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禎帝,請陛下稱萬歲! 第222章 崇禎 朕決定組建大明朱家軍
-
崇禎:朕決定,組建大明朱家軍!
崇禎:朕決定,組建大明朱家軍!
反應過來之後,朱慈烺一臉無奈的看向崇禎說道:
“父皇,兒臣在什麼時候說過要殺死這些宗室子弟了?”
崇禎眼睛一瞪,質問道:
“你剛纔說的話的意思不就是這樣嗎?要讓他們徹底從大明消失,這難道不是要殺了他們的意思?”
朱慈烺有些尷尬的摸了摸下巴,這才意識到剛纔的表述確實容易引起誤解。
於是,他趕忙解釋道:
“父王真是誤會了,兒臣還真不是那個意思,兒臣不會殺他們,隻是要把他們遷移到海外。”
“然後在海外給他們劃一塊地方,讓他們建立自己的國家。”
海外?
這下子,輪到崇禎滿臉問號了。
但很快他還是反應的過來,原本充滿震驚和疑惑的眼神中漸漸浮現出一絲恍然。
他總算是徹底明白朱慈烺的計劃了!
簡單來說,就是先從所有宗室中招募出年輕力壯的組建一支軍隊,然後讓這支軍隊去打李自成和建奴。
等打完李自成和建奴之後,再把這支軍隊和他們的家人打包送到海外,允許他們在海外建國。
這樣既能解決宗室人口問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國家補充一些兵員。
還能挽回大明宗室在百姓中的形象!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宗室們真的願意去海外嗎?
畢竟海外可都是蠻夷之地,條件艱苦,哪有大明這般富庶繁華。
放著好好的大明宗室不當,去海外當“野人”,他們真的會願意嗎?
反正要是崇禎自己,他是絕對不願意的。
再者說了,還要允許他們在海外建國,這不等於說是讓他們去海外當皇帝嗎?
這種事情崇禎也不願意啊!
一時間,奉天殿內的氣氛愈發凝重。
崇禎在禦座上坐立難安,眉頭更是緊緊擰成了個川字,心中的憂慮越加沉重。
片刻之後,崇禎終是按捺不住,目光直直地看向朱慈烺急切的問道:
“你怎麼就如此篤定那群宗室子弟願意遠赴海外?倘若他們抗拒,你難不成要強逼他們?”
“到那時,他們中或許已有人手握兵權,豈是輕易就能強逼的?”
“稍有差池,說不定便會引發一場宗室之亂,大明的江山社稷可經不起這般折騰啊!”
朱慈烺一聽這話,瞬間就明白了崇禎的心思。
他心裡明白,崇禎依舊深陷舊有的認知裡,認定海外皆是荒蕪艱苦、人跡罕至之地,所以宗室子弟是絕對不會願意前往的。
想在這裡,朱慈烺先是笑著搖了搖頭,然後這才說道:
“父皇,你莫不是以為兒臣讓他們去海外,是一種懲罰?”
“不然呢?”
崇禎依舊滿臉困惑。
“天下誰人不知,海外儘是荒蕪之所,與我大明的富庶繁華相比,簡直天差地彆。”
“你讓他們去海外,難道不是在懲罰他們?他們怎麼會願意?”
哎!
朱慈烺暗自歎了口氣,果然古人的思維與後世相比,確實存在巨大的鴻溝。
不過他依舊耐著性子,繼續解釋道:
“父皇,你所說的那些事情皆是陳年舊聞了,若你對外麵的世界稍有瞭解,便不會這般論斷了。”
“海外確實有荒蕪之地,但更多的卻是富饒之地,其富饒程度,甚至遠超我大明。”
隨後,朱慈烺揀要緊的,大致給崇禎講述了他所瞭解的海外情形。
當然,他隻稱這些都是從鄭成功那裡打聽到的,畢竟鄭成功幼時隨鄭芝龍遠渡重洋,對海外諸事頗為熟悉。
崇禎聽著聽著,臉色就變了。
特彆是當聽聞海外有些地方的糧食可以一年三熟,還有數不儘的金礦、銀礦、銅礦,崇禎就更加震驚了。
因為在他的認知裡,大明乃是這世間最富饒的國度,卻未曾想,外麵的世界竟還有比大明更為富足之地。
這一認知上的衝擊,讓他內心滿是震撼,實在難以接受。
與此同時,崇禎終於明白為何朱慈烺對此事如此胸有成竹了。
若海外當真如朱慈烺所言那般富庶,那麼將宗室子弟遷移
崇禎:朕決定,組建大明朱家軍!
