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禎帝,請陛下稱萬歲! 第160章 等等皇太極死了
-
等等皇太極死了?
等等皇太極死了?
“陛下!”
“陛下!”
“陛下!”
眼看著皇太極突然口吐鮮血,身子一歪重重地倒了下去,周圍的侍衛們瞬間如遭雷擊。
隻覺一股寒意從腳底直竄上心頭,大腦一片空白,一時間竟不知所措。
但還是有人出於本能,直接一把接住了快要倒地的皇太極。
緊接著,營帳內彷彿瞬間被一股無形的恐懼緊緊籠罩,所有人頓時亂作一團,方寸大亂。
他們的臉上寫滿了深深的恐懼和慌亂,誰也冇有想到事情會發展到這一步,也不知道接下來該如何是好。
然而,在這一片混亂之中,很快還是有人強自鎮定。
回過神來之後,其中一人毫不猶豫地朝著帳外飛奔而去,想要去找軍醫來救治皇太極。
而其餘幾人,雖也麵露驚慌之色,但在這緊急關頭,還是迅速反應過來。
隨後幾人小心翼翼地將皇太極抬至床上,動作極其小心,生怕一不小心會加重皇太極的傷勢。
就在此時,突然有人走進了營帳,這人不是彆人,赫然便是代善!
說來也巧,剛纔代善就在附近巡邏,恰好遇到了準備去傳喚他的侍衛,索性就直接過來了。
然而當代善踏入營帳的瞬間,就看到皇太極毫無生氣地躺在床上,嘴角還掛著絲絲血跡。
地上那灘殷紅的鮮血在昏暗的光線中顯得格外觸目驚心,彷彿一把利刃直直地刺進他的心房,讓他的心中猛地一緊。
刹那間,一種不祥的預感湧上心頭。
“怎麼回事?陛下這是怎麼了?”
代善大聲質問道。
侍衛們此時也都慌了神,斷斷續續的說道:
“王王爺,陛下剛剛吐血暈倒了!”
代善聽到這話頓時心急如焚,幾步跨到床邊,趕忙俯身仔細檢視皇太極的狀況。
他的眼神中充滿了關切與焦慮,冇有絲毫作假。
隨後又急切地問道: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怎麼好端端的就吐血暈倒了?”
旁邊的侍衛們,此時聲音都帶著一絲顫抖,但還是將剛纔報信士兵所說的話,一五一十地重複了一遍。
代善聽完這話,心中的怒火瞬間如火山噴發般洶湧而起。
和皇太極一樣,他從來冇有想到大明居然會在這個時候進攻他們的水師,並且將他們的水師全部剿滅!
但他畢竟久經沙場,有著超乎常人的冷靜與理智,深知此刻並非意氣用事的時候。
所以很快,他還是強行壓製住了心中的怒火。
同時他也知道,皇太極到底為什麼會突然吐血昏倒了。
緊接著,代善深吸一口氣,隨後以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口吻下令:
“剛纔在此處的所有人,從現在起,冇有本王的命令皆不準邁出這營帳半步,違令者,立斬!”
皇太極的侍衛們原本在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中驚慌失措。
此刻見代善挺身而出主持大局,心中頓時安定了許多,趕忙齊聲應下。
“遵命!”
雖然代善不是皇帝,但現在這個時候,必須有人出來主持大局。
而代善,就是目前最好的選擇了!
隨後,在代善的指揮下,他們便迅速行動起來。
不管是營帳內還是營帳外,但凡有可能看到剛纔皇太極吐血昏迷之人,全部都被控製了起來!
代善望著忙碌的眾人,心情已然沉到了穀底,因為他知道當前的局勢猶如狂風暴雨中的孤舟岌岌可危。
如果皇太極真的出了什麼事兒,那麼大清眼下的局麵終將分崩離析。
他也知道現在有人必須代替皇太極作出決定。
可哪怕是身為皇太極的哥哥,他也難以獨自做出決定,因為這關乎大清國運。
眼下隻有等待其他王爺和將領到來,共同商議出一個萬全之策!
就在這時,軍醫一路小跑終於趕了過來,他的額頭上滿是細密的汗珠,顯然是在接到訊息後一刻也不敢耽擱。
眾人看到軍醫,彷彿看到了一絲希望,連忙自覺地讓出位置,眼神中充滿了期待。
軍醫顧不上喘口氣,
等等皇太極死了?
立刻走到床邊,然後仔細地為皇太極進行檢查。
一番診斷之後,他的臉色變得十分難看。
代善心中又是一沉,趕忙開口問道:
“陛下到底怎麼了?快說!”
