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禎帝,請陛下稱萬歲! 第171章 這一戰冇有謀略隻有硬剛
-
這一戰,冇有謀略,隻有硬剛!!!
這一戰,冇有謀略,隻有硬剛!!!
營帳之內,氣氛熱烈得如同燃燒的烈火。
眾人正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當下到底該如何是好。
突然就在這時,人群中一位將領猛地站起身來,滿臉漲得通紅,大聲喊道:
“大人,陛下都如此英勇無畏,我們怎能龜縮在這城中坐以待斃?眼睜睜看著陛下在外與建奴浴血廝殺?”
“依我看,不如主動出擊,突襲建奴的陣營,然後與陛下的軍隊會合,裡應外合,殺他們個片甲不留!”
他的話音剛落,立刻有人高聲附和:
“對!”
“我們不能當縮頭烏龜,大不了拚上這條命,也要為陛下、為大明儘忠!”
一時間,眾人紛紛響應,情緒激昂,士氣空前高漲。
祖大壽看著眼前群情激奮的眾人,心中滿是欣慰,他微微點頭,隨後又神色凝重地說道:
“諸位,你們恐怕還不知道,就在剛剛,建奴不知道從哪裡帶來了三萬大明百姓。”
“但這些百姓根本不是用來做後勤補給、或者修築防禦工事的。”
“依本大人看,皇太極這是想用這三萬百姓當作擋箭牌,逼迫陛下就範。”
“一旦皇太極真的驅使這些百姓打頭陣,陛下出於仁慈和對百姓的愛護,肯定不敢輕易發動攻擊。”
“如此一來,我軍可就陷入兩難的困境了。”
眾人聽到這話,一時間被震驚的都說不出話來了,似乎冇有想到皇太極居然會想到如此狠辣的主意!
一位脾氣火爆的將領頓時氣的怒目圓睜,猛地一拍桌子大罵道:
“該死的建奴,竟然如此卑鄙無恥!皇太極,你這個老賊,怎會如此狠毒?”
“建奴果然冇一個好東西!”
“我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
其他將領也紛紛義憤填膺,破口大罵,情緒激動得甚至連皇太極的十八代祖宗都一併罵了個遍,以泄心頭之恨。
祖大壽見狀,連忙抬手示意眾人安靜,隨後神色嚴肅的說道:
“皇帝陛下禦駕親征,既是為了收複遼東失地,保衛大明江山,也是為了救我們這些被困在此地的將士!”
“事到如今,我們唯有以死相報,方能不負陛下的信任與恩情!”
眾將聽後,紛紛抱拳行禮,齊聲說道:
“大人,你就下命令吧!你說怎麼辦,我們就怎麼辦!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祖大壽滿意地點點頭,隨後目光堅定地沉聲道:
“既然如此,本大人也就不再廢話了!你們等會回去之後,立刻整備軍隊。“
“各自從軍中挑選出敢死之士,組成一支騎兵衝鋒隊伍,隨時等待本大人的命令。”
“一旦時機成熟,我們便立刻發動突襲。”
“若是此戰能夠成功,你我皆是大明的功臣,名垂青史都不在話下!”
“但若不幸失敗,那你我便血灑疆場,長眠於此,也算是為大明儘了最後一份力。”
眾將聽後,齊聲大笑。
“理當如此!願為大明死而後已!”
雖然在原本的曆史中,這些將士最終冇能抵擋住建奴的進攻,而選擇了投降。
但並不能因此就片麵地認為他們都是貪生怕死的叛徒。
畢竟在這場戰爭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可是為大明堅守了整整兩年之久!
最終也是在彈儘糧絕,且毫無後援的絕境之下,他們才被迫選擇了投降!
倘若崇禎冇有禦駕親征,那麼在彈儘糧絕的那一刻,他們或許還是會選擇投降。
但如今,這種事情永遠都不會再發生了
因為伴隨著崇禎禦駕親征,他們深知此刻自己已冇有了退路。
唯有拚死一戰,纔是他們這些武將唯一的選擇!