過去的話,他們或許真的不會抗拒。
但緊接著,崇禎像是又被什麼念頭擊中,目光灼灼地看向朱慈烺問道:
“就算他們答應了願意遷移去海外,可你說讓他們在海外立國,這又是什麼意思?”
“莫不是想讓他們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國家,自己稱帝?”
朱慈烺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淺笑道:
“這有何不可?他們既已遠赴海外,便不受大明轄製,讓他們建立自己的國家又有何妨?”
“況且,他們終究是朱家子弟,即便建國,也會尊我大明為宗主國,有何不妥?”
崇禎一聽這話,神情瞬間變得嚴肅,然後語氣堅決地說道:
“這件事情絕對不行!他們即便離開大明疆土,卻依舊是我大明臣子,怎能僭越稱帝?這與謀反何異?”
看著崇禎這副固執的模樣,朱慈烺在心底無奈的比了箇中指。
既想將宗室子弟遷往海外,又不願給予他們建國的機會,那麼這些宗室子弟怎會心甘情願的離開大明?
總不能人家在海外拚死拚活的打下自己的地盤,到時候還要送給大明吧?
這也太扯淡了!
但這個時候朱慈烺也不想與崇禎爭執,於是假裝思考了一會兒,這才繼續說道:
“既然如此,那就讓他們繼續做藩王如何?在大明是藩王,出了大明,依舊是藩王。”
“如此一來,就算他們在海外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和國家,那他們也是大明的藩王,那些國家和土地也依舊是屬於大明的!”
崇禎聽了這話,微微沉思了片刻之後這才勉強點頭應道:
“這般倒也可以,真要是能像你說的這麼做的話,朕就答應了。”
眼見如此,朱慈烺隨即笑道:
“父皇放心,事情不會出什麼岔子的!”
但實際上朱慈烺心裡清楚,無論現在崇禎答不答應,到最後都無關緊要了。
因為等這些藩王到了海外之後,他們就算是自立為帝,崇禎到時候也鞭長莫及了。
可很快,崇禎又像是想起了什麼重要之事,神色一凜,再次說道:
“對了,彆的地方朕管不著,可你說的那些能一年三熟,且有金礦、銀礦的土地,絕不能分給他們。”
“這些土地,得留給咱們自己。”
朱慈烺頓時有些哭笑不得,自己剛纔也就隨口那麼一說,怎麼崇禎就立刻惦記上海外的那些土地了
要知道大明目前還麵臨著一堆麻煩呢!
最起碼得先解決大明麵臨的這些麻煩,才能考慮海外殖民的事情啊!
不過看著崇禎一臉認真的樣子,朱慈烺也不好打擊他,於是隻能點頭道:
“父皇放心,這些事情兒臣心中有數,那般富饒的土地,自然要掌握在自己手裡。”
“到時候兒臣打算讓藩王們去更為偏遠的地方,不過具體事宜,還得等先打敗李自成和建奴之後再做定奪。”
崇禎先是點了點頭,緊接著原本緊蹙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心情也是瞬間暢快了許多。
他著實是冇有想到,困擾大明兩百多年的宗室難題,竟如此輕易的就找到瞭解決之法。
雖說這個計劃尚未付諸實施,但崇禎心裡明白,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這個計劃絕對會成功的!
其實關於此事,朱慈烺還有更為細緻的盤算。
那些願意去海外的宗室子弟,就按照之前商定好的為他們劃分土地,然後任由他們在海外自由發展。
而對於那些不願遷移去海外的宗室子弟,朱慈烺也不會刻意為難他們,而是會準許他們繼續留在大明。
隻不過,他們的爵位、封地等需重新劃定,並且往後留在大明的藩王不得世襲,隻能降爵繼承。
也就是說,藩王的兒子以後隻能是郡王,郡王的兒子以後隻能是鎮國將軍,依此類推。
往後用不了幾代,這些宗室子弟便會淪為平民了。
如此一來,纔不會給國家增添負擔。
唯有這兩種計策同時施行,方能更好地化解宗室子弟的問題。
緊接著,朱慈烺像是突然想起什麼,目光轉向崇禎說道:
“對了父皇,還有一事要告知你,兒臣打算把唐王一家從鳳陽接到北京來!”
朱慈烺口中的唐王不是
崇禎:朕決定,組建大明朱家軍!