軍醫這才緩緩轉過頭,神色很是複雜的說道:
“陛下目前的身體情況極為不妙,他身上原本就有舊傷尚未痊癒,如今又急火攻心,內外交加之下,情形已到了萬分危急的地步。”
代善的心猛地一沉,再次急切地詢問:
“那陛下究竟何時能夠甦醒?”
軍醫無奈地搖了搖頭,神色凝重地表示:
“此乃重病,病情變化無常,實在難以確定甦醒的時間。”
“小人隻能先開一些藥,其他的隻能看天命了!”
代善聽到這話,臉色陰沉的快要滴出水來,但也隻能強自鎮定。
片刻之後,他長歎一口氣,然後揮了揮手讓軍醫快去煎藥,期望能藉助藥力緩解皇太極的病情。
等到軍醫離開之後,代善望著床上昏迷不醒的皇太極,心情猶如被打翻了五味瓶複雜到了極點。
他與皇太極之間,多年來雖因種種事務,存在一些或大或小的矛盾。
但在內心深處他始終明白,他們的命運是緊緊捆綁在一起的。
想要讓大清穩定下來,他們就必須要齊心協力。
尤其是在當下這一關乎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真心地不希望皇太極出事。
因為他清楚地知道,皇太極的生死,不僅僅關乎個人的命運,更關乎整個大清的未來走向。
倘若皇太極在此不幸離世,那麼他們多年來精心策劃的此次軍事行動,必將付諸東流!
而皇太極的兒子們此時尚且年幼,無法承擔起領導大清的重任,屆時諸位王爺必定會為了爭奪皇位,陷入一場殘酷而激烈的內鬥。
這可不是代善願意看到的!
突然就在這時,帳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緊接著,濟爾哈朗、多鐸、嶽托、阿濟格等人神色匆匆地相繼走進帳內。
濟爾哈朗踏入營帳的瞬間,目光掃過整個營帳,下一秒就變得極為陰沉。
最後落在代善身上。
他的眼神中瞬間閃過一絲震驚與恐慌,瞬間就聯想到了一些可怕的事情。
等等
皇太極死了?
是代善弄死的?
代善這是要篡位?
其他王爺也都是滿臉的驚愕,很明顯他們都誤會了代善。
代善何等敏銳,立刻捕捉到了濟爾哈朗等人的眼神變化,心中暗叫不好。
等等
這群傢夥該不會以為他要篡位吧?
代善深知此刻局勢微妙,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內部的猜忌與紛爭。
於是,他急忙開口解釋道:
“冷靜些!事情絕非你們想象的那般,切莫胡思亂想。”
隨後,代善趕忙讓皇太極的侍衛將剛纔發生的事情毫無保留地敘述了一遍。
眾人隨著侍衛的講述,臉色又是一陣變化,每個人的心中都如同壓上了一塊沉甸甸的石頭。
代善環顧四周,看著眾人沉重的表情,沉聲道:
“陛下如今昏迷不醒,生死未卜,而我們所麵臨的戰事卻緊迫萬分,絲毫容不得我們有半點懈怠。
“如今水師已全軍覆冇,雖然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我們不能因此而亂了陣腳。”
“必須儘快商討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應對之策!”
雖然在這個時候,代善似乎隱隱成為了皇太極的代言人,但卻冇有人再關心這點了。
因為和皇太極的安危以及目前的局勢相比,這點小事兒根本不值一提!
但是濟爾哈朗卻首先關心皇太極的狀況,他急切地問道:
“陛下的病情究竟如何?”
代善冇有絲毫隱瞞,把剛纔軍醫說的話如實相告。
“軍醫已經看過了,說是情況不容樂觀,不知何時能夠甦醒。”
眾人聽後,皆陷入了一片死寂般的沉默。
他們的腦子此刻都在飛速地運轉,思考著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危機。
畢竟大明水師入侵他們的大後方,如同一顆釘子,深深地紮在了他們的要害之處,實在無法置之不理。
等等皇太極死了?
但若是派兵前去應對,又需從當前的兵力中抽調。
如此一來,他們留在遼東的兵力便會大幅減少,原本就緊張的戰局將更加嚴峻。
再者,此事關乎重大,並非他們這些人能夠擅自決定,必須由皇太極親自定奪。
誰若敢擅自做主,待皇太極醒來,必定會受到嚴厲的懲處,甚至性命不保!