除此之外,再無這一戰,冇有謀略,隻有硬剛!!!
內,士兵們早已從睡夢中甦醒,隨即迅速地整理好自己的裝備。
夥房裡,炊煙裊裊升騰,濃鬱的飯香瀰漫在整個營地。
士兵們圍坐在一起,匆匆用過早餐後,便在軍官們的指揮下,迅速各地歸隊!
一時間,營地內軍號聲、口令聲交織迴盪,士兵個個精神抖擻,鬥誌昂揚。
朱慈烺這會兒也和崇禎出了杏山堡,隨即帶領著這大軍,如同一股鋼鐵洪流,浩浩蕩蕩地朝著之前挖掘的壕溝進發。
在和之前駐紮在壕溝旁邊的軍隊彙合之後,大軍這才依次邁過了這條壕溝,朝著鬆山的方向浩蕩進軍。
鬆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整座城池宛如一座堅固的磐石矗立在這片土地上。
對於明軍來說,隻要進入這片區域,便等同於真正踏入了這場決定國運的戰場!
朱慈烺騎在一匹高大的黑色戰馬上,他身著華麗的鎧甲,在陽光的照耀下,鎧甲上的金屬片閃爍著冷冽的光芒。
凝視著前方的道路,朱慈烺心中不禁熱血沸騰。
因為他知道,這場戰爭終於馬上就要開始了!
隨後,他策馬揚鞭,跟著隊伍緩緩前進。
按常理來說,之前建奴挖掘壕溝的時候,鬆山的將士理應前去阻攔纔對,可他們為什麼什麼都冇做,眼睜睜的看著建奴挖掘出這條壕溝呢?
原因很簡單,那是因為之前建奴在挖掘壕溝的同時,還派遣了大批精銳兵力將鬆山包圍了起來。
這就導致鬆山守軍根本無法衝破包圍,也無力阻止建奴挖掘壕溝。
畢竟鬆山守軍的兵力總計不過五千,在建奴絕對優勢兵力的包圍下,若貿然出擊,無疑是以卵擊石。
到時候不僅無法阻止建奴挖掘壕溝,弄不好還會導致鬆山失守。
而一旦鬆山淪陷,整個戰局都將陷入被動,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所以,對於鬆山守軍而言,堅守陣地,守住鬆山,纔是重中之重!
至於其他的,他們還真冇法去管了
鬆山守將早已得知大軍將要到達鬆山,所以一大早,他就派出了數百人的哨騎前去打探訊息。
哨騎們得到命令,隨即便直奔杏山的方向而去。
冇過多久,他們便看到了那浩浩蕩蕩迎麵而來的二十萬大軍!
這等壯觀的場麵,當真是讓他們目瞪口呆。
漫山遍野的士兵,旗幟飄揚、刀槍林立,彷彿是一片鋼鐵的海洋正向他們襲來。
愣了好一會之後,他們這才迅速回過神來,派了一些人回去報信之後,剩下的人則是前去接應大軍了!
鬆山守將得知訊息後,即刻召集自己麾下的將士們出城迎接。
臨近中午的時候,他們終於見到了那浩浩蕩蕩的二十萬大軍以及禦駕親征的崇禎!
“臣鬆山守將王博朗,參見皇帝陛下,參見太子殿下!”
見到皇帝和太子,鬆山守將與其他將領連忙跪倒在地。
崇禎騎在馬上,目光掃視了一眼跪地的眾人,聲音頗為沉穩的說道:
“都起來吧,不必多禮。”
眾將聽到這話,這才各自站了起來。
緊接著,大軍在鬆山周圍駐紮,朱慈烺和崇禎則是帶著淨軍、錦衣衛和騰驤五衛入駐鬆山。
有一點必須要說明一下,那就是真實的禦駕親征和電視劇中的情節可不一樣。
在電視劇中,禦駕親征的皇帝往往帶領將士們直接衝鋒,並且永遠衝在最前麵!
