(張帥帥\\/沈舟主導):

為“星鏈”網路中所有受到針對性打擊的成員(中小企業、個人代表)提供強化的網路安全支援和法律諮詢快速通道。建立“威脅共享池”,實時更新“織網者”及其關聯勢力的攻擊手法,實現預警資訊共享。同時,對攻擊源進行更具侵略性的反向追蹤,目標是揪出“織網者”操控的這些“剪刀手”集群。

“黏合劑”行動(曹榮榮\\/梁露執行):

基金會和媒體網路重點宣傳那些頂住壓力、拒絕被分化的合作案例。突出表現“團結抵抗”帶來的實際效益和道德優勢。為受到恐嚇的成員及其家屬提供心理支援和必要的安全保護,讓他們感受到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問鼎”計劃(陶成文\\/鮑玉佳推進):

不再被動應對“織網者”的騷擾,而是主動出擊,利用已掌握的部分線索(包括“回聲”提供的和自身調查的),向幾個“織網者”可能滲透或試圖施加影響的關鍵領域(如特定行業協會、標準製定組織、智庫)進行戰略性的政策遊說和盟友拓展,爭奪話語權和規則製定權。

對“回聲”策略調整(魏超\\/沈舟負責):

暫停對“寄生指令”節點的進一步攻擊。向“回聲”明確傳遞資訊:合作需要對等誠意。要求它提供關於“織網者”的已知資訊,以及“清道夫”日誌中更關鍵的部分,否則合作中止。同時,加強對深海平台本身的監控,防備“回聲”或“織網者”的任何突發行動。

(四)

交鋒與發現

“破網”行動遭遇了“織網者”激烈的抵抗。

“金鐘罩”計劃遭遇了更複雜的網路攻擊組合拳;“黏合劑”行動宣傳的案例被惡意扭曲解讀;“問鼎”計劃在遊說過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組織嚴密的反對聲音。

然而,壓力之下,也有突破。

沈舟團隊在追蹤一名尤其活躍的“剪刀手”時,順藤摸瓜,鎖定了一個位於境外、專門從事“企業形象管理”(實為商業抹黑和輿論操控)的機構。該機構與之前那家資料安全公司存在資金往來,而其服務的一個長期客戶,代號“米達斯”(midas),其行為模式與“織網者”的描述高度吻合!

“米達斯…”鮑玉佳看著報告,“點石成金?看來這個‘織網者’,非常擅長將肮臟的交易轉化為自己的利益。”

同時,麵對陶成文團隊的最後通牒,“回聲”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沉默後,傳來了新的資訊。它沒有直接提供“織網者”的情報,而是給出了另一組坐標和一段新的日誌碎片。坐標指向南大洋一片荒涼海域,而日誌碎片裡,提到了一個名為“方舟”的廢棄科研前哨站,以及“…‘織網者’…繼承‘園丁’的…遺產…”等字樣。

“織網者”是“園丁”的繼承者?它在尋找“園丁”留下的“遺產”?“方舟”前哨站裡藏著什麼?

局勢愈發撲朔迷離。

(五)

馬強的畫與團隊的錨

在巨大的壓力和多變的線索麵前,馬強完成了一幅新的畫作:畫麵上是無數斷裂的絲線,從四麵八方纏繞著一艘發光的船,但在船的下方,深海中延伸出幾條堅固的鎖鏈,牢牢定在海床上,讓船雖受纏繞,卻不被拖走。

“他在告訴我們,”藝術治療師解讀道,“外麵的攻擊如同纏人的絲網,但隻要我們內部的連線足夠堅固,如同定海的錨鏈,就不會被傾覆。”

這幅畫給了團隊極大的慰藉和提醒。無論“織網者”如何興風作浪,無論“回聲”如何算計,他們必須首先確保自身內部的團結與堅定。

陶成文看著畫,對眾人說:“‘織網者’想讓我們各自為戰,分而治之。那我們就偏要抱成一團,讓它看看,什麼叫做——鐵索連舟。”

第七百四十三章,在“織網者”陰影浮現、團隊通過集體敘事構建心理免疫、並展開“破網”行動的激烈交鋒中結束。新的對手“米達斯”(織網者)展現出更精於算計和分化的特質,而“回聲”則提供了關於“遺產”和“方舟”的新線索,將矛盾引向更廣闊的時空。往事的記憶被主動重構為行動指南,團隊的凝聚力在外部高壓下得到淬煉。真正的較量,不僅是技術的對抗,更是意誌與聯合的考驗。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