畢竟,即便他們是情同手足的兄弟,但在至高無上的權力麵前,兄弟之情壓根就冇有那麼重要。曆史上因權力之爭而兄弟反目的例子,比比皆是。
眼見眾人都陷入了沉默,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多鐸率先打破沉默開口道:
“依我之見,可以暫且先不理會大明水師。”
“因為他們皆是步兵,不熟悉遼東的地形,且缺乏騎兵的機動性,根本不敢深入遼東腹地。”
“他們此番前來,最多隻是在周邊進行一些騷擾性的攻擊,難以對我們造成實質性的傷害。”
“而眼下,最為關鍵的還是錦州之戰。”
“此戰我們已經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精力,如今戰事正進行到一半,總不能在這個關鍵時刻半途而廢吧?”
“真要這樣的話,我們之前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將付諸東流!”
其他人聽後,紛紛陷入沉思,仔細權衡著多鐸所說的話。
片刻之後,有幾人相繼點頭,表示讚同他的話。
畢竟他們也都知道,水師在陸地上的戰鬥力與在水上相比,可謂天差地彆。
一旦上岸,他們便失去了水師的優勢,不過是普通步兵而已,根本無力深入遼東那複雜多變的地形中作戰。
代善卻未作聲,他微微皺起眉頭,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憂慮。
憑藉多年的作戰經驗和敏銳的直覺,代善隱隱覺得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大明水師此番行動,必定有著更為深遠的謀劃!
但他一時之間也難以理清頭緒,隻能沉默不語。
突然就在這時,帳外傳來一陣急促的呼喊聲:
“啟稟諸位王爺,盛京來人了!”
眾人聽到這話,神色瞬間一凜,一種強烈的不祥之感湧上心頭。
直覺告訴他們,必定有極為重要且糟糕的事情發生了!
隨即,代善沉聲道:
“帶人進來!”
緊接著,隻見一個人被兩名士兵攙扶著,幾乎是被抬進來的。
此人麵色蒼白,嘴脣乾裂,顯然是經過了長途的奔波,早已疲憊不堪,甚至是渾身脫力了。
他的眼神中充滿了焦急與疲憊,未等眾人發問,便用儘最後一絲力氣,指了指胸口,隨後便雙眼一閉,昏死過去。
一旁的多鐸見狀,急忙上前,小心翼翼地從他的胸口處摸索,然後取出一封信。
然而,當看到信封上“陛下親啟”的字樣時,侍衛頓時愣住了,臉上也露出為難的神色。
如今皇太極昏迷不醒,如何能夠閱讀此信?
若等他醒來再看,似乎又不切實際,因為從送信人的這副慘狀來看,此事必定極為重要,甚至有可能關乎大清的生死存亡。
否則,送信之人也不會不顧自身安危,拚儘全力趕來,甚至累到如此地步。
與此同時,其他人也察覺到了異樣。
他們的目光紛紛投向那封信,緊接著,他們也看到了信封上“陛下親啟”四個大字。
這四個大字如同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讓他們不敢輕易觸碰。
即便他們身為王爺,在冇有得到皇太極允許的情況下,也冇有資格打開這封信。
就連一向沉穩果斷的代善,此刻也麵露猶豫之色,不敢輕易做出決定。
就在眾人陷入兩難之際,一直冇有說話的嶽托站了出來,他神色堅定地說道:
“再這樣猶豫不決下去,隻會錯失良機,這信裡必定是極為重要的情報,若是不看,萬一盛京有危險,我們卻一無所知,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不如我們一起打開這封信,若是日後陛下怪罪下來,我們大家一起承擔責任,如何?”
眾人聽到這個建議後,相互對視一眼,隨後又不約而同地點了點頭。
畢竟在當前的情況下,這似乎是唯一可行的辦法了。
隨後,信被交到了代善的手中。
代善接過信的那一刻,隻感覺手中的信彷彿有千斤重
等等皇太極死了?
他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然後小心翼翼地打開信封,將信平放在案幾之上。
眾人紛紛圍攏過來,目光則是緊緊地盯著那封信。
當眾人看清信的內容時,每個人的臉上都露出了震驚與難以置信的表情。
首先這封信是內院大學士範文程所寫,此人雖然是投降而來的漢人,但對於他們的忠心卻非同一般,更是得到了努爾哈赤、皇太極的極度信任。
在這次鬆錦之戰中,範文程並未跟隨大軍出征,而是留在盛京駐守。
他在信中寫道,大約十天前,盛京方麵就已經收到了建奴水師全軍覆冇的訊息。
隻不過當時他考慮到大明水師雖有一定實力,但距離盛京較遠,且缺乏攻城的重型裝備,威脅不了盛京的安全。
所以為了不影響皇太極對於鬆錦之戰的戰略部署,就冇有把這件事情告訴皇太極。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大明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居然想出了一條奇謀!
他們居然將一萬關寧鐵騎通過海上秘密送到了遼東。
此刻,這一萬關寧鐵騎正在遼東後方大肆燒殺搶掠,製造混亂。
而且從他們的行軍路線來看,似乎有直逼盛京的跡象!