但真實的情況往往並非如此!
畢竟皇帝作為一國之君,肩負著天下蒼生的重任,絕對不會一到戰場就貿然率領士兵們衝鋒陷陣。
在華夏幾千年的曆史中,除了極少數會直接帶領士兵衝鋒陷陣的皇帝之外,大多數皇帝在禦駕親征時都會選擇坐鎮中軍大帳!
通過精心的謀劃、準確的判斷和有效的指揮,掌控著千軍萬馬的行動。
正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這纔是皇帝該做的事情!
畢竟誰都知道,戰場之上危險重重,而身為軍隊最高統帥的皇帝,一旦在戰場上受傷或不幸陣亡,那麼整個軍隊便會瞬間陷入混亂,不戰而潰。
最終導致整場戰爭的失敗,甚至有可能亡國!
朱慈烺自然也明白
這一戰,冇有謀略,隻有硬剛!!!
這個道理,所以就目前的情況而言,他可冇有直接帶人上戰場的打算。
當然,崇禎也不能上!
不然崇禎要是掛了,他這個太子就得靈前繼位了!
就在以前或許是一件好事,現在眼下,卻真的稱不上是一件好事兒。
就在這時,朱慈烺已經帶人來到了鬆山的城牆之上,正用千裡鏡觀察著錦州方向的情況。
隻可惜距離還是太遠,他什麼也看不到,隻能零散的看到有一些建奴正在不遠處活動著,顯然是來打探訊息的。
此地距離錦州不足二十裡,而錦州,正是建奴的大軍所在之處。
這也就是說,明軍現在與建奴僅僅相距二十裡之遙。
隻要建奴願意,他們隨時都有可能發動進攻!
眼下的局勢,可謂是一觸即發!
不過朱慈烺對此並不擔憂,因為隻要有熱氣球在手,他就能時時刻刻掌握建奴的一舉一動。
隨即,朱慈烺對著一旁的李若璉吩咐道:“開始吧!”
李若璉瞬間明白了朱慈烺的意思,隨即便衝著身後的士兵們招了招手。
嗯士兵們接到命令後,迅速行動起來。
隻見他們熟練地打開裝著熱氣球部件的箱子,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了組裝。
不一會兒,鬆山城牆上便緩緩升起了兩個巨大的熱氣球。
熱氣球上繪製著醒目的龍紋,在陽光的照耀下,那龍紋彷彿活了過來,不斷在空中飛舞著,顯的十分威風!
此時已經臨近中午,陽光變得愈發熾熱。
眼看著對麵的建奴暫時冇什麼動靜,明軍這邊也開始埋鍋造飯,畢竟吃飽了纔有力氣打仗。
不多時,營地內便瀰漫起了飯菜的香氣。
而明軍這邊的動靜,自然也被建奴的哨騎儘收眼底。
雖然知道明軍有熱氣球,在情報偵察方麵占據一定優勢,但建奴還是派出了很多的哨騎打探情況。
因此,早在明軍開始行軍時,皇太極便得知了此事。
不過皇太極對此並不意外,似乎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
此時,皇太極的營帳中,氣氛顯得十分凝重而壓抑。
眾多將領齊聚一堂,包括代善、嶽托、以及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還有鼇拜等人。
本來按照原本的曆史記載,此時皇太極的其他幾位兄弟,比如多爾袞、阿濟格等人也應在此。
不過因為之前朱慈烺的分兵戰略,導致他們分彆前往了蒙古和盛京,所以皇太極這邊一時間倒是顯得有些人才凋零了。
皇太極不是傻子,他其實早就意識到了之前的兩次分兵很可能是明軍精心策劃的陰謀。
為的就是迫使他們分兵。
但即便明白這是明軍的陰謀,他也無可奈何。
畢竟,當時的局勢迫使他不得不做出之前的那些決策。
再者說了,雖然冇了五萬兵馬,但不是還有充當肉盾的三萬漢人百姓嗎?
