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量:中國曆史上36場以弱勝強的戰爭 第三十二場 白溝河之戰
-
第三十二場
白溝河之戰
——
叔叔和侄子的生死決戰
時代背景
朱元璋奪得天下後,為了確保朱明王朝千秋萬代地長存下去,一方麵加強君主**統治,把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麵,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王。他把宗室二十五人(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封為藩王,分駐全國各戰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護衛王室。每一個藩王食糧萬石,並有軍事指揮權,於王府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轄軍三護衛,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達19萬人。九位邊王(遼、寧、燕、穀、代、晉、秦、慶、肅)因有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護衛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擁兵10萬,大寧的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他們在邊塞負責築城屯田、訓練將兵、巡視要害、督造軍器。藩王勢力的膨脹,勢必構成對中央政權的威脅。
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立其子朱允炆為太子,太孫朱允炆是諸王的後輩,自感難以製約諸王,加上諸王擁有軍權,對他構成潛在威脅,便有削藩之意。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繼帝位,是為惠帝。惠帝釋出太祖遺詔,令諸王留於封地,不要來京;甚至燕王朱棣已經前來奔喪,卻被惠帝命令返回,導致諸王不滿。惠帝於是與齊泰、黃子澄商量開始削藩。
他先後廢除五位親王。建文元年(1399)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齊王被軟禁在南京;代王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後,削岷王,廢為庶人,徙漳州。燕王朱棣見到幾位藩王先後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無法逃過此劫,立即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於建文元年(1399)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朱棣初起兵時,燕軍隻據北平一隅之地,勢小力弱,朝廷則在各方麵都占壓倒性優勢。所以,戰爭初期,朝廷擬以優勢兵力,分進合擊,將燕軍圍殲於北平。朱棣采取內線作戰,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關、懷柔、密雲和以東的薊州、遵化、永平(今河北盧龍)等州縣,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後顧之憂,便於從容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明中央政府中經過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之後,朝廷也無將可用,朱允炆隻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倖存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13萬伐燕。建文元年八月,政府軍至河北滹沱河地區。燕王在中秋夜乘南軍不備,突破雄縣,儘克其先頭部隊。繼而又於滹沱河北岸大敗政府軍的主力部隊。建文帝聽到耿炳文軍敗,根據黃子澄的推薦,任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為大將軍,代替耿炳文對燕軍作戰。
人物評析
朱棣是一位開拓性的皇帝。他不僅在政治、軍事上很有作為。在文化上也有突出表現。他下令開工建設的北京紫禁城、明十三陵、北京天壇和湖北武當山道教宮觀,現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今南京),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於公元1402年稱帝,改元永樂。遷都北京。隨後,他以北京為根據地五次親征蒙古,鞏固了北部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他還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並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其在位期間,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他一生文治武功,是一位偉大的英雄人物。死後葬於十三陵之長陵。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李景隆,字九江,明太祖朱元璋姐孫、曹國公李文忠子。建文帝即位,甚被重用。洪武十九年(1386)襲爵,曾掌管左軍都督府事,累官至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甚被信任重用。燕王起兵反朝,長興侯耿炳文與燕兵作戰失利,他代為大將軍,率兵五十萬與燕兵交戰,大敗。燕兵進駐金川門,他開門迎降。成祖即位。封他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朝廷有大事,以他為首主議,諸功臣都憤憤不平。永樂二年(1404),周王及大臣一再彈劾他圖謀不軌。被軟禁家中,永樂末期死於家中。
交戰過程
明建文帝二年(1400)四月,在靖難之役中,燕王軍隊與建文帝軍隊在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容城、定興一帶)進行的作戰。同年四月,建文帝軍大將軍李景隆率軍60萬人,號稱百萬人,進抵白溝河,謀攻燕王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今北京)。燕王聞訊,率馬步軍10餘萬人迎戰。二十四日,燕師自蘇家橋(今河北保定東北)循河而進,遭到建文帝將平安所部萬餘人伏擊,平安及瞿能父子督師奮戰,所向披靡。燕師死傷慘重,引軍而退。次日,朱棣複率軍渡河求戰,平安所部擊敗燕後軍將領房寬部,降將陳亨中傷而逃。朱棣率精銳數千人冒矢突入陣中,殺傷建文帝軍隊甚眾。是時,李景隆突然揮師繞出燕師背後,實施前後夾擊。燕王三易其馬,矢儘揮劍作戰,幾被瞿能所獲。傍晚,瞿能複率兵搏戰,俞通淵、指揮滕聚也領兵赴戰,燕師驚懼。時適旋風驟起,吹折李景隆將旗,軍中為之相視而動。燕軍遂乘機以精騎突出繞其後乘風縱火,揮師猛攻,斬殺瞿能父子及俞通淵、滕聚等將領,平安為朱能所敗,建文帝軍隊潰散,死傷10餘萬人。燕師追至月樣橋,再敗其軍,殺溺蹂躪死者數萬人。李景隆率餘眾逃往濟南。
戰爭影響
白溝河之戰是決定性的戰役。此後,建文帝再也組織不起來大規模的軍事征討。朱棣由此轉守為攻,取得戰事上的主動,為永樂時代的到來奠定基礎。
策略分析
在靖難之役初期,建文帝舉天下而製一隅,雖占有絕對優勢,但經過真定和鄭村壩之戰後,其戰略上的錯誤已暴露無遺。燕王勢單力孤,利於戰而不利於守,利於分而不利於合。而建文帝不但棄守為攻,而且孤注一擲,將兵力集中到一處,妄圖畢其功於一役。真定之戰,耿炳文集兵三十萬;鄭村壩一役,李景隆合兵五十萬。這種避利趨害的策略和急功近利的心態最終招致了失敗。
☆☆
戰爭小檔案
☆☆
戰役名稱:白溝河之戰
發生時間:明建文帝二年(1400)
交戰雙方:明政府軍
vs
燕軍
交戰地點: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容城一帶)
實力對比:燕軍10萬
vs
明軍政府軍60萬
戰爭結果:明軍政府軍大敗
戰爭性質:防禦戰
智慧級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