彆人,正是數年前北上勤王,之後又被崇禎關押在鳳陽高牆內的朱聿鍵!
唐王
與此同時,崇禎聽到這話的時候,突然像是被回憶擊中,瞬間想起了往昔之事。
他自然是記得唐王的,甚至對他還有很深的印象。
當年唐王無詔想要進京勤王,被他半路攔截,後來唐王回到封地,他仍餘怒未消,便將唐王一家囚於鳳陽。
此刻回想起來,崇禎也覺得自己當時確實有些衝動了。
想到此處,崇禎點了點頭,喟然長歎道:
“如此也好,當年朕確實行事衝動了些。”
朱慈烺笑了笑,溫聲說道:
“其實,父皇這麼做也算是間接救了他,他若冇被關在鳳陽,如今說不定已遭李自成毒手。
崇禎點頭,神色有些感慨。
因為朱慈烺說的一點都冇錯,唐王一家雖然被關押在了鳳陽,徹底失去了自由,但是好歹保全了一家人的性命。
可反觀他的弟弟,也就是那位新唐王,不久前卻慘死於李自成之手,全家上下無一倖免,連個血脈都未能留下。
如今,他倒是成了唐王這一脈唯一的血脈,想想還真是造化弄人啊。
緊接著,父子二人又閒聊了些其他瑣事,隨後便各自散去了。
崇禎邁著略顯疲憊的步伐回了後宮,朱慈烺則先返回東宮換了身衣裳,而後直奔宗人府而去。
明朝的宗人府與清朝的宗人府各方麵職能大致相仿,隻是人員結構略有差異。
明朝宗人府設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官職皆為正一品。
其主要職責是掌管皇族族譜,定期更新、修編,負責宗室子弟的關係梳理、民風教化、諡號擬定、婚喪嫁娶等諸多繁雜事宜。
總而言之,但凡與宗室子弟相關的事務,皆歸宗人府管轄。
最開始的時候,宗人府基本上都是由親王掌管,隻是後來皇帝忌憚親王權勢過大,便不再讓親王插手宗人府事務,此事也就落到了勳貴頭上。
比如如今的宗人令,便是由英國公兼任的。
不過很顯然,明末時期對宗室子弟的管理已極為鬆散,所以英國公平日也很少在宗人府逗留。
畢竟宗人府平日裡壓根就冇多少事需要處理,他不過是掛個虛職罷了。
然而當朱慈烺踏入宗人府時,卻是意外見到了英國公。
緣由很簡單,之前王承恩前往宗人府調取族譜的時候,宗人府官員崇禎:朕決定,組建大明朱家軍!
慈烺微微一笑,解釋道:
“本宮知曉你心中所想,不過你的擔憂實乃多餘,而且這件事情是本宮和父皇共同商議的。”
“既決意要做此事,自然是做了周全準備,你無需憂慮。”
英國公聽了這話,雖然內心依舊無比震撼,但也不好說什麼了,畢竟連崇禎都點頭了,他一個勳貴又能說些什麼?
稍作思索之後,英國公隨後又問道:
“既然如此,殿下,是不是要先召藩王們進京,一同商議此事?”
朱慈烺點了點頭:
“確實如此!不過讓他們來回奔波也頗為麻煩,所以讓他們進京之時,把宗室中的子弟也都一併帶來。”
“有合適的,直接編入朱家軍,不合適的,便帶回去。”
“本宮剛纔瞭解過,大明如今的宗室子弟約莫有十三萬人。”
“這十三萬人,要說全部能投身軍旅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本宮的要求也不高,隻要能有兩萬人便足矣,你覺得如何?”
兩三萬人?
英國公聽到這個數字苦笑一聲,隻覺得這位太子爺有些太過於天真了。
雖說隻要皇帝一道聖旨,莫說兩三萬人,就算七八萬也能迅速湊齊。
可話說回來,這群宗室子弟上了戰場,真的能奮勇殺敵嗎?
他們要是毫無作戰能力,或者一上戰場便臨陣脫逃,人再多又有何用?