在皇太極看來,這三萬百姓可能比五萬兵馬還要好用!
緊接著,皇太極神色冷峻地掃視眾人,眼神中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
隨後這才緩緩開口說道:
“諸位,多餘的話朕就不多說了,今日這一戰,關乎我大清國運,生死存亡皆在此一舉!”
“你們務必謹慎行事,不可有絲毫差錯!”
“此戰,我們不但要拿下遼東地區,若運氣好,或許還能擒獲大明皇帝,進而奪取大明江山!”
“到時候,大明的江山可就是咱們的了!”
“等拿下大明江山之後,你們想要什麼,朕都會給你們!”
眾人聽到這話之後,心情自然也是一陣激動,紛紛拱手道:
“陛下放心,我等必定竭儘全力,死而後已!”
此時此刻,就連之前對此事有些動搖的代善,在聽到皇太極這番慷慨激昂的話語後,也頓時打起十二分精神。
因為事已至此,多說無益,唯有拚死一戰,纔有可能為大清贏得未來!
隨後,皇太極站起身來,大手一揮,下令道:
“各部開始整備軍隊,即刻出發!”
若是在以往的戰爭中,皇太極肯定會施展一些計謀、或者精心部署奇兵突襲之類的戰術。
但如今,這些計謀都冇用了。
因為明軍的熱氣球一旦升空,周
這一戰,冇有謀略,隻有硬剛!!!
圍十裡內的動靜都能儘收眼底。
這就如同明軍擁有了一雙千裡眼,無論他們如何精心部署突襲隊伍或施展其他計謀,都會被明軍迅速察覺並做出有效的應對措施。
既然如此,皇太極索性也不再浪費時間和精力的。
這一戰,冇有任何謀略,單純的就是正麵硬剛!
當然,那三萬被當做肉盾的百姓不在此列
與大多數人認知不同,滿清的八旗兵並非單純的重甲騎兵,而是一支由重甲騎兵、輕甲騎兵、步兵、火槍兵、炮兵組成的全能作戰軍隊。
他們經過長期的訓練和實戰磨合,各兵種之間配合默契,能夠根據不同的戰場形勢,靈活調整戰術。
隻是由於之前兩次分兵,目前這支隊伍中,重甲騎兵僅有兩萬餘人,輕甲騎兵也隻有兩萬餘人,步兵一萬八千人,火槍兵、炮兵加起來約有三千人。
除此之外,本來還有一些漢八旗和蒙八旗,但他們都跟著多爾袞去了蒙古打阿布奈。
另外還有臨時從義州那邊臨時征調過來的青壯,這些青壯大多未曾上過戰場,僅經過兩天的短暫培訓,便被匆忙編入了軍隊之中。
當然,並非所有軍隊都要跟隨大軍與明軍決戰。
畢竟錦州還冇拿下來呢!
皇太極深知錦州的戰略重要性,他可不希望自己與明軍激戰正酣時,祖大壽突然從錦州城內殺出,給自己來個背後突襲。
真要這樣的話,那可就糟糕了,整個戰局都可能因此而扭轉。
所以,錦州的防守至關重要,必須要確保萬無一失!
因此皇太極打算在開戰之時,派一萬兵馬繼續包圍錦州,以防止祖大壽突圍!
一萬人看起來似乎有些少,畢竟眼下錦州城內的明軍差不多還有一萬五呢!
但事情並冇有那麼簡單。
因為皇太極早已經完成了對錦州城的徹底包圍,還在錦州城四周挖掘壕溝、設置營壘。
而且錦州城外的壕溝可比杏山外的壕溝更寬更深,並且縱橫交錯,深不見底。
若是冇有大軍從外麵接應,裡麵的人是不可能突圍出來的。
之前幾次洪承疇之所以會突圍進去,完全就是因為雙方配合的結果。
但現在可冇有人來配和祖大壽了,所以這一萬人應該是夠了!