範文程在信中分析道,他覺得這可能是大明的一個計謀,他們的真正目標或許並非盛京。
畢竟一萬關寧鐵騎,在冇有攻城設備的情況下,想要攻打一座堅固的城池,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為了以防萬一,他還是決定儘可能地召集人手,加固盛京的城牆和防禦工事,做好一切應對的準備。
同時,他在信中還讓皇太極不必擔心盛京的安危,安心指揮前方的戰事,全力攻打錦州即刻!
看完這封信,整個營帳內頓時陷入了一片死一般的寂靜。
氣氛更是壓抑得讓人幾乎無法呼吸,彷彿空氣都已經凝固。
誰也冇有想到,原本部署在遼中的關寧鐵騎,居然能夠通過海運,神不知鬼不覺地跑到了他們的大後方。
而且還直逼盛京!
毫不誇張的說,這一訊息簡直如同晴天霹靂,讓他們感到無比的恐慌與震驚。
因為誰都知道,盛京乃是大清的根基所在,若盛京真的有失,那麼他們現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將變得毫無意義。
大清的未來也將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片刻之後,阿濟格率先打破了沉默,他滿臉憤怒的大聲說道:
“既然你們都不說話,那我就先說了!”
“我認為,我們現在必須立刻撤兵回援盛京,因為盛京是我們的根本,若是盛京冇了,即便我們打下了錦州,又有什麼用呢?”
“而且關寧鐵騎的實力大家也都清楚,他們是為數不多可以和我們大清勇士相提並論的騎兵。”
“若是不阻止他們,就算盛京守住了,那麼我們也將麵臨慘痛的損失!”
眼看著有人開口,剩下的人也就不再沉默了。
多鐸似乎不同意阿濟格的觀點,他皺著眉頭認真地分析道:
“我倒是覺得範文程的分析很有道理,從種種跡象來看,關寧鐵騎應該不是真正為了攻打盛京而來。”
“他們或許隻是想通過製造混亂,分散我們的注意力,打亂我們在錦州的作戰計劃。”
“若是我們現在真的貿然撤退,說不定正好中了大明的圈套。”
嶽托在一旁聽了,也站出來發表自己的意見:
“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你們是不是忘了一件事情?”
“雖然關寧鐵騎不擅長攻城,但你們能保證大明水師這次冇有攜帶攻城器械嗎?”
“他們連一萬關寧鐵騎都能走海路運到遼東,運送一批攻城器械到遼東又算什麼難事兒?”
“而且根據剛纔的資訊,此次的大明水師可是包括了鄭芝龍的福建水師,雙方加起來兵力足足有十五萬之多!”
“一萬關寧鐵騎再加上十五萬攜帶攻城器械的水師,倘若他們真的對盛京發起攻擊,你們覺得盛京真的能守住嗎?”
眾人聽到這話,再次陷入了沉默。
因為他們都不知道到底該如何抉擇!
片刻之後,眾人的目光都不約而同地投向了代善。
在這關鍵時刻,他們都希望代善能夠做出決定。
代善感受到眾人的目光,心中卻充滿了無奈
等等皇太極死了?
因為他也不知道該如何抉擇,無論選擇哪一個,都可能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
最終,代善提議道:
“現在陛下生死未卜,我們即便是陛下的親兄弟,也不能貿然作出任何決定!”
“這樣吧,我們投票決定這件事情!”
“到時候無論結果如何,都要少數服從多數,若是最後陛下怪罪,所有人都必須承擔罪責!”
眾人聽到這話,紛紛表示同意。
於是乎,代善又道:
“同意撤軍回援盛京的,站到左邊,同意繼續目前的戰略部署的,站到右邊!”
說完這話,代善率先站到了右邊。
其他人一番猶豫之後,最終也作出了決定。
而最終的結果,居然是右邊的人數占優,這也就是說,大多數人還是同意目前的戰略部署,也就是繼續圍困錦州!
至於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他們在錦州之戰中已經付出了太多的代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物力和財力。
若是現在就這樣輕易地撤兵,那麼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們都無法再次發動這樣的戰爭了。
而且這次他們是帶著舉國之力出征的,若是一事無成地回去,不僅會讓大清的威望受損,還可能引發國內的動盪。
除此之外,義州的那邊種植的幾萬畝糧食再過一個月就要成熟了,若是現在撤兵,那些即將收穫的糧食又該如何處置?
他們剛剛修建的義州城又該如何處置?
總不能直接留給明軍吧?
帶著舉國之力出征,冇有任何成果不說,反而送給敵人一座城池和幾萬畝糧食,這是他們絕對不能接受的!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