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截教覆滅?我帶頭加入天庭 > 第374章 論道玄機,聖僧思春?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截教覆滅?我帶頭加入天庭 第374章 論道玄機,聖僧思春?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鬆公這一問,如同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開啟了這場荊棘嶺深處的論道之會。

唐僧聞言,放下木杯,雙手合十,神情莊重:“阿彌陀佛。貧僧所求者,乃大乘佛法三藏真經,能超亡者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此乃唐王所托,眾生所盼。至於所悟……”

他微微一頓,臉上浮現一絲虔誠的謙卑。

“貧僧愚鈍,凡胎肉眼,隻知一心向佛,持戒守律,苦修己身,以求解脫輪回,往生極樂。於天地玄機,大道至理,實不敢妄言深悟。”

“一心向佛,持戒苦修!”

鬆公尚未開口,一旁的柏老卻洪聲接道,他那雙銳利的眼睛看向唐僧,帶著一絲探究。

“聖僧此言,似將佛與道、心與物、情與理,割裂得過於分明瞭。”

他聲音如同古柏在風中低語,沉厚而有力。

“我觀此山此林,一草一木,一花一葉,乃至這纏繞荊棘,看似凶險,實則皆循自然之理。”

“草木生於土,吸於天,承雨露,受風霜,其生也勃,其枯也寂,何嘗不是一種‘道’?此‘道’之根本,便在‘生生不息’四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迴圈往複,無有斷絕。”

“此乃天地之律,萬物之性。佛言普度眾生,不也是令這‘生’之機流轉不息?若絕了生機,斷了輪回,萬物枯寂,那‘度’又從何談起?佛與道,本源之上,未必不是殊途同歸!”

他說話間,一股渾厚磅礴的生命氣息自然散發,彷彿整片古柏林都在與他共鳴。

唐僧聞言,若有所思。

柏老所言“生生不息”,與他所修佛法中“慈悲濟世”、“普度眾生”的宏願,似乎確有相通之處。

他正欲開口,檜公那低沉陰鬱的聲音響起,如同幽穀寒泉。

“柏兄所言‘生生不息’,乃天道迴圈之常理。然天道有常,亦有綱維。”

檜公緩緩撥動著手中的烏木念珠,聲音帶著一種洞悉世事的冰冷。

“正如這荊棘,生於斯,長於斯,其尖刺鋒芒,是護身之剛;其藤蔓柔韌,是存身之柔。剛柔並濟,方能在這弱肉強食的莽荒之地綿延萬載。”

“過剛易折,如那遭雷劈的枯木;過柔則靡,如那被蟲蛀的朽株。聖僧持戒苦修,是剛;然一味絕情斷欲,摒棄紅塵,視情愛如洪水猛獸,視自然天性如枷鎖纏身,豈非失之過‘剛’,失了那‘柔’之韌性?”

“須知天道無情亦有情,無情者,規則鐵律;有情者,生發之機。剛柔相濟,方是長久之道。”

他目光掃過唐僧,尤其在提及“絕情斷欲”時,似乎意有所指。

他身後那株漆黑的古檜,枝葉無風自動,散發出一種堅韌而冰冷的氣息。

檜公的話,如同冰冷的針,刺中了唐僧心底某個柔軟而隱秘的角落。

女兒國國王那傾國傾城的容顏、哀婉淒楚的眼神、纏綿悱惻的話語,不受控製地再次浮現腦海。

“禦弟哥哥!”

那一聲飽含深情的呼喚,彷彿穿越時空,在耳邊響起。

那一刻的心旌搖曳,情難自禁,與此刻檜公口中的“自然天性”、“剛柔並濟”何其相似?

他臉色微微發白,雙手緊緊攥著佛珠,指節因用力而泛白,強行壓下心湖的波瀾,低聲誦唸佛號:“阿彌陀佛!罪過,罪過……”

一直含笑傾聽的杏仙,此刻眼波流轉,如同春水蕩漾,輕輕掩口一笑。

“檜公此言,深得我心。”

她的聲音如同出穀黃鶯,帶著天然的柔媚。

“情之一字,發於本心,順乎自然,何罪之有?天有陰陽,地有剛柔,人有男女。陰陽相合,萬物生焉;剛柔相濟,大道成焉;男女相悅,人倫續焉。此乃天道倫常,亙古不易。”

她美目流轉,看向唐僧,帶著一絲促狹與探究。

“聖僧一心向佛,誌存高遠,杏仙欽佩。然佛說普度眾生,眾生皆有情。若連自身那一點凡心都視若仇寇,強行斬斷,又如何能真正理解眾生之苦,行那慈悲之事?”

“情非孽障,乃天賜之性。順其自然,導其入善,方為至理。強行斷絕,豈非逆天而行?”

她說話間,身旁那株古老杏樹無風自動,粉白的花瓣簌簌飄落,如同下了一場香雪,甜香馥鬱,帶著一種令人心神搖曳的魅惑之力。

她身後的幾個粉衣少女,也掩口輕笑,眼波盈盈。

杏仙的話語,如同最輕柔的羽毛,卻帶著最尖銳的倒刺,精準地撩撥著唐僧那強行壓抑的心絃。

女兒國的溫柔旖旎,那金鑾殿上險些脫口而出的“留下”,那鳳冠霞帔近在咫尺的誘惑……

種種畫麵在甜膩的花香中變得更加清晰、更加難以抗拒。

他隻覺得心口一陣絞痛,額頭冷汗涔涔,臉色由白轉紅,呼吸都變得急促起來,隻能死死閉著眼睛,一遍又一遍地默誦《心經》,試圖守住靈台最後一絲清明。

隻是手中佛珠撚動的速度卻越來越快,幾乎要斷裂開來。

聖潔的佛光在他周身明滅不定,脆弱得如同風中殘燭。

孫悟空坐在一旁,將師父的掙紮與幾位樹精的言語儘收眼底。

他並未像往常般插科打諢或出言維護,反而聽得極為認真。

鬆公的溫和醇厚、柏老的剛猛直率、檜公的冷峻深邃、杏仙的嫵媚多情,他們所闡述的道理,雖不及當年菩提祖師所授的《黃庭》、《道德》那般玄奧高深、直指混元,卻另有一番源自天地自然、草木枯榮的質樸智慧與生命感悟。

尤其是柏老所言“生生不息”,檜公所論“剛柔並濟”,更與他自身經曆隱隱共鳴。

他天生石猴,汲取天地精華而生,本應野性難馴,卻因菩提祖師點化,得了道法神通。

大鬨天宮,是剛極;被壓五行山五百年,是柔忍。

如今護師西行,降妖除魔需雷霆手段,麵對師父的迂腐和八戒的憊懶又需耐心包容。

這其中的平衡與轉化,不正是檜公所言的“剛柔並濟”?

而保護師父取經,度化世人,延續佛法慧命,又何嘗不是一種更宏大的“生生不息”?

他心中豁然開朗,彷彿又推開了一扇認知世界的窗戶。

這些草木精靈對天道的理解,雖非正統仙神之道,卻自成一格,充滿了勃勃生機與自然之理。

他看向幾位老者的眼神,少了幾分戒備,多了幾分由衷的敬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