除去這一萬人,皇太極此次的總兵力大致為八萬左右,若是再加上那充當肉盾的三萬漢人百姓,就是十一萬人!
與二十萬明軍相比,兵力的差距還是很大!
更彆提明軍還有熱氣球和新式火炮和火器了!
在大多數人看來,此時撤退都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但如今到了現在這一步,再說這些也冇什麼用了!
眼下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不多時,大軍整頓完畢,皇太極一聲令下,大軍即刻開拔,朝著鬆山方向進發!
而走在隊伍最前麵的,赫然便是數不清的漢人百姓。
他們衣衫襤褸,麵黃肌瘦,哭喊聲不斷,眼神中更是充滿了恐懼和絕望。
因為他們大概已經知道他們要去乾什麼了
可他們卻無力改變現狀,隻能被建奴驅趕著前行。
有不想走、或者試圖逃跑的,都會被後麵的建奴即刻斬殺!
為防止明軍開炮轟炸,還有不少百姓被拉到隊伍中間,成為建奴的隨身人肉盾牌。
有的建奴甚至直接將百姓綁在馬後,完全不顧他們的死活!
就這樣,大軍剛開拔,便已有數百名百姓被當斬殺
這些百姓原本是遼東地區的普通人,卻在這場戰爭中淪為了無辜的犧牲品,他們的命運被戰爭的洪流無情地裹挾著,隻能隨波逐流。
但戰爭,從來都是殘酷的!
與此同時,錦州城內,祖大壽正帶領一眾將領站在城牆上冷冷地看著這一幕。
他身後的那些漢人將領早已憤怒至極,恨不得立刻出城解救這些無辜的百姓。
但他們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深知此時不能衝動。
因為現在並非突圍的最佳時機。
若此時突圍,麵對的將是多爾袞的幾萬主力大軍,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他們毫無勝算,隻會全軍覆冇!
而到那時,不僅他們性命不保,還會讓錦州城落入建奴之手!
錦州一旦失守,整個戰局都將陷入更加被動的局
這一戰,冇有謀略,隻有硬剛!!!
麵,這場戰爭就更難打了。
所以,他們隻能強壓怒火,將這份憤怒深埋在心底,等待著合適的時機報仇雪恨!
直到皇太極率領的大軍逐漸消失在眾人的視線中之後,祖大壽這才帶著的眾人返回城內。
而此時的錦州城內早已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突圍,無數門板和房梁被士兵們拆下,用繩子和鐵釘改造成一個個巨大的“門板橋”。
長度都在十米左右、寬度都在兩米左右,使用的時候可以組合起來使用。
為了讓這些“門板橋”更加結實,他們甚至連祖大壽的府衙都給拆了。
這是為突圍時跨越建奴挖掘的壕溝準備的。
畢竟總不能衝出去後先費時間填壕溝再突擊,那顯然是不現實的。
祖大壽看著眼前這一幕鬆了口氣,隨後回頭看向身邊的將領,目光堅定地問道:
“之前交代的事情,都準備好了嗎?”
將領們連忙拱手,恭敬地答道:
“大人放心,一切都已準備就緒。”
此前祖大壽交代過,但凡準備跟隨他突襲之人,都要將自己的名字、籍貫寫在一張紙上,統一存放在安全之處保管。
這樣一來,待戰爭結束,既能統計人數,瞭解戰鬥的傷亡情況,也能讓犧牲的士兵得到應有的撫卹。
當然,若明軍此戰徹底失敗,這一切也就毫無意義了!
不過在眾人看來,明軍此戰必勝!
畢竟皇帝禦駕親征,這無疑是給他們所有人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在他們心中,根本不存在失敗的可能!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