本來這話英國公不該說,畢竟這有點打臉的意思。
但念及自己全家如今已與太子綁在了一起,榮辱與共,所以最終還是硬著頭皮開口道:
“回稟太子殿下,老臣鬥膽直言,這些宗室子弟向來養尊處優,嬌奢淫逸,老臣實在覺得他們恐怕難以勝任這種大事。”
朱慈烺聽了這話非但冇有生氣,反而頗為讚同地點了點頭,然後繼續說道:
“你說得冇錯,本宮也大致清楚這群宗室子弟的習性。”
“不過這也正是將他們召來北京的緣由,在正式讓他們上戰場之前,要對他們進行統一訓練和管理。”
“而且就算要對李自成用兵,那也是明年的事了。”
“在此之前,還有半年左右的時間,完全可以精心調教他們。”
“而且到時候也不必將他們當作皇室宗親,就當他們是普通士兵便可。”
“至於具體事宜,等他們到了京城再做計較。”
“等他們到了京城之後,需要處理的事務或許會極為繁雜,屆時還望你多費些心思。”
話說到這份上,英國公還能說什麼?
趕忙應道:
“太子殿下放心,老臣明白該如何行事。”
朱慈烺點了點頭,繼續說道:
“不過,這件事明日早朝之時,還需要你率先提議。”
緊接著,朱慈烺便向英國公交代了一些具體事宜,英國公則是連連點頭。
兩人又商議了一些其他事情之後,朱慈烺便起身離開了。
時光匆匆,轉瞬便到了次日清晨,而這天恰逢五日一朝的朝會。
太和殿內,莊嚴肅穆,晨光透過雕龍畫鳳的窗欞,灑下一道道金色的光輝。
文武大臣們則是身著朝服,魚貫而入。
等站定之後,他們這才發現崇禎早已端坐在禦座之上,而朱慈烺也在龍椅的下方坐著。
這父子二人一個身姿挺拔、神色冷峻,一個目光平靜,透著幾分沉穩與睿智。
按理說,皇帝已然痊癒,太子監國之責當可解除。
然而時至今日,朱慈烺卻依舊穩坐監國之位,這似乎有點於理不合。
不過對此大臣們早已見怪不怪了。
畢竟,他們大多曾親身領略過朱慈烺的雷霆手段,冇人願意去觸這個黴頭。
再者,這乃是皇家內部之事,與他們這些外臣何乾?
若貿然多言得罪了未來的天子,那豈不是自尋死路?
就這樣,文武大臣們整齊排列,依照慣例向皇帝行三叩九拜之禮。
禮畢之後,王承恩微微清了清嗓子,隨後高聲喊道: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話音剛落,隻見英國公穩步出列,雙手抱拳朗聲道:
“啟稟陛下,老臣有本要奏。”
崇禎早已知曉昨日朱慈烺與英國公的會麵,也知道他們是通了氣的,所以當下便衝著英國公微微
崇禎:朕決定,組建大明朱家軍!
點頭,神色平靜的說道:
“英國公有何事要奏?”
緊接著,隻見英國公挺直腰桿,聲如洪鐘道:
“陛下,如今李自成在河南一帶肆意妄為,囂張至極,今年以來,已有數位親王、郡王慘遭其毒手,死在他手中的宗室子弟更是多達數千人!”
“如此惡行,實在令人髮指,臣以為,絕不能再任由李自成這般禍害下去,必須即刻對此等亂臣賊子予以嚴懲。”
崇禎聽聞這話,臉上瞬間浮現出一抹憤恨之色,咬牙說道:
“這該死的逆賊,竟敢如此放肆!簡直是目無王法,罪不容誅!”
然而,緊接著崇禎話鋒一轉,神色又變得有些無奈與失望的說道:
“朕又何嘗不知不能任由這闖賊肆虐?隻是如今大明剛在遼東取得大勝,遼東一帶局勢不穩,還需大量兵力駐守。”
“九邊之地,亦關乎國家安危,兵力亦不可輕動。”
“至於剩下的軍隊,一來要拱衛京師,二來要在各處征收賦稅,實在難以抽調出足夠的兵力去對付闖賊。”
“對於此事,英國公可有良策?”
英國公聞言,先是假裝微微皺眉猶豫了片刻,而後才說道:
“臣倒是有個辦法,隻是不知是否可行。”
崇禎連忙說道:
“但說無妨,即便說錯了,朕也不會怪罪於你。”
英國公這才說道:
“陛下,臣建議陛下下旨,召集天下宗室子弟,組建一支大明朱家軍,以此對抗李自成。”
什麼?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瞬間炸開了鍋。
原本安靜肅穆的大殿,此刻議論紛紛,大臣們一邊交頭接耳,一邊用難以置信的目光看向英國公,彷彿在看一個瘋子一般。
他們實在想不通,英國公究竟是哪根筋搭錯了,竟說出如此大膽的言論。
組建大明朱家軍,這不是公然觸碰皇上的逆鱗嗎?
畢竟誰都清楚,大明曆代皇帝對宗室子弟手握兵權一事想來極為忌憚。
就拿當年的唐王來說,僅僅是興兵勤王,便被崇禎皇帝削去爵位,關押進鳳陽高牆之內。
如今英國公居然提議組建大明朱家軍,這不就是要賦予宗室子弟兵權嗎?難道他就不怕曆史重演,再來一次靖難之役?
一時間,大殿內的氣氛瞬間緊張到了極點,幾乎讓人窒息。
原本的討論聲也在聽課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屏住呼吸,連大氣都不敢出,目光齊刷刷地看向崇禎,等待著他的雷霆之怒。
然而,這會兒的崇禎卻並未如眾人所料那般發怒,畢竟這一切本就是他與朱慈烺事先謀劃好的,又有什麼好生氣的?
雖然如此,但是表麵功夫還是要做足的。
所以下一秒,隻見崇禎的臉色突然猛的一沉,假裝憤怒地看向英國公怒斥道:
“英國公,你可知自己在說什麼?此等大事,也是你能隨意提議的?”
英國公心中暗自好笑,若不是事先知曉內情,他說不定還真會被崇禎這副模樣嚇到。
但此刻,他神色鎮定,不慌不忙地繼續說道:
“陛下,臣此舉實乃為宗室子弟的未來著想。”
“眾所周知,我大明宗室子弟數量如今已膨脹到了驚人的地步,僅在冊的就多達十三萬人,不在冊的更是難以計數。”
“這些宗室子弟,年年耗費朝廷大量錢糧供養,卻大多無所事事,遊手好閒,已然成為我大明沉重的負擔。”
“如今國家正值危難之際,他們身為皇家子弟,難道不應挺身而出,為國家效力,為社稷分憂嗎?”
“所以臣以為,此舉於國於民皆有利,還望陛下恩準。”
朝堂上的大臣們聽到這話的時候,一個個都差點石化了。
不是
這還是他們認識的那個英國公嗎?
英國公啥時候這麼勇了?
與此同時,崇禎聽完了這些話之後也是假裝沉思了一會兒,片刻之後,他突然長歎一聲,說道:
“朕細想之下,英國公所言似乎也有些道理。”
“這些宗室子弟,受我大明兩百多年的恩澤,如今國家有難,確實到了他們報效朝廷的時候了。”
“再者,闖賊對待宗室子弟手段向來殘忍,猶如殺豬屠狗一般,朕不信我朱家子弟皆為貪生怕死之徒!”
崇禎:朕決定,組建大明朱家軍!
“他們之中定有熱血之人,也想為國儘忠。”
“既然如此,英國公,朕同意你的提議!”
“朕決定召大明所有藩王進京共同商議此事,眾卿可有什麼補充的?”
說罷,崇禎目光轉向了首輔薛國觀。
薛國觀自始至終都靜靜地站在一旁,仔細聆聽著英國公與崇禎的對話,未曾發表任何意見。
其實,早在他們交談至一半時,薛國觀便已敏銳地察覺到,這又是皇帝在演戲。
否則,以崇禎的敏感多疑,在英國公提出組建大明朱家軍之時,他便會立即下令將其拖下去治罪。
很顯然,此事是崇禎與太子商議之後做出的決定。
想到此處,又察覺到崇禎的目光,薛國觀哪敢有絲毫遲疑?
隻見他趕忙上前拱手說道:
“回稟陛下,老臣以為此計可行。”
“如此一來,既能增強我大明抵禦外敵的能力,又能震懾賊心,讓李自成不敢肆意妄為。”
“更重要的是,能向天下百姓表明,我大明宗室子弟同樣可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改變宗室子弟以往在百姓心中的不良形象,可謂一舉多得。”
其他幾位大臣雖然心中仍有些疑慮,但眼見皇帝已然答應,甚至連內閣首輔也表示讚同,他們也不好再提出反對意見。
於是一個個紛紛上前,拱手說道:
“陛下,臣以為此事可行。”
“臣附議,此計可行。”
“臣也附議!”
就這樣,這項決策最終在眾人的一致同意下順利通過。
退朝之後,內閣立刻著手擬定聖旨。
到了中午時分,聖旨便已擬好,並迅速發往全國各地。
不久之後,各地藩王都將收到聖旨,而後率領宗室子弟奔赴京城。
到了那個時候,大明朱家軍也將正式開始組建!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